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2.
修复城墙     
王下24章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包围了耶路撒冷,犹大王约雅斤被捕到巴比伦去。他叔叔西底家被立代替他为王,这是神给以色列人留下的一个悔改机会。但西底家又行耶和华  相似文献   

3.
雪峰 《天风》2012,(2):46-47
但以理的一生,经历了三个王朝(巴比伦、玛代、波斯),四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伯沙撒、大流士、居鲁士),无论哪个时期,都被朝廷重用,并且永立不败之地。按着常理,能够如此吃香之人,不是投机钻营的奸佞小人,就是八面玲珑的无耻政客。然而,稍有圣经常识的人都知道,但以理绝不是此种卑劣之徒。  相似文献   

4.
张远来 《天风》2007,(1):18-20
伯沙撒自以为聪明无比,他坐享祖宗的基业,位居巴比伦君王,权力使他无往不胜。万人称臣。伯沙撒俨然扮演着至高无上的上帝,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的谬误都成了真理,他成了真理的标准,在他至高的权力面前,没有什么对错是非,他就是一切的准则。他不以权力为责任,只把权力当作满足私欲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安信义 《天风》2010,(9):6-8
怎样构建和谐生活?请你看看神的仆人但以理。和谐必须先从自己做起。可以说,自我和谐、内心和谐是内因、是主因,而外部的环境、风气仅是外因、辅因。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而但以理正是先从自我做起的。先知但以理和其三个朋友被尼布甲尼撒王掳往巴比伦时(公元前605年)正值青年,在被掳之地,经历了巴比伦、玛代、波斯王朝,虽身为俘虏,仍坚守信仰,并在上帝的保守中充分发挥神所赐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希伯来圣经经卷《但以理书》以巴比伦宫廷中的犹太人但以理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其他犹太人在异邦宫廷中经受异族统治者的考验,并最终克服重重困境、得到高升的故事。经卷中的主要人物但以理和他的友人,以及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异象中出现的神与其他属灵人物等,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本文从圣经文学研究视角,对经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归类研究,并分析出作者塑造人物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经文所蕴含的神学、历史、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经文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天风》2020,(10)
正在极端灵恩的教会里聚会,经常会出现一些怪异的举动,如歇斯底里的尖叫、学动物的爬行或声音等。有人像狮子一样吼叫,有人学狗叫,有人学蛇爬的动作,也有人学青蛙、狼、牛、鸡、鸟等怪叫的声音,就像进了动物园。他们把这种感官的情绪和现象当做圣灵的彰显,岂不知这是在贬低神的创造。虽圣经上记载尼布甲尼撒王因骄傲而"吃草如牛"(参但4:33),但这是对其傲慢的审判;虽也曾有巴兰的驴说起人话(参民22:28-30),  相似文献   

8.
夏亿祥 《天风》2004,(5):10-11
经文:结36:24-26 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新巴比伦帝国处于极盛时期,主前593—571年,先知被掳至巴比伦。在以西结之前的时代,希伯来人的宗教,与以色列国的生存和应许之地密切相关,当时他们建立信心的这两个根基——生存和应许之地,都在眼前完全破碎,他们在强敌手中,远离神所应许的流奶与蜜之地,生存出现危机,他们盼望能早  相似文献   

9.
董元静 《天风》2014,(2):32-33,31
东方古国四大美人之一:汉代的王昭君以其天生丽质、高洁品格、超凡气度而享誉华夏。无独有偶,西亚古老文明之波斯帝国的亚哈随鲁王的王后:一位犹太民族的绝色美女以斯帖,她的名字和传奇经历也载入了史书和基督教的圣经,被世代传颂。将这两位东西方古代美人作一比较,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审美视野。公元前550年,以色列国的耶路撒冷已经沦陷,犹太人被虏到巴比伦,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击败巴比伦,  相似文献   

10.
董元静 《天风》2014,(2):32-33
东方古国四大美人之一:汉代的王昭君以其天生丽质、高洁品格、超凡气度而享誉华夏。无独有偶,西亚古老文明之波斯帝国的亚哈随鲁王的王后:一位犹太民族的绝色美女以斯帖,她的名字和传奇经历也载入了史书和基督教的圣经,被世代传颂。将这两位东西方古代美人作一比较,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审美视野。公元前550年,以色列国的耶路撒冷已经沦陷,犹太人被虏到巴比伦,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击败巴比伦,  相似文献   

11.
颜敏 《天风》2007,(14):26-28
耶稣在撒玛利亚的宣教事工(约4:1—42)上一次我们查考了耶稣和尼哥底母谈重生以及施洗约翰为耶稣又一次作见证的两个故事。今天要查考的经文显示,耶稣的事工地点从犹太地切换至加利利。从犹太地去加利利,耶稣途径撒玛利亚并且有机会对撒玛利亚人宣教。以及后来到了加利利,耶稣又行了一个神迹。以上两个事件就是我们这次查经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孟振华 《学海》2011,(3):68-72
"巴比伦囚虏"是公元前6世纪的重要事件,影响到整个犹太历史进程。对于这一事件的客观背景,学界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明确的结论。本文结合文本与考古信息,探讨犹大人口变化及被掳人数、被掳人员构成、巴比伦对其政策和留居犹大者情况等因素,探索该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3.
陈飞 《学海》2014,(2):189-194
本文从《年代记P》相关记载出发,密切结合有关史料,旨在考证《年代记P》关于"马尔都克神像在亚述王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的记载真实与否,并得出结论:马尔都克神像不可能在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该神像回到巴比伦时,亚述王可能是尼努尔塔-阿普利-埃库尔,而《年代记P》概将后者的名字,误写成为了前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年代记P》相关记载出发,密切结合有关史料,旨在考证《年代记P》关于"马尔都克神像在亚述王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的记载真实与否,并得出结论:马尔都克神像不可能在尼努尔塔-图库尔提-阿淑尔时期回到巴比伦;该神像回到巴比伦时,亚述王可能是尼努尔塔-阿普利-埃库尔,而《年代记P》概将后者的名字,误写成为了前者的名字。  相似文献   

15.
根据巴比伦出土的陶砖上记载,巴比伦最有钱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羡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请教致富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创世记》22章1节至19节记载了亚伯拉罕献以撒的著名事件,亚伯拉罕也由此被后世称为信心之父,因为他不但相信耶和华上帝能使他在百岁之时从其妻撒拉得儿子以撒,而且相信这儿子能够从死里复活。一、亚伯拉罕经受考验(参创22:1-8)上帝在此时要特别考验亚伯拉罕,看看他是否对上帝有信心。上帝特别强调让亚伯拉罕带去献  相似文献   

17.
献身慈善事业的德肋撒修女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始人德肋撒修女已经有了接班人。来自世界各地的123名修女前往加尔各答,接受了两个月的考察,直到一名印度修女尼马拉被确定为德肋撒的继任者为止。早在1990年德肋撒就因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而有过引退的考虑。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彝族先民在生存斗争中构筑了人神共处的信仰世界 ,其宗教信仰反映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本文考察了《普兹楠兹》反映的云南撒尼支系彝人的原始信仰 ,分析了其宗教祭祀活动的特征 ,讨论了古代撒尼人对神灵依赖与超脱的矛盾情结。  相似文献   

19.
一、上帝的悔恨 上帝是全知全能的吗?上帝的悔恨使我发生了疑问. 首先,上帝未曾料到自己所造的蛇会诱惑夏娃偷吃智慧果,使人类生起恶念,因而后悔造人于地.其次,以色列人从埃及返回巴勒斯坦迦南地,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死后,经过一段士师时期,以色列民众要求建立国王以共同对敌.先知撒母耳和上帝勉强立扫罗为国王,但是内心极不愿意.因为他们深知,立起国王,必然减弱民众对上帝的信奉.因此,他们刁难他.由于扫罗"违背命令",上帝对撒母耳说:"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上帝又一次追悔了.第三,经过王国时期,分国时期,北国以色列灭亡后,南国犹大进入晚期.由于犹大人不听警教,上帝便召北方兴起的巴比伦王将犹大国王约雅敬推翻.不久,上帝又"后悔"了.他劝犹大民众不要怕巴比伦王,并声明"要拯救你们脱离他的手".但是,上帝的诺言没有实现,犹大国到底被巴比伦灭亡了.耶路撒冷彻底被毁.  相似文献   

20.
陈志华 《天风》2011,(8):11-11
被称为"合神心意"的大卫王,一生中最大的失败莫过于和乌利亚之妻的奸淫罪,这是我们基督徒所熟知,并足以引以为戒的。其实,在大卫做王期间还有一败笔之处,那就是数点百姓,此事件的经过在旧约《撒母耳记下》和《历代志上》中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倒是两处论及大卫数点百姓的字里行间中出现看似极为矛盾的说法:《撒母耳记下》第24章1节中说道:"耶和华又向以色列人发怒,就激动大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