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思维趋向.由于思维的惯性作用,人们往往频向于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待和衡量新的信息.思维定势的形成,主要是由一子思维的参照系数大小,思维主体长期接受同一信息的频繁刺激而造成的.思维定势在思维过程中有积极的一面,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相一致时,主体凭经验即可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但是当思维主体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信息发生矛盾时,思维定势便呈现出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思维主体总是趋向于用老经验老方法去解释新信息,而不愿意…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时,往往忽视它的反面,即思维的偏差与障碍,这严重影响着人们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碍于一个人的成才和创造才能的发挥。常见的思维障碍有以下几方面:一、循规蹈矩的思维定势障碍思维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定势对人们的活动,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例如:学生学完范例,解决类似的问题,利用定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这种思维易于使人受到习惯程序的束缚,使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规则和程序固定化,在问题信搏事化方后,仍然沿用原先…  相似文献   

3.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思维中,“只有……才”这种语言形式,通常表达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但并不是所有具有这种语词形式的判断都是假言判断。这是在分析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时需要注意的。一在日常语言和书面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遇到诸如此类的判断: ①只有大医院,才有条件做这种手术。②只有精神麻木不仁的人,才会对此无动于衷。这类判断属于哪一种判断形式呢?由于这类判断包含有联结词“只有……才”,所  相似文献   

5.
思维定势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影响思维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构成思维定势的因素有:一是有目的的注意。猎人能够在一位旅游者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发现潜伏在草丛中的野兽,就有思维定势的作用。二是刚刚发生的感知经验。人在多次感知两个重量不相等的钢球后,对两个重量相等的钢球也会感知为不相等。三是认知的固定倾向。如果给你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凶恶、丑陋,然后对你说,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要你指出谁是罪犯,你大概不会犹豫吧!先前形成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现在,临近高考,不管家长、老师还是这些高中毕业生,都在为如何考上大学而努力,好像只有大学才是他们这些毕业生的唯一出路。有不少毕业生一个劲地担心:万一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针对这些,我觉得我有必要给毕业生们讲一下下面这个故事: 一位将军,即将出征。将军很担心会在战场打败仗,便在出发前向一位高僧请教:“即将出征而处于生死歧路上的人,应该怎么办才好呢?”高僧念了一首偈语作为回答:“两头都截断,一剑倚天寒。”“两头”是指“生”与“死”。高僧的偈语的意思是告诉将军:切断生与死的对立,抛开胜与败的意念,只需让手中的那柄长剑威然于天地之间。同学们,我想我不用告诉你们剑落处的结果,你们也已经明  相似文献   

7.
超脱羁绊     
《空战在朝鲜》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掌故:东北老航校毕业生组成的志愿军空军第四师10团28大队召开誓师大会,队长李汉对着队员喊:“有决心没有?”“有!”队员的回答气势如排山倒海。李汉接着吼道:“有孬种没有?”“有!”声音洪亮整齐,礼堂内轰地爆发出笑声。其实,这完全是思维定势在作祟!一旦你“着”了思维定势的“道儿”,任你是多么有学问的人也要栽跟头。若谓不信,请看: 即便智慧如苏东坡也难脱思维定势的羁绊,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苏东坡一“叹郦元之简”,一“笑李渤之陋”,进而提出关于石钟山得名的新说,但并…  相似文献   

8.
学过形式逻辑的《绪论》,懂得了形式逻辑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科学性质以后,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具体学习和研究形式逻辑的各种思维形式,首先是概念这种思维形式。形式逻辑是从结构上来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而从结构上说,概念乃是构成判断、从而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没有概念,就不能作出判断,更不能进行推理,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思维活动。可见,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及其逻辑结构的最基本的单位。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概念的逻辑特征,不善于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那是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判断和形成判断,也不可能正确地懂得推理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的。因此,认真学好《概念》这一章,正确地把握有关概念的各种基本逻辑知识,乃是学好以后各章的  相似文献   

9.
惯性心理又称思维定势和顽固性思维,是人类心理进化过程中残存的原始本能的一种表现,从表面上来看,又是经验化心理的一种惰性。惯性心理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障碍或造成虚假判断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兵圣孙子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在思维方法上就是指突破常规思维的逆向思维。古往今来,一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总是大胆开启逆向思维,利用敌方的思维定势,陷敌于思维定势的漩涡之中,做到了“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在波谲云诡的战争舞台上演了一出出逆向思维的活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丰富,然而大多数技术属于自发的实践经验所得,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也没有随着时代的演进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始终处于经验性、实用性的发展态势,没有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此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的构架,但是其直观体验思维模式及只重求实不重求知的思想又制约了中医骨伤科技术的发展.可能,只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思维定势和消极影响,中医骨伤科技术才能走上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批判了“熟知当真知”的习惯思维定势,这种定势表现在临床诊断中,为第一印象所迷惑,以强掩弱,以偏盖全,只触及事物外表,不能触及事物本质,求全责备只有克服了这些方面,才能把“真知”成了“熟知”。  相似文献   

13.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而只要提及创造思维,无不批判定势思维在创造思维形成过程中的阻碍作用,而忽略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加强双基的教学有一定的危害性。究其原因,是对定势思维的内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不是”辩     
“是”是判断动词,它的后置成分是判断宾语,这已经被人们所承认。然而,对“不是”,人们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很多人认为“不是”是偏正词组(前偏后正),在句子中,“不”充当判断动词谓语“是”的状语,如: ①他[不]是教师。②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把“不是”当作词组,在句中分别充当状语和谓语,无论从语法角度分析,还  相似文献   

16.
清代中期“以礼代理”说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期,以凌廷堪、焦循、阮元为代表的汉学家提出了“以礼代理”说,即主张用礼学代替理学。他们认为,儒学的中心是“礼”而不是“理”,脱离了“礼”而言“理”,只能导致师心自用以及对人的具体情感的漠视。这一学说是清初顾炎武所倡导的学术方向的继续,它把人们的目光由内在精神变革转向对外在制度的关注;同时,这一学说明确反对以抽象化的“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理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离开实践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才有主体性。但是,在如何规定主体性和客体性,尤其是在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一字师”的美谈屡见不鲜。不耻相师、虚怀大度的精神得到人们的欣赏和颂扬,而蕴藏其间的极为宝贵的思维价值却常常被忽略,少有人提。其实,“一字师”的科学思维给予人的启迪应更多、也更深。启示一:突破权威定势著名儿童文学家洪汛涛的佳作《神笔马良》曾...  相似文献   

19.
顿悟的大脑机制   总被引:47,自引:5,他引:42  
罗劲 《心理学报》2004,36(2):219-234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有关顿悟过程的精确的大脑机制却始终未被触及。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我们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证据,本文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  相似文献   

20.
过去,研究大脑的神经生理学家对大脑的右半球曾有过某些偏见。由于大脑右半球没有语言和逻辑功能,曾把它看作是“劣势脑”、“沉默脑”,认为它只具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今天我们知道,右半球有着不同寻常的功能,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中心。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右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