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字再认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索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实验采用5(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2(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显示:(1)在文字再认的意识贡献中,年龄差异极其显著。高小(11岁左右)的意识贡献水平达到最高点;从初三开始,意识贡献水平呈倒U曲线发展。(2)在文字材料再认的无意识贡献水平上,年龄差异不显著。事实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存在发展性的分离,支持多重记忆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2.
视障学生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字材料记忆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兴昌  朱亚辉  谢锐 《心理科学》2005,28(2):470-472,460
本实验采用3×2×2×2的四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⑴在不同的材料类型上,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差异极其显著,意识的贡献低于无意识的贡献;⑵视障学生和正常学生意识和无意识贡献之间差异不显著;⑶年龄因素的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兴昌  佟丽君 《心理科学》2005,28(5):1060-1063
本实验以探索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发展特点为目的。采用2(材料类型:图片、汉语双字词)×2(贡献来源:外显记忆、内隐记忆)×2(被试类型:智障学生、正常学生)×2(年龄:低年级、高年级)的四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⑴材料类型主效应极其显著;⑵贡献来源的主效应极其显著;⑶年龄效应不显著;⑷被试效应不显著;本研究结论可对智障学生的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陈少华  郑雪 《心理学探新》2006,26(2):44-47,95
运用加工分离程序,该研究考察了神经质和内外倾对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1)被试的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均存在显著个体差异;2)当意识与无意识分离以后,所有被试的无意识提取贡献都显著大于意识提取;3)神经质被试对正性词以及内外倾被试对外向词的无意识提取均有明显个体差异;4)内—外倾被试对相关特质词的意识提取的个体差异不如无意识提取显著。  相似文献   

5.
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非文字再认条件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秀艳  杨治良  周颖 《心理学报》2003,35(4):441-446
以考察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系,以及非文字材料中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毕生发展模式为目的,采用年龄(老年、中年、大学生、初三和高小)和贡献来源(意识和无意识)的两因素混合设计,通过加工分离程序(PDP)计算了意识和无意识成分的贡献大小。结果呈现出意识和无意识贡献的权衡现象,其特点是:(1)意识贡献呈下降状;(2)无意识贡献呈上升状;(3)两条曲线相交于青年期。对此,我们在过去阐述的意识和无意识的“钢筋水泥”论基础上,提出意识-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  相似文献   

6.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2,25(5):535-537,534
本研究以探索记忆中意识和无意识贡献大小为目的,采用年龄和材料两个自变量,年龄分中青年和老年两组,被试均为23人,材料分文字和非文字两种。实验通过PDP的包含和排除测验计算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小。结果发现:(1)意识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2)无意识在文字材料的记忆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极为显著;(3)无意识在非文字材料和不同年龄的记忆中所起的作用的差异均不显著。由此推论,老年人记忆中无意识贡献并未下降。这似说明,老年人内隐记忆并未老化。  相似文献   

7.
习得知识的意识觉知问题一直以来是内隐学习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以加工分离程序来分解击中率和虚报率、以结构知识中意识和无意识测量为视角,采用2(测验方式:SDTT,SKT)×2(学习程度:30试次,60试次)混合设计,试图去分离人工语法学习中习得的意识知识和无意识知识。结果发现:(1)学习程度影响到习得的无意识知识,但还未影响到习得的意识知识;(2)在分离人工语法学习的习得知识上,SDTT的敏感性高于SKT;(3)SKT夸大了元认知中的意识成分。  相似文献   

8.
向玲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3,36(3):702-705
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以50名农村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2(群体:外群体、内群体)×2(特质词效价:积极、消极)×2(加工:意识加工、无意识加工)混合设计,研究了低地位群体对内群体以及高地位外群体偏爱的内隐特征。在本研究情境中发现:农村大学生在提取城市群体积极特质词比消极特质词时的无意识加工更显著;而提取农村群体的积极和消极特质词时,无意识加工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有内隐偏爱,对内群体却不存在内隐偏爱。  相似文献   

9.
张润来  刘电芝 《心理学报》2014,46(11):1649-1660
内隐学习研究致力于探讨学习活动的意识加工程度, 当前相关的研究逻辑从传统的意识二分观转向渐进意识假设。本研究通过对人工语法范式进行改造, 并借鉴加工分离程序的有关思想, 在学习阶段引入双重测量任务, 并根据双重任务成绩计算分离出相应学习时段的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分数, 从而考察在内隐学习过程中两种加工成分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支持渐进意识假设, 在学习进程中, 无意识成分和意识成分都呈现出渐进发展的趋势; 而随学习的深入, 两种成分呈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 中后期意识加工快速增长, 无意识加工则保持平缓发展, 渐进意识系统整体呈现向外显学习推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使用Jacoby的过程分离程序,定量地估计了意识与无意识加法运算过程对后来迫选作业的贡献。结果表明:1.即使是在排除测验中,被试有时也要显著超过基线地选择靶数字,这一结果无疑为无意识加法运算过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加工水平和外周预提示影响对C值的估计,但并不影响对U值的估计。这证明加工水平与外周预提示均是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法运算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段海军  连灵 《心理科学》2012,35(3):740-744
近十年来,国内掀起了从自然科学途径进行意识和无意识对比研究的新热潮,尤其在实验范式的引进、修正、完善和模型建构方面,做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贡献。错误记忆、内隐时间及不注意视盲等新领域的触及代表了国内学者在意识研究内容上的丰富。“钢筋水泥”、“意识涌现”及“车站监视室”等模型的提出,代表了中国学者在意识研究理论方面的创新。当前国内意识研究与国外基本同步,但存在着“研究领域泛化,神经机制探讨有限,跨学科整合力度有待深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关系曾经是纯粹的哲学问题,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促进了对这一问题的实证视角考察。实证取向认为,意识和无意识同属人类心理的机能,并能够在外在的任务操作中表现出来。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两者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表现出权衡的特点。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意识和无意识在发生学意义上可能的先后关系。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的、抽象的、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13.
脑的感知觉无意识加工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柯学  隋南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01,34(1):88-93
该文从无意识加工与认知、脑结构,神经网络的关系等三个层面,阐述了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在无意识研究方面的进展。主要就无意识与意识的相互转化、无意识加工与认知层次、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突触的联结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认知神经科学如何研究无意识与意识问题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杨治良  郭晓蓉  万璐璐 《心理科学》2005,28(6):1366-1369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错误记忆中的无意识成分。本研究试图采用边缘刺激这一方法研究错误记忆中的意识-无意识机制。结果发现,边缘刺激会引发错误记忆,但它不受刺激知觉时的意识-无意识水平限制;而且这种错误记忆-经发生便很稳定,不随测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改变。另外。研究还发现材料这一因素往往会和其他因素交融在一起共同作用于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5.
A number of practices at the end of life can causally contribute to diminished consciousness in dying patients. Despite overlapping meanings and a confusing plethora of names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distinguishes three types of clinically and ethically distinct practices: (1) double-effect sedation, (2) parsimonious direct sedation, and (3) sedation to unconsciousness and death. After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suffering, the value of consciousness, the philosophy of therapy, the ethical importance of intention, and the rule of double effect, these three practices are defined clearly and evaluated ethic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if one is opposed to euthanasia and assisted suicide, double-effect sedation can frequently be ethically justified, that parsimonious direct sedation can be ethically justified only in extremely rar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symptoms have already completely consumed the patient’s consciousness, and that sedation to unconsciousness and death is never justifiable. The special case of sedation for existential suffering is also considered and rejected.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采用"乘法算式答案正误判断的实验室任务",以"奇偶检查策略"为具体策略研究对象,探查内隐奇偶检查策略的存在及其自动性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奇偶检查策略可以以内隐方式存在,但经过不断练习可最终上升到意识层面;(2)奇偶检查策略的外显和内隐使用表现出各自独立的优势效应。外显学习策略的优势效应主要表现在正确算式判断任务中,而内隐学习策略则在错误算式判断任务中表现出"内隐优势效应"的趋势;(3)内隐奇偶检查策略的人为外显化并不能促使个体增加使用该策略的频率,也不能有效提高策略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李琦  赵迪  郭春彦 《心理科学》2007,30(5):1061-1064
本文采用字表方式,从高低词频和新旧效应角度,探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定向遗忘效应的存在性及其机制问题。结果发现:(1)低频词在两种测验中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而高频词仅存在于外显测验中。(2)两种测验中都存在指示记住的新旧效应,而外显测验中不存在指示忘记的新旧效应。由此推断,测验间在没有"意识和无意识"相互污染的理想情况下,只有外显测验可获得定向遗忘效应;定向遗忘的机制可能是选择性编码机制。  相似文献   

18.
郭秀艳 《心理科学》2003,26(6):1015-1019
内隐学习研究初期,其无意识特点揭示了区别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内隐学习逐渐昭显出与意识的丝丝联系。本文从此出发,探讨内隐学习的意识-无意识的兼容特点,具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内隐学习和无意识的联系,从次要任务研究、内隐学习的理解性以及内隐知识的发展三方面阐述内隐学习和意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