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从修正主义的立场出发,主要介绍了卢森堡的政治理论的消极方面。作者说:卢森堡不是把资产阶级国家理解成固定不变的,而是把它理解为有内在矛盾的。她的资产阶级国家论,既不同于把国家职能的增大理解为国家的民主化、社会化和阶级压迫职能的减小的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理论,也不同于认为资产阶级国家等于资产阶级专政并主要强调其阶级压迫职能的列宁、斯大林式的理解。她在本质上理解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性,同时也没有忽略了与国家的阶级性相矛盾而实际存在着的国家的一般社会职能。她认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有被反动政治势力加以否定的倾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保卫资产阶级想要放弃和否定的民主主义,并使其进一步发展。作者接着说:卢森堡始终以社会主义革命即夺取政权当作明确的目标。但是,她虽然在某种形式上承认使用暴力,可是她不是暴力革命论者。她没有过高估计群众的自发性而过低估计先锋队的政治领导。她想把无产阶级在议会外的斗争和社会民主党的议会活动两者结合起来。她认为,议会外的活动就是经济性的、政治性的群众罢工,而议会内的社会民主党的活动就是同资产阶级对抗来保卫资产阶级议会。她把议会看成是可以利用来朝着夺取政权方面一步一步前进的立脚点、据点、阵地。作者还说:卢森堡对俄国革命的批评,不同于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对俄国革命的攻击。她主要批评了布尔什维克的“非民主性质”。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不是在废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批判继承”中成立的。掌握了权力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创造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来代替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是废除一切民主主义。卢森堡后来虽然改正了她以前对布尔什维克的大部分批评,但是她的政治理论的骨胳却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马克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思想史上常常有这样一种情形:某一问题的重要性随着历史的演进才逐渐呈现、突出出来。伯恩斯坦的市民社会理论就是如此。当伯恩斯坦对“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作出区分并宣称市民社会之不可克服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即使像列宁、卢森堡这样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批判伯恩斯坦主义时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几乎是10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市民社会研究成了90年代国际社会科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我们才认识到,伯恩斯坦是提出建构市民社会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之关系问题的第一人。考…  相似文献   

3.
考茨基晚年撰写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全面表达了他一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是我们了解这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文本。遗憾的是,由于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等理论史定位的影响,这一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理论的重要文献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  相似文献   

4.
第二国际时期,为回应新康德主义者试图用康德伦理学"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做法,考茨基在批判传统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产生的必要性及可能性。以此为基础,他尝试性地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从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价值旨向等几个方面建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建构不仅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厘定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阐释它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5.
2003年和2005年,俄罗斯著名学者奥伊泽尔曼教授先后推出两部姊妹篇著作<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以及<为修正主义正名>,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反思视角,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省察和自我批判,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包含有乌托邦主义的因素",以及"还伯恩施坦修正主义以历史公正"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6.
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她在批判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理论中阐发出来的。这个理论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有工人阶级的日常斗争理论、革命和改良的辩证法和工会斗争三大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罗莎·卢森堡继承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对工人运动的意义,反对伯恩施坦用改良主义的观点对待工人运动中的以上问题。这些思想是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对于当时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她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这一部分的思想,对于我们了解波兰工人运动的传统和德国工人运动中左派的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过不少论述。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集中说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未能充分阐述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葛兰西则不同。他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主要活动于本世纪初三十五年世界政治大动荡的年代,经历了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挫折和失败,对伯恩斯坦、考茨基等用“进化论”、“宿命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崇拜自发的群众斗争的教  相似文献   

8.
赵司空 《现代哲学》2006,(4):125-127
2006年3月20日-22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对当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讨论的专题有:1.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2.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3.罗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4.罗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5.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6.罗莎·卢森堡与中国;7.罗莎·卢森堡的政治学。与会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奥地利…  相似文献   

9.
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最近制定了1959年——1965年科学研究工作规划。在这段时期内,将在下列五个方面写出59部著作,其中专著57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9部,论文集13部。在批判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社会学和修正主义方面,将写出11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有:“现代修正主义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批判”,“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修正主义的斗争”,“新实证主义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资产阶级学术”(梅林语)批评历史唯物主义否认一切道德和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受到追捧的状况,梅林和考茨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德问题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们不仅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一切道德”的观点,还试图阐述无产阶级的“新道德理想”;他们认为道德判断并非与马克思主义无关,只是不应当从道德优越性来评判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回顾第二国际理论家们的这些争论可以发现,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派虽然选择了与现实妥协的态度,但是他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时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观点的反驳;同样,以梅林和考茨基为代表的“正统派”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如何避免伦理相对主义的挑战以及无产阶级新道德的实质是什么等问题,需要后人作出进一步的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