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春秋中期以后,兴起了一个无神论的思潮,晏婴则是一个突出的代表者。春秋时期,在管仲的治理下,齐桓公实现了霸业,成为第一霸主。到了晏婴执政之时,齐国虽然仍居于强盛地位,但由于景公既昏庸无能、荒淫贪权,又骂信神灵、乞求长生,齐国国势日下。晏婴为了治理齐国,除了采取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之外,还针对齐景公的神学迷信思想,阐发了许多无神论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有说服力。晏婴的无神论思想的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2.
赵玉环 《管子学刊》2009,(2):33-35,99
《晏子春秋》记载了齐国贤相晏婴的大多数事迹。本文以《晏子春秋》为依据,对晏婴的法律思想进行探讨,认为晏婴具有重德、尚礼、省刑三个方面的法律思想,对后期齐国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法律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齐国晏氏考     
"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自齐国东部的一个古老的部族,后来"晏"地被莱所兼并,晏氏部族归附齐国,并成为齐国大族。晏氏在齐有晏子1、晏弱、晏婴等,他们为著名的齐国大夫,特别是晏婴,在齐景公时为齐相,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晏婴音乐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蔚 《管子学刊》2009,(4):33-35,111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从所流传下来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继承了前人的音乐观点并有新的发展,这与他的从政生涯密切相关,他的音乐主张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晏婴音乐思想的分析,阐述了晏婴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叱咤风云、青史留芳的人物。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被孔夫子称许为“救民之姓(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的晏婴,则是其中的姣姣者。对于管、晏二人,史学家们评论甚多,褒奖者多,贬之者少,褒贬参夥者亦不乏人。宋代散文家苏辙在他的《晏子传论》中把晏婴和管仲作了对比性的论述,文章说:“管子以桓  相似文献   

6.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的政治家,齐国三朝卿相。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辨,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以求获得景公的赏识。  相似文献   

7.
正战化军教授继《管仲评传》之后,多年研究晏子的力作——《晏婴评传》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晏婴评传》作为作者精心打造的学术著作,由以下诸点即可洞察其创新之处与主要特点。一、《晏婴评传》是目前研究晏婴的最为完备的著作。共有七章,第一章"晏婴家世"论述了晏氏的起源以及晏氏族人在齐国的情况;第二章"姜氏季世",论述了晏婴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三章"晏婴仕齐",考述了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  相似文献   

8.
子贡救鲁的外交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有谋略,善辞令。曾在鲁国做官,当齐国即将兵临鲁国之际,他游说四国,不发一兵一卒,成功地使鲁国转危为安。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外交才能和以弱胜强的谋略。齐国的执政官田常,企图夺取国家权力,所害怕的是高、国、鲍、晕晏四大家族。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他打算兴兵讨伐鲁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齐强鲁弱,鲁国面临灭亡的危险。孔子是鲁国人,得知齐国将要侵鲁的消息,他召集学生们说:“鲁国,坟墓所处,父母之国。今国家危险如此,各位为什么不出去想点办法?”话刚说完,学生中一个名叫子路的就挺身而出,孔子把他劝住…  相似文献   

9.
晏婴(?—元前500年)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卓越政治家、思想家,一生力佐齐国三公(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能言善辩著称于世。他的道德人品为历代人所称颂。司马迁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史记·管晏列传》)何等敬佩之至!然而,人们对晏婴进步的政治主张和深刻丰富的思想观点的研究似乎很不够。《管子学  相似文献   

10.
晏婴作为一个深受太史公司马迁赞誉的先秦齐国贤相,其事迹大多记载在《晏子春秋》之中。本文以《晏子春秋》为基本依据,以《左传》记载为印证,就晏婴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晏婴的哲学思想突出表现在其倡导并实践的对事物的朴素辩证思维以及轻鬼神重人事的无神观上。同时,本文还对晏婴哲学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对中国现当代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1.
甄尽忠 《管子学刊》2006,(1):30-34,88
《晏子春秋》一书主要记载了春秋末年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的言论和行动。其中多有关于社会救助方面的主张。面对自然灾害、苛政和战争等天灾人祸的侵袭,晏婴在重民、爱民、恤民、均贫富等思想的基础上,主张加强对社会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其措施有散粟赈民、薄赋轻敛、以工代赈、宽刑省禁、养老抚幼、掩埋遗骸等。他希望通过实施这些社会救助政策,来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12.
王红  李薇 《管子学刊》2005,(3):25-28
晏婴以极忠尽谏闻名,而其劝谏的主要内容便是要齐君效法古之贤君爱民、重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描述晏婴的谏诤形象和高超的进谏艺术与技巧.  相似文献   

13.
王弼易学的特点是以<老>解<易>,以他在<老子注>中所阐发的玄学本体论思想为基础来解释<周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周易略例>当中.而他对"大衍之数"的解释,也使"大衍义"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联系<周易略例>我们就能看出,"大衍义"是连接王弼玄学中老学和易学的桥梁,它体现了王弼玄学的体用观念,为王弼思想由老学向易学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体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体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体仁"、"体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体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体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晏子的思想和事迹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易学是中国历代学者解读《周易》而形成的一门学术,易学在中国古代属于显学,在中国古代学术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晏子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一些易学家就会引用晏子的思想和事迹来解读《周易》的文本。晏子在古代易学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事君之道的称许;古代易学著作对晏子和同观的发展;古代易学领域对晏子的节俭观念的评价。深入研究晏子对古代易学的影响,对于理解晏子其人、其事、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继 《管子学刊》2003,(3):55-59
晏子是中庸思想的实践者,其著名的“和同”论是其对中庸思想的理论概括。晏子的中庸思想源于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是科学进步和人们认识提高的结果,是一定方法论和思想的有机统一。晏子中庸思想主要表现在其为人处世和政治生涯中,也是其政治成功的理论基础。但其思想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晏婴是齐国历史上重要的宰相,他的主张和行为对齐景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贤人治国,使齐国经常保持了大国和强国的地位,在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言敢谏,使齐景公改正了自己的缺点,缓和了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稳定了政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