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析交往活动的多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在他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今天,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建设,还是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哲学界注意对交往理论的研究,并有了不小的进展。本文只想就交往活动的多重意义关系作一些分析,以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交往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我国交往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哲学界对实践与主体性问题研究的深入,交往理论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现将近年来交往理论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综述。一、关于交往范畴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交往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缘于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偏狭理解,即...  相似文献   

3.
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或许可以说,这是研究取得新进展的一个征兆。从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中已经能够看出,把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展开深入研究,对于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深刻理解这个实践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联系,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文化的本质和结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等范围广泛的课题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解决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问题,从世界普遍交往的高度高瞻远瞩地把握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怎样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本刊把交往问题列为“实践与主体性问题”这个专栏的重要讨论内容,希望得到更多学者的关心和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是一种实践的语言观。这种语言观反对将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王国来看待,主张语言是建立在整个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现实的交往活动。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点出发,对语言、思维与实在的关系,语言的结构与功能、语言的意义和理解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以“闯”、“试”、“冒”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观、争先观,初步形成“创新实践论”的新构想。分析了“闯”、“试”、“冒”的哲学内含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实践论的意义、地位、作用,认为创新实践是认识和实践的超常规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大跨度、跳跃式的认识观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交往实践研究述评阎献晨随着实践和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展开,交往问题,以及一向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对交往实践的有关问题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交往实践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交往实践概念的界定什么是交往实践?众多论者认为,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发展和人类主体本质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也因此而构成贯穿马克思毕生思想发展的一个中心视界。任平对马克思交往实践观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作了总体勾勒。认为,在创立时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恩一起曾对交往实践观的性质和功能作过大量论述。主要是:(1)交往实践作为“物质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客观的活动”,它是既区别于从客观的和直观形式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旧唯物主义,也区别于仅从精神、抽象能动性来理解实践的唯心主义的新的思维方式。(2)交往实践分为“自主活动”和“交往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3)交往实践所形成的交往形式,构成全部历史形态新旧更迭的本质内容。(4)交往实践是“精神交往”和以语言交往为中介的“意识交往”的客观基础。(5)交往的总体结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建基于对马克思实践哲学和西方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反思与批判之上。他将"理解"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奠基性概念,展现了交往理性的生存论向度。而对于实践哲学、语言哲学和解释学的反思与借鉴,能够阐明交往行为理论的生存解释学之维。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来,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十分重大的积极成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共识: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基础。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关键。然而,正是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个关键问题上,哲学界还不能说已经有了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任平:交往实践观:市场经济的哲学精神世纪之交,当代中国改革的中心目标是从单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贯穿着实践结构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一)计划经济:传统实践观。就单一计划经济而言,它内含着一种偏狭的实践结构,即传统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人学与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哲学家们不同的哲学理论 ,在某种层面或意义上 ,都是关于人的理论的某种独特的表现形态。从世界观层面上说 ,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理论 ;从人学观层面上说 ,人学就是哲学视野中人自身的理论 ,或者说是关于人自身的一般本性的理论。因此 ,既不能撇开人、撇开人的活动来理解哲学世界观 ,也不能否认或消解哲学的世界观本性 ,把哲学归结为人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是科学的人学观。它的创立 ,实现了人学研究中方法论上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而开创了当代人学发展的全新前景。一、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理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  相似文献   

11.
与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相比,科学实践哲学是实践优位的哲学。作为实践优位的哲学,科学实践概念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可能产生疑问,这种哲学在什么方面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作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呢?一、科学实践概念:对传统的理论优位的批判传统科学观通常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理论与实践通常是对立的,并且这种对立常常被普通哲学强调科学理论是科学知识中最重要最深远的东西而加强。第二,理论优于实践;实验受到理论支配和指引,实验是为理论服务的。传统科学观还几乎完全忽视了实验室实践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多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伽达默尔提出以"效果历史"理论为核心的解释学普遍适用的观点,哈贝马斯根据对语言、日常交往行为与认识过程关系的分析,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要求,科学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哲学解释学所提出的认识困难处境的影响。即使在哲学解释擅长的日常交往领域,它也存在明显局限。哈贝马斯在哲学解释学异军突起时主动捍卫解释学方法论意义并完成解释学向批判解释学转型,这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哈贝马斯过分强调带有明显理想性的自由交往理论建构,也遭到了伽达默尔的有力反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实践为根据,从哲学视角认真研究了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认为: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现代实践格局的哲学映现,它所实现的跨越是划时代的哲理飞跃,它对唯物史观经典框架的突破,为哲学的划时代发展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其形成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但若论其民族文化渊源,则不能否认湖湘哲学对毛泽东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一点突出地体现于他的实践观上:湖湘哲学知行观关于"力行践履"、"以知导行"、"知行统一"等思想为毛泽东实践观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毛泽东实践观关于实践的决定性、认识的能动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思想烙下了湖湘哲学知行观的深刻印迹。  相似文献   

15.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晚年探索的理性与非理性的转换和统一机制/张奎良//社会科学辑刊,2005.4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许全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3马克思主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及其内涵/张羽佳//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4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任皚//哲学动态,2005.8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杨楹//哲学研究,2005.8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统一:马克思的实践自由观/王雪冬//天府新论,2005.5《得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概念新论/曹浩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2小束手稿的哲学地位———读广…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17.
凭借其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实现了对旧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实践观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这中间还存在一个理论的中间环节,即马克思的现实观。作为科学实践观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间环节,马克思现实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原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原则的原初形态;它既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创新,又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走向实践观的深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向实践观的深层研究邹诗鹏(东北师大政治系)8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的主要成果是实践观念的确立。实践观的确立不仅标志着理论界走出了以往那种封闭的、教条的思维及研究模式,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观念变革也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实践观的丰富的内在...  相似文献   

19.
“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设计”的人文意义越来越突出 ,本文由此提出“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如何看待“设计哲学”这一概念 ,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 ,但文中围绕“设计”理论所探讨的改造环境与人的自我改造的关系、科技和人文的关系以及实践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确是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 ,值得深入展开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