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于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末人"和"超人"概念经常遭受误解,例如关于"超人"概念,常有来自法西斯主义和生物主义的曲解。时隔近一个半世纪,人类的末日感和未来之忧愈加炽烈,我们理当在新的形势下追问:谁是"末人"?"末人"是我们吗?谁是"超人"?"超人"是"未来人"吗?本文试图对尼采的"超人"概念做一个未来哲学或技术哲学的重新定位,目标在于朝向未来的人类文明之思。本文认为,任何关于"超人"概念的区域科学式理解都是不当的或者不够的;尼采的"超人"概念应与他的"上帝死了"命题相联系,更应与他的"权力意志"学说(关于人和生命之本质的重新规定),特别是与在"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学说中蕴含的"圆性时间"观相关联;尼采的"末人"是对进入技术工业的自然人类之本质的规定,"超人"则是关于未来新人的天才般的想象和预感,两者之间纠缠着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运动。而无论如何,今天我们不得不接着尼采思考人类的位置和命运,人类的自然性和技术性,以及自然人类向技术人类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超人"是"上帝之死"这一事件中的主角之一,而不理解"疯子"及其与"超人"的关系就无法完全读懂"超人"。上帝死了,"疯子"承认自己是凶手之一,而以权力意志为本质的"超人"也是上帝走向死亡之路的推手,"疯子"或者凶手是"超人"的第一幅面孔;上帝死后,"疯子"呼喊着寻找上帝,"超人"作为本质上失去上帝的人,不知所寻为何却同样处于寻找的维度之中,寻找者是超人的第二幅面孔;在"上帝之死"这一事件的发生过程中,"疯子"对围观者和"超人"对"迄今为止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超越,并在信仰之可能性、寻找之态度、思之有无这三个方面表现相同,超越者是"超人"的第三幅面孔。对这三幅面孔的描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超人"之超越性,并有助于全面把握尼采视阈中人之本质的绽出历程。  相似文献   

3.
尼采1881年8月悟出了永恒复返思想,这是尼采思想成熟的决定性标志,由此,尼采心中的查拉图斯特拉和超人形象才清晰起来。查拉图斯特拉,超人的先知,宣讲永恒复返学说的教师。查拉图斯特拉的宣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高贵的人民,从这样的人民中产生出超人,尼采在旧约的远古犹太民族中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人民。尼采思考的罪性问题是超人精神限度的一个根本问题,罪性就是人的有限性问题,超人要成为超人,必须面对罪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徒信仰宇宙间有一个神,他是造天地、造神人、造万物的大主宰。 那么,这一创造万物的神是什么呢? 神是超人的灵体,神是自有者,是无始无终的永存者。说神是超人灵体,因为神是非物质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五官感触不着的东西;说神是自有  相似文献   

5.
回归“赤子”与祈向“超人”——一种对尼采学说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尼采被置于后现代语境下而再度成为时潮最为看重的人物之一时,笔者愿对这位“狄俄尼索斯的弟子”作另一种辨识。内在的批判意趣当然并不排斥足够的同情理解。本文将借着对“权力意志”、“赤子”、“超人”、“超人之美”诸范畴的检讨,着重指出尼采对健全生命的一个可能而必要的维度的忽略或遗忘。  相似文献   

6.
“超人”的身世 被戴上“超人”桂冠的张宝胜,本是人间父母所生,肉体凡胎。然而在作家笔下,张宝胜就成了脱俗超凡的“超人”、“神人”、“圣人”、“国宝”、“天外来客”、“外星人”、“菩萨转世”、“活佛转世”。 张宝胜1958年生于南京,本是沈姓家族的一员。无奈在那个政治斗争频繁的年代,1957年张宝胜的父亲沈厚林被打成右派,一家8口人(当时张宝胜已有了6个兄姊)生活拮据。张宝胜一生下来,就面临着困境,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和张  相似文献   

7.
医疗崇拜     
医疗崇拜威廉·詹姆士①认为,宗教的基本要素是“救救我!救救我!”的呼声。这种呼声可以对一个神而发,也可以对一个宗教家而发,可以来自生理失调,也可以来自罪恶与犯罪感。很多人会认为,宗教最重要的功能,是医疗的功能─—诊查罪恶的根源以及心理和生理的病症,发...  相似文献   

8.
列夫·托尔斯泰创造了一系列19世纪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思想上具有超验的、超时代的独特价值.由于托尔斯泰对人与社会的思索始终指向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他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本都要回到人本身来解释,所以他对人的自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与同时期尼采的“超人”思想有着共通之处,两者都有着道德上的理想主义,这在当时具有着鲜明的进步意义.直至现代性的范畴内,人的危机愈演愈烈,托尔斯泰式的超人对于完善人的整体性、寻求生存的积极意义来说,仍然有着可借鉴的力量,考察其超人的具体特点与价值,或许对探求人如何更好地生存这一永恒主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普正 《法音》2007,(10):38-42
一、义天大觉国师生平义天是朝鲜高丽王朝天台宗的代表人物,与智讷并称为高丽佛教"双璧"。名王煦,字义天,因避宋哲宗皇帝讳,以字相称,是高丽文宗王徽和仁睿后李氏所生的第四子。义天在兄弟9人之中排名第4,不管读书或学艺,都有超人般的发挥,似乎在宿世已经熟读熟练一样,无人不夸。11岁时,顺父王之愿,发心出家为僧,师从景德国师烂圆,学习华严学。15岁被封为"广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男女老幼都很喜欢,从电视剧到现在的动画片,81难的故事让人百看不厌,这当然是吴承恩的故事写得精彩,非常吸引人。在前几天看《西游记》(续集)时,猪八戒又一次提出分行李要散伙,这使我猛然悟出一个道理:唐僧师徒四人其实是一个人,那就是历史上那个真正存在的僧人──唐玄奘,那个不怕艰险、万里取经,最后终于满载而归的大唐僧人。 说唐僧师徒是四位一体的一个人,含义其实也很简单。唐僧代表一个有坚定信念而且不畏千难万险的人。孙悟空则象征着唐僧战胜困难的能力、灵活应变和善于明辨是非的超人的能力。但孙悟空又…  相似文献   

11.
德国纳粹人体实验与德国现代伦理思想中的超人道德和种族主义思想密切相关。超人道德是纳粹人体实验的“意志-伦理”基础,种族主义则是纳粹人体实验的“科学—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人把幸福比作登山,一些人在意的是登山的过程,而另一些人在意的是登山的结果。于是,幸福有两种:一种是享受过程,一种是享受结果。过程是一根线,结果是一个  相似文献   

13.
学会转弯     
当年,克里斯托弗·里夫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场飞来的横祸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坠落马下,顿时眼前一片  相似文献   

14.
嫉妒比较普遍地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彼此之间越了解,嫉妒心理就越强烈,这就是有的人允许陌生人发展而不能理解身边人进步的心理原因。在一个单位,如果谁进步快、发了财,立马就可能遭到周围一些人的嫉妒,因为他的某种优越表现往往恰恰映照出另一些人的某种不足。嫉妒既能发生在个人之间,也能发生在单位之间。单位之间的嫉妒就是所谓的“公妒”。英国哲学家培根概括得好:这种公妒,其实也是一种公愤。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严重的危险性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9,(3):49-5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当智能机器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时,人与智能机器之间的合作就成为智慧社会治理中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人机合作前所未有,而人机合作能够持续进行的前提是之一就如何解决因为人机合作而产生的责任难题。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集体行为的特性使得责任很难区分。智能机器的加入,不仅增加了智慧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使责任区分变得更加艰难,到底是政府、智能机器还是生产机器的厂家来承担责任?而责任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关键在于横亘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就是如何面对智能机器能否与人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人类,成为超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想在尽量简短的篇幅里谈谈我对尼采哲学的几点主要看法。一、尼采哲学的主题:生命的意义提起尼采,人们往往立刻想到“权力意志”和“超人”,在多数情况下,“权力意志”又被等同于强权政治,“超人”被等同于法西斯。通过这样的简单联想,就给尼采哲学定了性。我想,耍弄清尼采哲学若干重要范畴的含义,不能望文生义,而应把它们放到尼采哲学  相似文献   

17.
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历史上,凡是强调从外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的物或超人的神,从而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注重从人的内在方面来理解世界的,则往往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主观的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狡猾的哲学好计,他表面上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超越人和自然的“绝对精神”,而实际上,“绝对精神”既是神的代名词,又是意识加以神化了的绝对,黑格尔只不过以曲折晦涩的方式表达了从人的内在和外在相结合的方式上…  相似文献   

18.
电影<绝代妖姬>讲述了意大利一个著名的阉人歌唱家的传奇故事.<八月迷情>的主人公埃文,是一个对音乐天生敏感的孩子,很小时便有超人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两部影片都描写了一个音乐天才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过程,那么开始和结果同属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只不过是其中不同的两个阶段,是平等的,同样重要的。然而,人们做一件事,似乎极少关注开始会怎么样,总是惦记着结果会怎么样。这也许是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心理所使然。因此,人总在追求一个结果,所有的开始都是为了奔向一个结果,而忽视了开始本身就是全部过程的一部分。这几乎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人重视结果与人性中的功利需求有关。人都是渴望被承认的,都期望能达到某一价值高度,而这种价值往往是体现在所有的结果上的。因此,虽然开始和结果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余兴 《天风》2004,(4):23-23
曾在一个聚会交通中,有一位看来略有些急躁的年轻人,脱口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信的耶稣应该是一位怜悯慈爱的救主,他怎么会在圣殿发这么大的脾气?还用鞭子把人都赶出殿外呢?”我当然知道,他是指着约翰福音2章主耶稣洁净圣殿那个故事。我认真地看着他,然后带着笑容告诉他:“如果我们的主真的是个发脾气的主,那天,他可能就会用粗大真皮作的鞭子来赶人;而不是用极平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