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人的新体验:“心情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激烈竞争的现代人,心理承受着超负荷的压力。当失败、困惑、迷茫潮水般冲击着人们有限的心理储存空间时,有些人想到了向心情“投资”。 生活在繁华都市中的人们,为工作忙碌,为家庭操劳,紧张、焦虑、压力往往使人感到心累大于身累。于是,KTV、健身、泡吧、上网迅速兴起,成为都市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可能完全摆脱压力。压力会造成心理负担,负担过重会抑制人的心理活动效率,甚至使心理活动发生紊乱,从而使人表现欠佳且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同时,压力会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多种疾病。那么,如何处理压力,在压力中求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呢?  相似文献   

3.
环境与人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驱散人们的不良情绪,治疗人们心理上的创伤;同样,环境也可增强人的心理压力,使本来就抑郁不快的心理罩上更浓重的阴影。因此,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心理与免疫     
近年来,医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注意到,环境对人的压力所产生的心理应力已成了损害健康的重要因素,据美国医学界统计,在冠心病癌症、肺病、外伤、肝硬化和自杀这六种最主要的死因中,心理应力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主要原因。销售量最大的三种药物(溃疡药、高血压药和安眼药)无不与心理应力有关,这就使人们关注心理与生理,尤其是心理与人体免疫的关系.至六十年代形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  相似文献   

5.
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二三十年来,心理弹性(resilience)发展现象受到研究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研究,这动摇了研究界长期笃信的压力/逆境对人的发展的功能影响的传统认识,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视角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本文首先探讨了resilience的中文译法,接下来对心理弹性研究的缘起、沿革、成果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回顾,总结了该领域研究当前面离临的重要问题,尝试对心理弹性研究何去何从予以前瞻性探析.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由新体制、新观念、新的行为方式替代旧体制、旧观念、旧行为方式的深刻改革.人们对这种变革所产生的压力,其心理承受力是不同的.本文用问卷调查法,对13个单位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同类别压力的心理承受力具有等级性(生活方式的变革承受力高,分配方式最低,中间为劳动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变革),层次性(职业、年龄、性别,文化,地区不同,具有不同特征的心理承受力).本文指出,改革中要重视人对压力的心理适应过程,要形成认同感,加强意见沟通,做好改革教育.  相似文献   

7.
居住环境是为所居住的居民提供休息,放松压力和促进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公共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占居住环境设计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更注重精神层次的追求,对设计者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满足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对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诸多理论研究,探索人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首先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然后从人的心理、行为出发,探讨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最后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因为对对方不知根底,对交际前景不能掌握等原因,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即使是十分老练的交际家,当他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也不例外,只是压力的程度不同而已。交际前的这种心理压力让人产生紧张、沮丧、烦恼、焦虑等不舒服的感觉。人们为了使心理和情绪得到平衡,最先做出的本能反应是退却和逃避,以此来降低紧张焦虑的水平。但事实上又不可能,只好带着这样的压力去交际,交际效果当然不可能好。不好的交际效果进一步肯定他事先的感觉,强化了自己不善社交的印象,最终使人际交往陷入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防治抑郁症     
现代人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多,也愈来愈大。工作的烦恼、生活的挫折常会导致人们心理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如果缺乏正确的应对方式就会出现紧张、焦虑、无精打彩、兴趣减退、郁郁寡欢等抑郁症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及我国卫生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约20%的人表现有抑郁症状,7%的人有重度抑郁问题.其中90%的人未得到正确治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南京长江大桥有一个义务心理援助组织,先是一个人,后来发展成几个人,甚至一些社区组织也参与其中,他们巡回在大桥上,对那些精神沮丧、在生死之路上犹豫彷徨之人进行归劝和疏导,每年都能拯救无数欲跳桥自杀者……人们不禁要问,现在人怎么了,心理怎么这样脆弱?的确,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竞争、失业,情场上的失意,生意场上的败北,等等,无不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尤其需要一种崭新的态度和理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面对同样的挫折和失败,为什么有的人能坦然面对,成就…  相似文献   

11.
人们面对困境,情绪懊丧。怎样才能从不良情绪中摆脱出来呢?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常常能使人的心理和情绪发生良性变化,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心理学上把这种运用反向心理调节的过程称为反向心理调节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转型期,钢筋水泥丛林中的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返璞归真意境的心理渴望日益增加。苔藓微景观作为一种新型小空间尺度的景观作品在快节奏的当下可以有效满足人对亲近景观自然的需要而愈发受到关注。设计营造完备的苔藓微景观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寄情自然缓解压力的别样途径,苔藓微景观多元化的收益使其不论在学术领域还是艺术范畴都值得开展更加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心理平衡操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高效率、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是适者生存的社会。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普遍感到压力大、负担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容易导致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因此,怎样保持心理平衡,有关专家提出了以下的忠告:一、不苛求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有所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应该建立在实际的、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否则,过高的期望值会使人误以为自己总是倒运而终日忧郁。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对任何事都希望十全十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完美主义者”常有挫折感。所以,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4.
暗示是人们通过语言、手势、表情、动作和暗号等方式,对一些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使人盲从附会,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正确地运用暗示疗法,能调节和矫正病人的某种心理或精神的失衡状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体自身固有的抗病和修复的潜力,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所以,近年来暗示疗法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明代造园家计成主张造园以曲折委婉为美。曲中有直,直中含曲,曲直自如是中国园林的造园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深奥曲折,生出幻境"的审美效果。曲径通幽、曲廊风荷、洞曲藏岩、柳阴路曲等审美意象为中国园林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曲"形态取法乎道,道法自然,它源自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以曲为美的审美观念表现了中国古人含蓄隽永的性格以及中庸思想,中国园林之"曲"乃暗含着命运之"曲","曲则达"是古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人生智慧,人们对"曲"形态的欣赏是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解脱是缓和、消除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也是人的防御本能。然而,面对漫无边际的心理压力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解脱的误区,不仅不能缓和、消除心理压力还会因此“变本加厉”造成新的更大压力,甚至“火上浇油”导致心理矛  相似文献   

17.
园林是人们向往自然、追求至美生活而创造的一种游憩的环境和物质载体。它使人们认识自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文章通过对比中西方园林设计"曲与直"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概述中国现代园林对"曲与直"的应用,使得我们更加深刻理解园林设计的"曲与直"的特点,从而优化我国现代园林设计,让我国园林设计多方面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居住的空间环境的品质,而室内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定要了解环境心理学,才能将空间设计得尽善尽美。人在室内空间中具有领域性、私密性的心理需求,空间的形状特征也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住宅室内空间划分、功能区分和氛围营造,以设计出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的住宅空间。  相似文献   

19.
心理不健康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看不到光明,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如恐惧、忧愁、痛苦等。这些都是有害健康的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如长期反复地出现,就会产生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疾病。因此,要重视心理保健,克服不良的心理隋绪。一、克服心理紧张情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上的竞争,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大大加  相似文献   

20.
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前言从众(conformity)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团体心理学名词,从众也称遵从。对从行为的研究要追溯到Sherif(1935)“游动效应”的实验和后来Asch(1951)关于这一行为的经典性研究。多数人认为.从众即“随大流”,它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显然在这里将从众的外因归结为社会或团体的压力;Corsini(1984)认为.从众现象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