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爱的马老师: 您好!我是《心理世界》的忠实读者,更是喜欢您发表在“校园心理辅导室”这个栏目上的文章。现在我怀着一颗受伤的心写信给您,请您帮帮我。 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平时勤于学习。可  相似文献   

2.
已有研究表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的“数字符号”测验反映年龄特点较为敏感,年龄差异表现最为明显。又有作者报告,“符号数字”作业是较“数字符号”作业更为敏感的测验。两项测验的性质和测验方法是类同的。但二者的刺激项和反应项是相反的。在“数字符号”测验中,一个数字与一种符号配成“数字——符号”对,刺激项是具有高度空间定位提示作用的连续数字;而在“符号数字”测验中,刺激项是随机符号,其空间定位提示作用极低。因此,从联想学习记忆过程来考虑,“符号数  相似文献   

3.
采用Dehaene等人的研究范式,以计数单位中的“千”为基线,要求被试快速作大于“千”还是小于“千”的分类判断,考察计数单位在心理数字线上的空间表征方式.结果表明:(1)计数单位和数字有着相同的加工机制,小计数单位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左侧,大计数单位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右侧,存在显著的SNARC效应. (2) SNARC效应不仅仅出现在数量的空间表征上,同样能够出现在顺序信息的空间表征上.  相似文献   

4.
“老师,如果没有您两年来给我的心理治疗,恐怕我今天就不可能坐在大学殿堂里给您写信了……是您的心理辅导,帮我树立了自信心,克服了考试作弊的坏习惯……真诚祝福您,我的恩师。”没有什么能比读这样的信更高兴了。一个考试作弊成“瘾”的所谓差生,经过两年的心理干预,终于克服了作弊行为,考取了大学本科。重阅该生两年  相似文献   

5.
正指导语:亲爱的同学,您好!请仔细阅读题目后,按您的实际情况作答,有选择项的请在相应的数字上打"√",每题只选择一个答案,请不要多选或漏选。答案无对错之分,请不要有任何顾虑!对于您的回答,我们承诺将严格保密。谢谢合作!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世界文学之林占有一席之地。阿Q已经成了举世闻名的“典型人物”。在我国,几乎连小学生都知道阿Q,“阿Q精神”更是家喻户晓。“阿Q精神”成了我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某些情况下,“阿Q精神”可以起到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的积极作用。譬如,阿Q挨了别人的打,自言自语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他出了气,心理平衡了,怒气发泄了,不再感到痛苦。假如他不骂那一声,把怒气闷在心中,迟早要“憋”出病来。我想,若不是“闹革命”抓去杀头,他肯定可以高寿。细推起来,“阿Q精神”并非中国专利,外国也有“阿Q精神”,甚至…  相似文献   

7.
探讨儿童在数字线估计任务中心理长度的发展及其对数量表征模式的影响.选取7~9岁儿童共109名进行数字线估计任务测试,设置了10cm和20cm两种长度条件,要求儿童完成根据位置判断数字任务(position to number,PN任务).结果表明儿童在数字线PN任务中存在心理长度,且7岁儿童心理长度的范围超过10,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长度范围不断缩小;心理长度范围影响儿童的表征模式,随着心理长度范围的缩小,儿童的数字线表征出现从指数模式到线性模式的变化趋势;与表征模式的发展趋势一致,儿童估计的精确性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8.
永别了 愤怒     
朋友,您在生活中是否动辄勃然大怒?您可能会认为发怒是您生活的一部分,可您是否知道这种情绪根本无济于事?也许,您会为自己的暴躁脾气辨护:“人嘛,总会发火,生气的”,或者“我要不把肚子里的火发出来。非得憋出溃疡病。”尽管如此,愤怒这一习惯行为可能连您自己也不喜欢,更别说别人了。 其实,愤怒情绪并非“人人都有”。您不必对它留恋不舍,因为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任何一个精神愉快、有所作为的人都不会与其为伍。愤怒情绪是一个误区,是一种心理病毒;它同生理病毒一样,可以使您重病缠身,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往往要把心理年龄作为重要因素,而划分心理年龄的类别主要依据人的心态。人们的心态可以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对这种行为表现的系统化被称为人的生活形态。这时,您或许要问:那么我的生活形态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0.
去年,我在城里买了房子,想让母亲来小住几天,母亲因为家里有忙不完的农活,一直没有成行。前天,母亲忽然来了,我下班回家时,她正坐在门口,我惊异地说:“您来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好去接您,您是怎么找到这里的,费了不少事吧。”母亲站起身,笑吟吟地说:“不费事,鼻子底下长着嘴,我会问路,人家可热情了,大娘长大娘短地称呼我,恨不得把我送列这里来。家里丝瓜结得多,吃不了,给你送点来。”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探讨了我国7~9岁汉族、基诺族、布朗族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年龄及性别差异是否对“心理旋转”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汉族儿童的结果与基诺族及布朗族儿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7~9岁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未见男女性别上存在“心理旋转”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您想尽情宣泄您的不快和愤怒吗?您想打人、骂人、砸东西吗?本工作室特设家庭式、办公式场地、惟妙惟肖的模拟人,专门供您发泄……”这是江西南昌新近出现的一家心理减压工作室的广告词。 该工作室设在南昌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内,声称  相似文献   

14.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个高三男孩走进心理咨询室:“马老师,听过您的心理辅导,我想……”他强作笑容却欲言又止。 “别紧张,你很相信我是吗?老师会当一个好听众,有难处尽管说。”我引导说。 “我想,我有病……” “先不下结论,讲讲你的事情好吗?”  相似文献   

16.
每年年底,是各单位人事变动的高峰期,势必造成各单位岗位的大调整,进而使人才流动出现空前的活跃。那么,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方是否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是否知道人除了生理年龄、社会年龄外,还有“心理年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重新择业给求职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心理状态”:他们可以重新给自己设计前途,可以在茫茫的职业海洋中选择自己更加理想的身心定位。当然,这种选择的“权力”是肯定也必然要受到限制的。道理很简单,即选择新职业的同时,还要了解新的职业是不是需要或者适合你。——这两者构成了人们常说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年轻人,对事业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着他。直到一个夏天与他的同学尼尔尼斯乘船出海,才让他懂得了许多他曾经不明白的东西。尼尔尼斯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他的打鱼生涯已有几十年了,这个年轻人看着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心里十分敬佩。年轻人问他:“您每天要打多少鱼?”老人说:“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只要不空手回去就可以了。尼尔尼斯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交清学费,我不得不想着多打一些,现在他毕业了,我也没有多少奢望了。”年轻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老人对大海的看法。他说:“海真的是非常伟大,…  相似文献   

18.
古代有过不少描写无赖小笑话。这些无赖借以撒泼放赖的手段之一,便是“偷梁换柱”。比如,有个无赖在饭店吃过饭后,居然不想给钱,便故弄虚玄地问了店主人一个问题:“如果有人打了我一个耳光,法庭会怎样判决?”店家回答:“应当罚款十元。”无赖闻言,立刻喜形于色地提了个要求:“这顿饭价值五元,可我没钱,这样吧,劳驾您打我一耳光,然后再找给我五元钱。”又一次,一无赖走进饭店,要求店家给他拿五个菜包子,可店家才把菜包子端来,无赖又端着菜包子来到灶间,要求换五个肉包子.等到吃完肉包子店家来结账时,无赖却“理直气壮地…  相似文献   

19.
对家     
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曾经玩过一种名为“打对家”的扑克牌游戏。 所谓“对家”,就是对方和自己是“一家人”,是同“生死”,共“荣辱”的兄弟姐妹。或者说是“一条线上拴着的两只蚂蚱”。 这种“打对家”的游戏,有些地方把它叫作“打百分”或“打老楷”。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玩法,叫“打升级”,或者“打双升”。但不管是“打对家”还是“打升级”,都有一条游戏规则是必须严格遵守的,那就是“对家”之间必须相互帮助,密切配合,才有可能成为“赢家”。要赢得最终的牌局,你就得做到忘我无私,把“对家”真正当作是自己人,甚至当作…  相似文献   

20.
一天上午我刚到班,一位漂亮、性感、具有成熟魅力的女士来到了我的心理诊室。一进门,她就焦急地问我:“王医师,我的儿子是不是患了什么病” “您先不要急,慢慢说说怎么个情况。” “他总对我说一些下流的话,并经常有些下流的举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