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朋友弹尽粮绝很多天了,在他的字典里应该没有"放弃"两个字,尽管生活给了他很多次妥协的机会。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跑到北京,在地铁口,挎一把破吉他,身上揣着的还有那失去光泽的梦想,他在叮叮当当的声音中乘着时光的地铁远去了。这是个孤勇却又略带悲伤的故事,还好我有幸在这个故事里打酱油。我和他是初中同学,他的人  相似文献   

2.
正小时候读过两个故事,至今难忘。故事的主人公,很特别。两位,一位是不知饥饱的牛顿,一位是把墨汁当蒜泥吃的王羲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牛顿有天请一位朋友吃饭。朋友来了,他还久久沉迷在实验里抽不出身。眼看吃饭时间早已过去,朋友就自己到餐厅吃掉了一只烧鸡,鸡骨头留在了碗里。一会儿,牛顿来吃饭,看到碗里的鸡骨头,惊奇地说:"我以为我没吃饭呢,  相似文献   

3.
撒该的故事     
阚保平 《天风》2001,(10):10-11
经文:路19:1-10 弟兄姊妹平安。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里面讲了撒该的故事。撒该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经文19章记载众人都议论说耶稣去罪人家里住宿,表明大家都认为撒该是一个罪人。撒该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但他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因为大家都把他看成罪人。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撒该本人有两个最大的弱点:一、他  相似文献   

4.
狼女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个故事比平常的说教更生动、更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罪恶,人啊,不可为自己狡辩! 二战期间,有一个七岁的女孩,是犹太人,在逃避的纳粹的追捕过程中与家人失散,而收留她的一个人家,竟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出卖她来换取荣华富贵;如盟军赢得这场战争,可得掩护犹太难民的功劳;如纳粹赢得这场战争,就把她交到集中营换取赏金。小女孩在隔壁听到这个奸诈的计划,连夜逃出了这个人家。在饥寒病因中,她倒在了坡地上。这时,一只与群体失散的母狼来呵护她。小女孩就和这…  相似文献   

5.
平常心     
苦与乐,美与丑,甚至善与恶,有时往往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心境.当我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看待事物和问题时,便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不妨先看两则故事.春秋时有个叫弥子瑕的,是卫国的嬖臣,很受宠爱.有一次陪卫灵公在果园游玩时,他吃到一个非常甜的桃子,吃了一半,想起了卫君,便把吃剩的桃子献给了卫灵公.卫灵公很高兴,赞扬他:“忘了自己吃过一半,还记着给我,真是爱我的好臣子啊!”但后来弥子瑕失宠,卫灵公便认为这是辱君的表现,把他治了罪.这就是“余桃啖君”的故事.还有一则是大家都熟悉的“邻子窃斧”.有个人丢失了斧头,疑心是邻人的儿子偷去了,察看那人的一举一动,无不象偷斧子的样子.不久他在自家的谷堆里找到了斧子,再看邻人之子,其动作、态度就一点也不象偷斧子的人了.  相似文献   

6.
《鹦鹉救火》的故事出自《旧杂譬喻经》,这个故事生动而感人,很有教育意义。初读时容易使人联想到《精卫填海》,但细细一想,就会发现它远远超过《精卫填海》。尽管两个故事都表达了一种毅力与决心,可是《精卫填海》的出发点是“恨”,而《鹦鹉救火》出发点是“爱”。  相似文献   

7.
我首次与克洛德·列维一斯特劳斯会面是在2003年3月,地点是他的办公室,位于社会人类学实验室图书馆大厅的上层。在我们的交谈即将结束时,他向我提了个问题,而我却未能做出回答,这表明我当时对他的世界观原则还不甚了解。他问我是否知道他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灾难。我承认,自己最先想到的是德国纳粹灭绝犹太人的行为,可又觉得这个回答太浅显而没敢说出口。我陷入迟疑中,并等着他开口而不想贸然发话,因为他显然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  相似文献   

8.
心灵账簿     
曾经听到一个很有趣 的故事:一位杂货店的老 板每年都要做两个账本: 一本账本记着这一年当 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另一 本账本中则记着这一年 遭遇的不幸,看着自己所 犯的过错,再看上天让他 遭遇的不幸与厄运,然后 他就会跪下祈祷:"老天 爷!这一年来我犯了很多 的过错,但您也给了我许 多的不幸做惩罚,我愿意 原谅您,希望您也能原谅 我。" 如果我们每个人手中 都有这两本心灵的账簿, 到了年终结算时,或许我 们心中都会找回一个平 衡感吧!  相似文献   

9.
教堂幽默     
《天风》2017,(12)
<正>车站送行三个老友在等火车,因聊得起劲,忘了时间。直到火车要开,三人才健步如飞赶去,结果两位上车,另一位没来得及上去。可是两位已经上车的人神情懊丧,心急如焚。车上人说:"火车那么挤,你们三人能上两个已经很不错了!"但那两人叹道:"唉!我们是来送他上车的啊!"[提醒]用力过猛、走得太快,往往会忘记自己在干啥。计划生育一个墨西哥的妇人生下第七个孩子,产科医生打电话  相似文献   

10.
他是那么的客气,那么的谦让。执意拒绝我送他去火车站,一个人拖着两个沉沉的大包往公共汽车上挤。看着他那费劲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确实需要我的帮助,我也是真的乐意送他。但他那作为“传统美德”的客气,给我俩留下一段尴尬,我们的关系也因此而疏远许多。也许,这种故事生活中到处都是。他没有做错什么,却使大  相似文献   

11.
门卫的岗位     
小区一连换了三个门卫。头一个门卫,人虽生得五大三粗,工作态度却极好,每天从小区的大门进出的人,他每一个都要仔细盘查,没业主卡的休想随意在里面溜达。如此一来,小区的安全虽有了保障,可业主们却不高兴了,谁天天带着业主卡呀。没几天,那门卫便被炒了。第二个门卫,人虽年轻,每日笑容满面,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可他却太油了,对进进出出的人,似乎都很客气,查看业主卡、找人登记这一套程序全免。于是,有业主便又不满了———这样子下去,小区迟早会遭窃。当然,这门卫也被炒了。有了两次炒门卫的经验,第三个门卫一来,小…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中学教师来信问道:“‘突然’和‘忽然”意义很相似,为什么说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呢?”他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句: a.他突然从山上摔下来了。b.我忽然想起一件事。说是这两个词不仅意义相近,而且用法也相同——都在句中作状语。我觉得他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因此试着来作一个解答。  相似文献   

13.
谈谈祷告     
王勇 《天风》2002,(3):26-26
我曾听一位牧师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就一定常常祷告,如果你要做一个基督徒,你就应当祷告。这话说得很实在,祷告是神给我们信徒的权柄,离开了祷告,我们将一事无成。一个祷告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布道家司布真每天祷告两个小时,他讲道大有能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每天祷告3个小时,神与他同在,就连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惊讶他的刚毅。但是许多信徒却将祷告当作一种重担、负担,所以在祷告时只了了数语以贿赂他们自己的良心,求得是否祷告让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这里有两个故事,很能说明自信对于胜败的重要作用。  故事一:尼克松败于不自信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  相似文献   

15.
于彬长相很普通,初始,我并没有打算让两人的关系升级为恋爱关系,只是后来被他讲述的一个故事打动了:”有个女人身边珍藏着一只精致的小木匣,里面却  相似文献   

16.
正听朋友讲他们单位里的故事,心里一暖。一一天早晨,一个小青年斜挎着背包到他们单位推销办公用品,没敲门,就探头缩脑地钻进了办公室,小青年没开口,脸就红了。朋友的位子刚好临近门口,他一进来就被朋友发现了,朋友准备上前阻止他,可他已经进来了。那天很不凑巧,单位的领导正在朋友办公室里检查工作,被这个小毛孩撞了个正着,小青年说,我是……他刚开口,话还没讲完,就被朋友的领导一通臭骂  相似文献   

17.
把某些科学家信仰宗教,当成科学可以容纳有神论而大加渲染,是现今推行鬼神论常用的一种伎俩.   爱因斯坦无疑是20世纪科学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他同纳粹的斗争和推动反原子战争的和平运动,至今还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他得到崇高的荣誉和普遍的尊敬,是理所当然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有了被鬼神论者随意涂抹的特别价值.近来,在宗教研究领域,通行的是引用他的这两句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则是盲目的.“……  相似文献   

18.
人世多途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大师,向他请教为人处世之道,大师给他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两个强壮的青年,一拙,一巧。两人奉命在同一块地上各自挖井找水,很快两人都挖了两米深,但丝毫没有出水的迹象。拙者继续在原地深挖,  相似文献   

19.
谁是邻舍?     
《天风》2020,(6)
正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是说邻里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我们对"邻舍"关系的认知,可能最初就是与这句俗语有关的。然而,耶稣讲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让我们对"邻舍"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记载在《路加福音》10章25节至37节。耶稣讲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有一个律法师要试探他。从《路加福音》10章25节之前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个心理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只有两位盲者和一只蚂蚁。这两位盲者姓啥名谁,笔者也说不清楚,只知道那位长者有一个雅号——“盲人哲学家”。他从明眼人那里听来几句“唯物”、“唯心”之类的名词,就时常挂在嘴边,别人便因此送给他这样一个“美名”。那位年青的盲者也想混个好名声,就拜“盲人哲学家”为师,他很聪明,大有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之势。这两位既然是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