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看待事物是以道观之的。与之相契合,庄子的"无情"并非否定人的所有情感,而是否定有悖于道的情,让人的真情流露。庄子肯定的"情"是"大情",是合于道的情,它是人的本真性情的真实展现。只在这种"大情"中,人才能进入悠游自得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孔子认为理想的人类社会应当建立在“仁”和“札”的基础上,应当是充满仁爱礼义、和睦亲善。 孔子就是从仁爱礼义立场出发而去看待男女、婚恋问题的。 孔子根据人的生理,明确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在孔子编纂的《诗经》中,有许多诗歌描写了男女之恋的真诚、热烈,为人们构画出一幅幅追求婚恋幸福、贞洁的图画。如《桃夭》一诗写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言其妙龄美女在鲜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欣喜出嫁,新婚之室家会多么美满和顺。  相似文献   

3.
《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描写是其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体现了诗歌中的人物情感、空间文化、空间伦理等因素,承载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交流与沟通,具有丰富的美学底蕴与审美价值。详细梳理《诗经》婚恋诗歌中的空间环境类型以及空间环境与婚恋活动、婚恋文化的关系,深入分析了我国农耕文明、民俗文化、宗法礼制、婚恋情感等对空间环境审美产生的影响,对于深入挖掘《诗经》中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是我不想爱,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这句话也许最能概括21世纪之初中国人婚恋道德心理的矛盾与无奈。伴随着我国经济上第二次革命的是思想观念的大振动、大嬗变,而其中婚恋道德观念的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冲击与震撼更为显见而强烈。婚恋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文艺影视反映的主题。专门研究婚恋观念变迁的理论著述也如雨后春笋,黄明理博士的《婚恋道德:固守与突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相似文献   

5.
论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从人性趋恶角度构建了自己的德性教化理论.恶在礼仪法度的制约下不仅可以改变,而且必须改变,经过教化"涂之人可以为禹".德性教化实乃"化性起伪",而伪是针对情的,只有对情进行矫正,才能对人性教化,情为教化之基;礼为教化之则,道德教化是个人遵守礼仪规范及人自身德性的自我迁化的过程,以心对礼以治情,从而以人的智识促进德性的提升;养为教化之方,以礼乐养情,陶冶、涵养人之德性,促进人的道德自觉.荀子的德性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乃纯情之书也。纯情者,纯粹之情也,无任何功利考虑之情也。亲情、爱情、友情,皆为此情。它是天理良知之情,是人的感情见诸纯粹者。《红楼梦》之谓情书者,是此情也;曹公之所哭者,亦此情也,此皆男女之情见于纯粹者也。研究了《红楼梦》的情感本体论,弄清它的纯情美,方知曹公所追求者,是何种情感世界。这在功利之求嚣嚣于天下的今天,更显出人性纯粹美好的本质;特别是在婚姻家庭领域追求"高富帅"、"白富美",追求金钱、奢华之风行,及种种污浊不堪社会人生的今天,研究《红楼梦》的纯情美,则可以向人展示一种纯真美好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7.
大爱     
大爱巍峨,高山仰止;大爱崇高,景行行止。大爱无疆。大爱超越血缘骨肉之亲,跨越地域种族之限,冲破贫富尊卑之别,它是人间心与心的凝聚,情与情的抚慰。大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相似文献   

8.
韩玉洁 《美与时代》2003,(11):82-83
“婚恋母题”是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直到今天,在中国它依然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中国人正面临着许多爱情和婚姻的困境:婚外恋、包二奶、养小蜜现象等等。著名女作家霍达的《未穿的红嫁衣》,即是对婚恋问题进行探讨的一部成功的作品。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与其女儿的班主任郁琅之间的婚外恋情,将爱情的纠纷交融于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当代人物的群像。本文主要针对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与传统伦理文化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与探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郁琅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她知书达…  相似文献   

9.
在荀子看来,命名是在把握"实"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说明人如何把握"实",荀子运用了一种类似于康德先验认识论的方法。不过,与康德通过先天纯形式综合感觉材料的做法不同,荀子是通过"心"来统合"五官"提供的感觉材料的。而"心"之所以能够统合"五官",乃在于它是一种"通感"。以康德为坐标系,荀子的"心"之"通感"既属于感性,也属于知性。  相似文献   

10.
记得,儿时所见的算命人大多是盲者,他们一般是在一孩童的牵引下,拉着自制的二胡,踏着哀怨的琴声,走街串巷,在炎凉的世界里寻求生存的契机。看到他们如此的景观,怜悯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心想,在那冷漠无助的社会里,他们也许只能如此,才可以生活下去啊! 可时下的算命一族却令人大有“鸟枪换炮”的感觉了:讲身体,他们大多是面色红润,四肢发达,五官  相似文献   

11.
相术是一种巫术相术是根据人的长相进行的占卜术。相面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面之异与人心之异之间的关联,就是相面占卜要追求的。《麻衣相法》中一些基本“知识”,就是根据面型、五官、须发等特点阐述命理,认为“天庭饱满、地脚方圆”是福相,而“眼扬四白”者会“忤  相似文献   

12.
青年官兵在婚恋上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事情,但处理不好往往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做好这些人的心理调适工作。青年官兵婚恋受挫后,一般有积极、消极和妥协等三种心理防卫形式。各级管理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好青年官兵婚恋受挫的心理调适,帮助受挫官兵重新振作起来,积极热情地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情而造文     
古人说:“文章之作,在乎情性。”一篇文章,若欲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就要讲究“情性”,做到以情夺人,以情取胜。如果寡情淡味,无论写什么内容,也将是苍白之作,无法吸引读者、征服读者。写文章所以要强调“情性”,是由文章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性的或论述性的,都是为了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少好文章使人读后先是感情激动,然后引起深入的思考,进而受到教育。法国作家狄德罗说:“如果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由此可见,“为情而造文”是写好文章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诸多戴震道德哲学诠释中,"达情遂欲"的情欲主义、"能知故善"的理性主义抑或"遂其群生"的功利主义皆有之。这些诠释可能都没有触及到戴震道德哲学的真谛。戴震论"心"既有"知"也有"情",论"情"既讲自然情欲也讲道德情感。在戴震看来,人类顺承天地生生之德,在孟子"不忍人之心"这一纯粹内在"反思性情感"的自主驱动之下,通过"自求其情""以情絜情"和"情得其平"三个步骤,最终指向了"天下共遂其生"的普遍正义状态。戴震道德哲学并没有将道德动机简单归结为情欲满足最大化,也没有将絜情工夫简单理解成功利的算计,而是力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每个人的道德情感平衡要求以实现普遍公平正义。这一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建构极具挑战性,能够自成一格,当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儒学新诠。  相似文献   

15.
方用 《现代哲学》2016,(1):122-127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即自然"为核心,倡引主情意的"自然主义的新生活"。他以"真"规定"自然"并将"真"建基于"情",以不断进化的"真情之流"为宇宙生命、天地万物之"自然",以"直觉"为人之"自然"、为格物致知的不二法门。朱谦之以"情"拯救、复活、沟通人之内在自然与万物之外在自然,以自然为善、为美,进而从自然出发论进化、自由、平等。这些洞见不仅确立了"自然"的根基地位,也为20世纪中国哲学重思"自然"开启了新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理可总称人合乎礼的诸种需要;从表现形态上看,欲是比情更为激烈的心理活动:欲具有促使人行动、情产生和“生百善”等方面的功能,人欲则具有“诱人为不善”、“害吾心”、使情变坏和损害身心健康等作用。理学中的理欲之辨也可看作是关于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待二者的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17.
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婚恋价值观成为敏感区域。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其具有双重角色(青年角色,女性角色),研究探讨她们的婚恋价值观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仅就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作一粗浅探讨。 一、当代女青年婚恋价值取向轨迹拾零 当代女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即当代女青年对婚姻、恋爱中利弊得失,值与不值、好与坏观念的选择、追求、判断。下面仅撷取女青年在婚恋中的零星轨迹,以现当代女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的基本概貌。  相似文献   

18.
婚恋,向来是与月色、诗、永恒与惨淡、“杨柳轻絮”等形象或意念紧密相连的,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血肉依依相溶的。婚恋中即使不无悲剧,也依然是整个人类生活与情感世界中最激越、最有强度和活力的辉煌篇章或段落。它牵涉、涵盖和影响着我们作为人的几乎一切细微之处,展示世态万象,且古今中外绵延不断、源  相似文献   

19.
40年代女作家张爱玲以刻划人性卑劣见长,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对女性深层生命意识的挖掘上——依附男人等于一生一世有了依靠。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一代旧式女性依附男权婚恋的悲剧性。时隔半个世纪,90年代女作家卫慧以另类的写作姿态,同样给我们提示了比之旧式女性多了独立与决绝的新新人类,依然无法摆脱对婚恋依附的无奈与悲哀。如果说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悲剧命运源于传统婚恋模式,那么卫慧给我们展现的新新人类同样摆脱不了这一古老模式的控制,只不过后者笔下的女性完成了从传统依附至另类依附的过渡。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复旦大学的298名研究生的婚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涉及了研究生的婚恋观、婚恋现状、依恋类型及其与婚恋满意度的关系等方面。结果发现:1)研究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积极健康,以人品和感情为重,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择偶策略在整体上比男生更实际;2)研究生的婚恋现状与婚恋理想基本一致,表现了研究生在婚恋问题上朝着体现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发展;3)研究生婚恋对象的学历呈现出"男找低,女不找高"的现象,"学历高导致女研究生婚恋难"的观念主要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4)研究生的依恋类型以积极健康的"安全依恋"为主,安全依恋的研究生恋爱和结婚的比例要大于其他类型,对婚恋关系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