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意象是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心理学家马尔慈认为:人的潜意识就是一部“服务机制”——一个有目标的电脑系统,而人的自我意象,就犹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这一动作机制的结果。如果你的自我意象是一个沮丧的失败者,你就会不断地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耷拉脑袋的自我。反之,如果你觉得你是个总统,你便能成为一个总统。这种自我意象就是自己的“标签”。美国一著名心理学家说:“心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你的“标签”会直接影响你的成败,“成也标签,败也标签”。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中,用好自己…  相似文献   

2.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我”这一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一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自己的身心活动。“我觉得我很伤心”中的第一个“我”是主观的“我”,而第二个“我”是客观的“我”。  相似文献   

3.
人:关系 活动 发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人有外向地向外部世界求知的本性,也有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而且,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以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8页)。认识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并突出地表明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存在物。2.人在世界上现实地存在着。于是,人是(或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或应是)~种具有什么特性和本质的存在,是(或应是)怎样存在的,就成了…  相似文献   

4.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  相似文献   

5.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你也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阴影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上,并不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幸福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何谓自我认识?谈及自我认识,当然指的是人的认识,是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认识,简言之,人关于自我的认识。此种解释还只是一种语义学上的解释,尚不能真正揭示自我认识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至少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看,自我认识常被分解为个体自我认识、群体自我认识和人类自我认识。个体自我认识是个体关于自身存在状态的“自我”认识,在这里,自我认识的主体以个体承担者的方式“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①群体自我认识是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脸”与“面子”早在三十年代初就已被鲁迅以及外国人称为“中国精神的纲领”。笔者认为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  相似文献   

8.
<正>一"认识自己"本是写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自从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带到了人间,它就成为哲学对于人生提出的最高课题。但人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人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创造、自由生成。人自始至终都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并无始无终地创造着生命的意义。自我创造是永远的,认识自我因此也  相似文献   

9.
善待自己     
人,要在短暂的一生中,活得更有价值,不让自己感到活得很累,首先就当从善待自己开始。找到自己我们在上网时常会发现,当我们点击一个图标时,会出现“此页被删除或被移走,或建立了新的网页,若有问题请与网络管理员联系”的提示。当我们在点击自己以前建立的某个文件快捷方式时,有时也会出现“该快捷方式所指向的项目已经更改或移动,因此该快捷方式无法正常工作”的字样。我们的人生之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过于自负,总是将理想的自我无限地放大,与现实中的自己越来越远,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总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结果便…  相似文献   

10.
向别人提问和被别人提问是我们常常碰到的事。如果有人要你在人和东西之间选择一个答案,你将不可避免地被他愚弄。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人”,自己打了自己一记耳光;如果你回答“我不是东西”,自己给自己找来难堪;如果你回答“我是东西”,那么对方将会反洁“请问你是什么东西呢?”你还没来得及作任何回答,却早已招致一阵哄笑;如果你回答“我是人”,对方又会微笑地对你说:“唤,我明白了,原来你不是东西”,其结果让你哭笑不得。由此可见,只要你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上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必将陷入窘迫的境地和尴尬的场面。问…  相似文献   

11.
自我欺骗起源于人们普遍具有的性格特点——虚荣心,尤其是缺乏他人的尊重时,这种自我欺骗就成了寻求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诀窍”。偶尔为之,可以说是一种无害的行为,甚至能够对自己产生激励,成为驱使自己奋发向上的內在动力。但是,一个人如果终日沉溺于白日梦和自我欺骗中不能自拔,则无疑会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喜欢自欺的人,既不能使自己的品格更完美高尚,也无助于在生活中谋取成功。还往往在现实中发生过激行为,企图用相反的事实来掩盖自己的弱点。  相似文献   

12.
陈华鹏 《天风》1996,(2):44-45
人凭着那微不足道的智慧和理性无法真正认识神。人必须接受神自我的启示,才能认识神,才能不至于在黑暗中跌倒。圣经就足神藉着他所拣选的人记载下来的神的道。神在圣经中主动地向人启示他自己,因些,我们必须依靠圣经来认识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采用哲学解析的方法对印度宗教哲学经典之一的《奥义书》中的核心思想——“梵我合一”做出初步的分析。作者先从存在、认识和喜乐三个方面对“梵”进行分析,进而又从无限、永恒和独立于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梵”的否定品格与不可知性。其次,作者从“自我”是认识主体,不是认识对象,它是唯一真实的三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梵” 与“自我”是指宇宙与人的本体,都是神秘不可知的终极真实、唯一者。梵作为本原在宇宙中被认识,而自我是在人的内在自我中得到证悟。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令我们感到郁闷不安。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以下是10个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法:1.经常用肯定句对自己说话。你在对着镜子试新衣服,售货员一定说:“太合适了,这是最新的款式,穿上它让你显得高贵大方。”你的信心就会大增,越看自己穿新衣的样子越顺眼。如果她对你说:“还可以吧。”你就会犹豫起来,肯定的说法与…  相似文献   

15.
和谐人生     
前言“那不爱自己所看见的弟兄姐妹的,就不能爱自己所看不见的天主。”若望壹书4:20)人对爱与被爱的需要是人生最大的需要。如果没有爱,人的生活将会枯萎凋谢直至死亡;如果没有爱,儿童不会长大成人;如果没有爱,婴儿不会存活于世;如果没有爱,老人很快就会患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6.
青年男女喜欢表现自己,以展示自己的“魅力”获得爱慕,但往往展示过度而弄巧成拙,失去应有的魅力。如何展示自己呢? 1.不力求“倾倒众生”,以释放神韵之美。 俗话说,“人要衣装“。合理妆扮自己,即适时、适地、适体地展示自我形象。如果过于突出自己,一味追求前卫,或“独  相似文献   

17.
款待心灵     
世界上很多没有成功的人大都是年轻时放纵自己造成的。他们的生活模式几乎是一样的,作息时间混乱,基本上凭本能,凭感觉懒洋洋地生活,想喝了,就去喝,想吃了,便去吃,过得随心所欲,浑浑噩噩,不断地浪费时间,而不懂得在人的一生中,要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与自我的心灵对话,看看自己,认识自我,扩大自我的生活空间,重建自己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智者的思考     
一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难,认识自己的不足更难。二“世界上什么最可贵?”“生命。”毕阿斯毫不犹豫地回答。  相似文献   

19.
人之所以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做出种种糊涂事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心理障碍: 自我逃避 害怕正视那个并不完善的有缺陷的自我,而满足于虚构中的完善的自我,这是妨碍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亚里士多德曾经感慨万分地说:“人,这个奇怪的生灵,总是在企图逃避自己、逃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人体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自体圣像艺术。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并在诸多方面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的艺术实验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