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伦理学是国外最活跃研究领域之一。首先这表现在学术活动频繁中,仅在我访问的一年零八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接触到这方面的学术会议就有12次,其次,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中心、研究生培养规划以及杂志、书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并且出现了伦理咨询家这种职业,伦理学委员会作为一种制度已在医院中巩固了下来,同时对生命伦理学实践和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一、关于生和死的思考 生和死仍是美国生命伦理学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1989—1990年美国两大案件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一个是南希·克鲁珊案件,一个是罗案件。前者关于植物人的安乐死,后者关于人工流产的合法性问题。围绕这两大案件的争论,涉及到安乐死,无脑儿人工流产等一系列生命伦理学问题论证:  相似文献   

2.
徐进元 《天风》2001,(10):29
喝了40年的水,走了40年的路,生命却从现在刚刚开始…… 这是我——一位普通基督徒,在经过两次与病魔交战胜利后发自内心的一句话。 记得在1994年3月,我经营着一个羊毛衫厂,生意不错。但不到半年,我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结果诊断出来,患了恶性肿瘤。这如同一声惊雷,把我和家人的心击倒了,但我们彼此都没有表现出来,为的是不想让对方伤心。我在上海华山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一切都很顺利,  相似文献   

3.
服侍基督     
徐玉兰 《天风》2008,(11):16-17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相似文献   

4.
没有人能够还原1973年某一日天空的颜色,因而我无法幻化出我诞生那一瞬的图景。在东北那个小镇,感受不到燃烧的火焰和激情,日子过得平淡而自足,今天的歌声和昨日的哭泣会被一场大而漂洗干净,不留下一丝痕迹。常常望着山上灿烂的野花发呆,常常为逝去的熟悉或陌生人伤心,我竭力想弄懂:生命、时间、爱。我被沉默的石头,一些随风而逝的美丽蝴蝶感动。年华似水,空耗着我的生命。我试图读懂比我的生命更大,更长的生命。12岁那年,我离开了小镇,落户到中原一个城市,但我相信,在那一年,我生命中基本要素已经确定。东北的柳树已无法和…  相似文献   

5.
祖父     
祖父卒年八十三岁。我因不在祖父身边生活,所以对祖父了解不多,真正地认识我的祖父是在他老人家弥留之际。 在一个清风徐送、人寰寂静、冷月高挂的夜晚,祖父因突发病住进了医院。当夜医院便下了“病危通知单”。 月光透过笼照在大地上的烟尘,使整个世界略显灰蒙、清冷。祖父安祥地躺在床上,我忍住心痛默默地站在祖父的病床前。深病中的祖父已骨瘦如柴,憔悴而苍老的脸上失去了生命的光泽,  相似文献   

6.
“小猫”姑娘难懂的故事我不知道该怎么诉说我的故事。我只知道,大概我有心理问题了。我曾尝试去医院的心理诊室,但我始终无法说出我的问题。我今年23岁,感情的经历却非常复杂与漫长,以至于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出来才不至于乱糟糟。我现在不敢相信男人的承诺,不相信这个世间还会有真正的爱情。我一事无成,生存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责任,一个义务。我不能对不起我的父母,一想起他们,我就无法解脱。生命对我而言,是这般的沉重和无奈。现在,只有写信向您求救了,因为我不知道我还可以支持多久。%44我认识第一个男友时,才15岁,两年之后跟他分手。…  相似文献   

7.
打了一个盹 ,已是八年了。经过这八年的风风雨雨 ,我和熟知我的人们已经找不回以前的那个我了。每日 ,注目朝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 ,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感激 ,不仅仅是对上苍赋予我又一天生存的机遇 ,更是对养我育我的父母、开化指引我的师父道友 ,还有资我色身、策我上进的无数认识和不认识的檀信们……八年的僧团生活中 ,一颗感恩的心是我生命里永远澄清的一泓清泉 ;平静和淡泊成为我生活的主旋律。当然 ,境界和外缘时不时的考验也就更凸现出它们的可爱和可亲。一、门里人走进佛门那年我才刚刚过完十八岁生日。一谈到这个话题 ,我直到现在还…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奥秘     
我享受生之喜悦,并不为其它理由。生命,对我而言,并非短暂的烛光。我认为它是一支灿烂的火把,只是暂时交我保管,在我交棒给下一代时,我必须让它尽可能燃烧得明亮璀璨。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一个曾在精神病院待了许多年的患者,一直在耐心地等待着发现生命的意义。 他一直深信,只要有朝一日发现生命的意义,他就能够告别沮丧、完全痊愈而离开医院。他认为自己之所  相似文献   

9.
朋友,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是什么,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让我轻轻地告诉你:生命像一块泡泡糖,吹得再大,也会破灭。生命是短暂的;生命像一块棉花糖,软软的,轻飘飘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生命是要有艰难困苦来充实的。没有脆弱的生命,又怎么会有坚强的信念,永不言败的追求?生命像一块口香糖,越嚼味道越淡。生命中的一次次辉煌,一个个创举都要归于平淡,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发展、创新;生命像一块话梅糖,它酸溜溜的,生命的征程中你要面对的不止是晴天、幸福、美满,更多的是苦难。不要埋怨,不要懊恼,完美的生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一切免费"     
健美 《天风》2007,(6):21
他如同我们生命的粮食,满足我们生命的所需,凡亲近他的人一定有切身体会:"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6:35)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天,与朋友闲聊起地球来,说它真是太伟大了,孕育了万物,创造了生命。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宇宙中其他亿亿万颗星球有生命。我说,地球再伟大,也不可能两个半球同时亮起,总是一半明、一半暗,一半醒、一半睡,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亿万年前如此,亿万年后也如此。人虽长有一双眼睛,却只能看到一半,即看到前面世界,却看不到后面世界。太阳再辉煌,也只能  相似文献   

12.
大凡一个人来到世上,除了极少数人外,心理不可能不受一次“伤”,只是受“伤”的程度不同。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与一些人不同的是闲暇时喜欢拿起笔爬爬格子。这一爱好好像一把双刃剑。既创造了我生命的辉煌,也制造了命运的“伤口”。我是1973年当兵入伍的,由于我在家时就爱好写诗,到了部队后,边关的森严壁垒和军营紧张火热  相似文献   

13.
遵从生命     
正一位记者问我:"你怎样分配写作和作画的时间?"我说,我从来不分配,只听命于生命的需要,或者说遵从生命。他不明白,我告诉他:写作时,我被文字淹没。一切想象中的形象和画面,还有情感乃至最细微的感觉,都必须"翻译"成文字符号,都必须寻觅到最恰如其分的文字代号,文字好比一种代用数码。我的脑袋便成了一本又厚又沉重的字典。渐渐感到,语言不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从1984年第一次在西南师范大学的课堂上接触美学,而今整整30年了,从1991年拜读潘知常教授的《生命美学》至今,也已24年了.可以说正是美学,尤其是在生命美学的烛照下,我由一个只能讲解普通语文的中学老师到可以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艺术概论、文化批评、美学原理的大学教授,由一个美学爱好者成为了美学研究者,其间的坎坷曲折,个中的酸甜苦辣,真可谓一言难尽啊.深感庆幸的是,在我生命的最美好年华,遇上了美学,遇上了赋予我生命意义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5.
乔世英 《天风》2007,(8):21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世界上还没有人敢说: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无论是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各科门类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6.
虫之音乐     
正最好的音乐家是虫儿,尤其到了秋天,它们鸣唱非常卖力,不管独唱还是合唱,皆令人陶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虫儿的音乐,有多少人在听它们的鸣唱,有多少人能从它们的乐声里体会到生命的尊严。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秋虫的粉丝,不会去追逐它们,只是通过乐声来感受,不管什么样的生灵,我总试图理解它们生命的意义。人类的音乐很多是作出来的,增加了太多的个人感受,而秋虫是用生命在鸣唱,它们的音乐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对于一  相似文献   

17.
我在年轻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印度的《奥义书》,里面有一段精彩的论述让我不寒而粟,年轻的生命第一次受到巨大的震撼,“一个人到了50岁,就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不觉悟的话,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智力抢答对抗赛中,主持人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假设在一次水上航行中,你的妈妈、妻子和儿子落水,而你只有希望救一个,你选择谁?问题一出,我的头脑一下就懵了。我选择谁呢?这三个人都是我的最爱,合起来几乎就等于我生命的全部,我如果失去了其中的两个,就是剥夺了我大半的生命。倘若我的生命能换回他们三个人的生命,我宁愿自己死;倘若只有一个人落水,我一定会以全力相救;可是假设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实在想不出来该怎么办。老母亲已70岁了,伴着  相似文献   

19.
正我干演员这行快40年了。我已经当了姥爷,外孙女刚满月,她光看着我,我就很感动。一个生命刚开始,可我已经老了。人生仿佛是一滴江水,它的源头在唐古拉山,在高山之巅,然后它开始汇入溪流,进入嘉陵江,经过三峡,出了夔门,到了宜昌,再过武汉、南京。现在我这把岁数,大概在南京,快向吴淞口去了,然后进入汪洋大海。人生其实是排着队往前走,你们跟在后头,千万别加塞,别抢道,别着急往前跑。我不太喜  相似文献   

20.
解读伊人     
李桂文 《思维与智慧》2009,(6):M0002-M0002
2007年11月31日,我因车祸造成左胯骨断裂,右侧六根肋骨骨折,肝肺受损,胸腹腔均有大量积液,身不能翻,手脚不能动,生命如即将燃尽的蜡烛,在恍惚中摇曳。四十多年的人生历程,我没服过一次输,没有向困难低过头,眼前强烈的疼痛让我对生命失去了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