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 由一种 观点想到另一种观点,由一种景象想到别一种景象,由原因想到结果,由结果想到原因,这种思维活动叫做联想。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看看下面这个真实的联想故事, 也许会提高你的联想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情报部门获悉英国发明了一种新型 的坦克──19型坦克,设计图就在法军统帅部的高级军官莫尔根将军的保险柜中。如果这种 武器投入战场,战局将大大不利于德军。于是德国派了著名女间谍哈丽去设法搞到坦克设计 图。哈丽利用自己的美色和交际手腕,认识了莫尔根将军,还住进了将军的…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是根于联想的。什么是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①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沟通事物形象联系的桥梁。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  相似文献   

3.
人类不能没有联想,人类在创造中认识联想,在联想中创造发明。什么是联想呢?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想到别的事物。  相似文献   

4.
三、走进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形式,如空间上的联系、时间上的联系。性质上的联系、因果联系、从属联系等。联想思维在创造过程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联想思维越强越能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加以利用,越能把成千上万事物与某某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扩大创新思路,创造出新颖的、新奇的事物。例如,早期自行车是无胎轮,骑起来颠簸很厉害。有一次,英国邓禄普医生看到他的儿子在鹅卵石上骑自行车颠簸很厉害,他就想能用什么办法来减震。后来有一天,他在花园里浇水,用的是…  相似文献   

5.
人们有时会从感知事物中引起浮想联翩:或由当前的事物联想起另一事物;或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这事物的过去或有关这事物的其它情况,这种思维过程就是联想。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联、比较,使人脑的思维活动得到扩展、向未知领域延伸从而获得更多创造设想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联想在心理学领域已研究很深,在伦理学领域却研究很少。如何从伦理的意义上揭示联想及其与道德行为的关系,对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对人们文明心理境界的培养,以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物的联系性决定了人们的反映不是杂乱无章的。人们感知了当前的事物,由此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想起的一事物又想起另一事物,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事物,一环连着一环,环环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要从一事物发散开去,通过联想从此到彼,从一种思想引伸到另一种思想。这样,一颗思想的种子,有时会结出好多颗思想的果实。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进行联想的人。他的好多发现和发明,都是因为善于构造思想的链条而获得的。 有一次,富兰克林正在喝酒,一只苍蝇不当心掉在酒杯里,渐渐不动了,富兰克林把苍蝇撩了出来,放在阳光下。没有想到,过一会,苍蝇活了起来,扇扇翅膀,伸伸脚,飞走了。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人们不会感到有什么启示。但是富兰克林却想,苍蝇在酒里没有真正死去,它只是暂时停止了生命的活动。这是一种生命的保存。苍蝇能保存生命,将来有一天,人的生命也能保存下来。这是个很有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9.
联想     
联想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常常使用的方法,联想能把相关的或不相关的两件或多件事物联系在一起,达到优点互补,产生新的发明。莫尔斯在设法使电报信号越过大洋时曾一筹莫展,当他看  相似文献   

10.
近一年来,哲学界对辩证唯物主义几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事物的性质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的提法,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决定论。事物的性质不是由矛盾的一个方面(尽管它是主要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联系起来决定的。只有在对矛盾各方面的统一把握中,  相似文献   

11.
1935年,桥梁专家茅以升承担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他的方案很快得到批准.但开始动工时,打桩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江中泥沙层厚,用汽锤打桩,轻了打不进,重了木桩折断,忙碌一天只打进一根.第二天,正当茅以升苦苦思索对策时,忽然看到邻家的孩子在用铁罐浇花,细细水流居然把花坛泥土冲出一个深深的窟窿.他茅塞顿开,立刻想到了射水打桩的好办法,即把江水抽至高处,再向江底猛冲,把泥沙冲出个洞.射水打桩法终于解决了工程进展中的难题,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茅以升在这里用的是类比模仿的方法.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相似联想,即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引起了对同它在性质状态上类似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这在逻辑上称为类比推理,即从一个事物具有某一个特点,推断另一在性质状态方面基本相同的另一事物也很可能具备这一特点的一种思维方法.类推方法有助于科  相似文献   

12.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近十年来,我国哲学界对这对基本范畴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涵义一种观点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相关性概念,它们显示或反映了事物在发展趋势、状况及其结果中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由两种原因或因素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形式逻辑教科书一般都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并把复合判断定义为:“由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种判断的逻辑特征就在于有条件的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如,“如果物体加热,那么它就膨胀”。我们从这个假言判断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它只是在后件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即,“物体膨胀”。而这一断定是有条件的,即以前件“物体加热”为条件。在这个判断中根本没对前件和后件各自分别进行断定。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一期,我们提到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只是大脑进化的副产品而已。进化为人类赋予了巨大的脑容量,一旦几十亿个脑细胞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创造出语言这种疯狂的事物也不足为奇。不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其它适应能力一样,是为了专门的功能和目标而得以进化的。这一期,我们继续介绍支持后一种观点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日落·日升     
正如果我对你说,日落就是日升,你肯定不赞同我的观点。但如果我问你,当我们看到日落时,在地球另一端的人,看到的也是日落吗?当然不是,他们看到的不是日落而是日升。所以,日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日升。同一事物,同一现象,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会看到不同的结果,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失败能为我们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同时还能激发我们的斗志、锤炼我们的毅力,让我们反败为胜,赢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个复杂的实体的特性或行为可以用该实体的结构去加以解释,那末,这种综合性的解释就可以叫做一种结构的解释。这里所用的“结构”,指的是由各种组合成分所构成的各种实体的集合或诸实体之间的过程和关系的集合。所以,这种用结构观点去解释事物的立场,便是因果性的,因为用结构去解释事物,实在就是用原因去解释事物的特点。按照这种说法,我们就可以说,太阳发出辐射能量的原因,是因为太阳内部一直在发生氢聚变反应的缘故。在地球表面所记录到的地震,乃是地幔与相距地心3500公里的地核之间的一种固体-液体分界面的作用所致。金钢石之所以坚硬,是因为在金钢石结晶点阵的单个原子之间有着共价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奇幻联想记忆法进行识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怎样记牢难于记住的材料,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当代国外一些著名记忆术研究专家提出奇幻联想记忆法是一种高效率记忆方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之介绍很少,本实验试图用心理学实验法对之进行科学考察。奇幻联想记忆法是指为了达到良好记忆效果而有意制造事物间的奇幻联想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进行奇幻联想记忆时,人为地对识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研究者一直认为联想能力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相关的实证研究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一论断,这可能是由于联想能力的界定不清所造成的。本研究梳理了以往研究中联想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辨析了联想能力测验所反映的实质,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创造性问题解决中联想能力的作用模型:(1)联想能力主要作用于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重构阶段;(2)存在三种相对独立的联想能力,它们对空间类顿悟问题和言语类顿悟问题的影响不同;(3)联想内容中经验关系的联想能力与领域一般创造力关联最密切。  相似文献   

19.
说明的语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说明有两个难题。第一是应描述它:什么时候某事物被说明?第二是应讲清:为什么(或在什么意义上)说明是件好事情。很可能,如果没有一个好理论,也根本没有说明(这一说明值得接受),但除此之外,说明还有什么优点呢?我认为,从哲学上对第一难题的探讨由于对第二难题的错误看法而完全被引入了歧途。 1.错误的观点首先我将对关于说明的3种观点提出质疑,因为这3种观点对我们  相似文献   

20.
新与旧     
沈承恩 《天风》2008,(1):2-4
新的事物是不是都是好的呢?不是的. "新"这个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从时间说的,一件事物过去从来没有,现在刚刚出现,这就是一件新事物.另一层是从内容或性质说的,一样东西它的性质变得更好了,就是一样新东西.中文里,这两个"新"是同一个掌.但在新约圣经用的希腊文里,两个"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