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母亲向我诉说她的苦恼:她的儿子都十五六岁了,也算是个大男孩了,其他方面都很优秀,就是太爱粘人。平日里,总是缠着父母;说话时拉着母亲的手,动不动就抱抱母亲,很皮;和同  相似文献   

2.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3.
正小年出生之后,我时常想:作为母亲,最需要给孩子的,是什么?那一年,我有两位朋友因癌症去世。都是女性,都是70后,一位38,另一位37。都是单亲母亲,孩子分别是15岁与8岁。一位是肺癌,另一位是乳腺癌。有一位,和我曾经走得很近。她20岁结婚,26岁就净身出户,无家可归,带着三岁多的女儿在几个妹妹家轮流借住。她  相似文献   

4.
不变的角色     
正那一年春天,曾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因病离开了她。那时医院外母亲喜爱的榆叶梅开得比往年都好,病床上的母亲却一天天日渐枯萎。榆叶梅开得正艳的一个晚上,她母亲走完了她在世间的最后一程。尽管几个月前医生已经告诉她母亲的病情,但她还幻想现代医学可以创造奇迹,母亲可以好起来。父亲去世后,母亲凭一  相似文献   

5.
    
正除了上课,做些跟工作相关的零碎事情之外,一天里的很多时间她都泡在等待中。她不知道被她唤作母亲的那个人来不来,什么时候会来。在这个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母亲没有手机,等于自动切断了跟别人的联系方式。也难怪,母亲都81岁了,在电话和手机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她就已经喝过了这世间数不清的盐水,并习惯接受一切自然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  相似文献   

6.
自信的太阳     
一个女孩,平素对自己的一切都显得马马虎虎,漫不经心;常常衣衫不整,丢三落四,甚至吊儿郎当,浮皮潦草,学习成绩很差。她的母亲为此也一筹莫展。一天,母亲把女儿带到一位心理学教授面前,诉说起女儿的情况,“她如今都17岁啦,还这么不懂事,这可叫我如何是好?”教授笑着说:“请允许我单独跟她谈一谈,好吗?也许我能了解她对自己和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秘密所在。”母亲走了,教授仔细观察着女孩。这位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少女长得很美,但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教授跟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村庄     
父亲走后,母亲一个人孤守在村子东头老房子里,那座房子是她和父亲亲手建的,时间有些久远。偌大的屋子,现今只有母亲一个人住着,我们都不放心,劝她和我们一起住。但是,任凭他人如何劝说,母亲总是不离开。母亲说,这是她的村庄,她在这个村庄生活了快50年了,怎么可能说走就走、说离开就离开呢?至少目前,她还没有做好离开村庄的准备。母亲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刚满20岁。当时她对这个村庄充满好奇,从村庄东边掠过的凉风让母亲神清气爽,而道路两旁盛开的野菊花,则让年轻的母亲欢喜不已。但很快,贫穷而闭塞的村庄  相似文献   

8.
母亲     
母亲今年七十岁,她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勤劳、善良的一生将永远影响着我! 母亲对儿女特别关心照顾,尤其在神修生活上,为儿女们立着善表。母亲常年如一日进堂、无论天气如何。每逢教会节日,她更忙了,外地来的教友多,母亲为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她是家里3个孩子中的老二,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深有体会。她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个心理学家,当她9岁的时候,母亲离开他们跟另一个男人走了,从那个时候,她就开始管家。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相似文献   

11.
珍珍是某市公共汽车售票员,今年38岁,已婚,生有一胖小子,丈夫是个普通工人,一家三口,生活非常幸福。不料,竟发生了这样意外的事:原来她是个私生女。8岁时母亲带她嫁了人。两年前养父生母双双去世。她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生父的姓名和当时地址。对此,她没有太往心里去,可是一次在与丈夫的口角中,丈夫说她是野种,她再也无法承受,于是决然寻  相似文献   

12.
与神相约     
还没见到她人,就已认识她了。她叫郑雁,20多岁,长得端庄秀丽,基督徒,每天来为母亲的病做祷告。 母亲得的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巴金森氏症,又叫震颤麻痹。一开始是手脚止不住地颤抖,后来发展成为全身阵发性剧烈痉挛,最后将导致全身瘫痪,目前尚未治疗的方法。母亲得  相似文献   

13.
母子圣经情     
正我的第一本圣经是母亲送给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她能读圣经。她的圣经是一本繁体的《和合本》新约附《诗篇》。母亲爱圣经的心,从她认真的、画在圣经中的红笔记号就可以看出来。一直到八十多岁回归天家,母亲一生记了很多圣经金句,也常用圣经的话语劝勉我们。母亲自幼失去父母,在困苦的日子里,她和相依为命的姐姐认识了主耶稣。父母离开她,耶和华收留了她。风雨沧桑,母亲经历了  相似文献   

14.
忆母思神恩     
母亲于198年农历9月16日上午被神接走了。回忆她蒙神救赎获得重生的一段经历,我都能深切体会到:主恩无边。 神爱救赎了母亲 母亲自幼丧父,18岁守寡,23岁丧母,含辛茹苦地把我这个独生女儿抚养长大。长期的孤苦无依形成了她沉默内向的性格,精神上没有寄托,再加上劳累过度,因此34岁就患上了心脏病,47岁时加重,需长年卧床休息。肉体、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使她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1994年,64岁、卧床20年的她心脏肺脏水肿、脑血栓等数症并发,病势危  相似文献   

15.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一天,她正在准备期末考试,母亲又是彻夜未归,第二天一早,父亲便带着她去歌舞厅找她母亲,歌舞厅的服务员告诉他们,她母亲半夜已经和一个外地男人走了,是去了那个男人的家乡。母亲走时什么话都有没留下,得知母亲私奔,父亲像发了疯一样,带着敏娟,几乎找遍了全市所有的火车站、码头、歌舞厅和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侍奉     
田素良 《天风》2014,(11):54-54
我的母亲名叫吴桂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她温柔善良和蔼可亲,但凡与她接触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一位"好心人"。 一、尽忠孝敬,遵主诫命 1959年夏天,我的姥姥突然全身瘫痪,躺卧病榻。当时年仅15岁的母亲从此承担了所有家务和照顾姥姥的任务。对长年瘫痪卧床的姥姥,母亲细心照料,无微不至。姥姥脾气急躁,母亲便凡事尽量顺着姥姥,想方设法讨姥姥喜欢。  相似文献   

17.
正五十多年前那个黄昏,一辆迎亲马车带着满身泥浆停靠在了她家院门口。她穿着一件旧棉袄正坐在炕上跟母亲学做针线活,看到娶亲的队伍,一溜烟从侧门躲到了后院。她刚满十七岁,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嫁人对她来说是件恐惧的事。母亲找到她的时候,她正躲在角落里惊恐得缩成一团。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留言     
正在台湾,有一个60多岁的母亲,每天都给女儿打手机,她听到的总是语音信箱的留言:"对不起,我现在很忙,有事请留言哦!"那甜美活泼的声音,让母亲禁不住笑容满面。明知女儿没接手机,她仍会慈爱地回答:"好,你去忙,妈妈明天再给你打!"而事实上,这个手机的主人已在一年前因车祸去世。这句熟悉而亲切的留言,是母亲找到女儿的唯一方式。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随时开启一扇通向秘密花园的门。那里,盛开着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一、典型病例 一天,接到一个女孩的电话。她说她叫晓芸,是大二的学生,自幼父亲久病不起,母亲一人承担全家的生计,为了给父亲看病买药,家里已经欠了很多债。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毅然克服种种困难供晓芸上学。晓芸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从小学到中学都勤奋学习,以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和实现母亲对她的期望。但天有  相似文献   

20.
正67岁的盲人作家郑佩珍,至今无法忘记13岁那年的噩梦。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她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右眼前黑影晃动,看不清东西。母亲带着她去医院诊治,医生告知是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脱落,要赶快手术。母亲筹集了家里的积蓄,赶往上海权威的眼科医院,然而不幸的是手术没有成功,两次手术后她的左眼也跟着模糊了起来。从此,一个13岁的孩子每天在黑暗里煎熬,不能去上学,也不能帮忙做家务,她听到父母的叹息、妹妹的哭泣,听到放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