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位离过两次婚,第三次婚姻又濒临破裂的好莱坞女影星,对她祖母的婚姻竟维持了60年感到不可思议。她不相信祖母能使她做演员的丈夫爱得死心塌地,因为这位祖母只会洗衣服做饭又不十分漂亮。一天,她拿出一张磁盘,这张磁盘是她第一次结婚时,父亲  相似文献   

2.
在给某大学一年级学生上课时,心理咨询员的职业敏感,使我注意到有一个女生每次上课都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教室大,学生少,大多数学生都坐在前几排,唯有她默默地坐在教室一隅,与大家隔得很远。 终于有一天,我走近了她,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交谈。她姓李,来自一个小城市的重点中学,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医生,  相似文献   

3.
死守不如出击16岁那年,胡小平初中毕业,没能考上高中的他只好回家和父亲一起务农。然而,身体单薄的胡小平却因为从没有干过农活而时常挨父亲的责备。在一次与父亲对抗后,胡小平带上30几斤米和家里仅有的20元钱离开了老家安徽,来到了南京。然而,没有门路又没有一技之长的胡小平只能靠捡垃圾为生。一个月后,因拾垃圾而中毒的胡小平在鬼门关晃了一圈后,被父亲接回了家,继续上学。一年后,胡小平再度落榜,又一次来到了南京。在这里,他先后在南京罐头厂冷库打工、修自行车、做面条、干搬运工、当保管员……转眼到了1989年,已25岁的胡…  相似文献   

4.
框住幸福     
接到惠姨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得闲,她要给我送些镜框来。惠姨虽是远亲,可是父母在世时,常来我家,待我很好。记得我的头一本《安徒生童话集》,就是在我12岁生日,她送来的生日礼物。后来我们来往越来越少,最后一次见面,是5年前她老伴去世,接到通知后,我和妻子捧了一篮白菊花去她家,很安慰了她一阵。前年她退休了,倒也过得安闲自在。近年来我们只是在春节时互通电话拜年,没想到这跨世纪后的春节期间,她忽然说要来我家。惠姨来,当然欢迎。但她不说来拜年,说是送镜框,这却颇费我们猜疑。  相似文献   

5.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女大学生身上。 初入大学时,父亲为她办了一张银行借记卡,并存入一学期所需要的全部费用。远行的前夜,父亲特意告诉她卡的密码,并告诫这个密码要铭记在心,万勿随处乱记,否则,密码被人知道就不安全了。  相似文献   

6.
永恒的母亲     
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相似文献   

7.
正你们是我最亲最爱的父亲母亲,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多久?七八岁以前,我们看上去在一起,细算起来,其实也并非如此,白天,母亲家里家外地忙碌,父亲更要出外做工。八岁以后,只能晚上在一起,白天我要去学校,父亲母亲要挣钱养家,这样的日子最多持续到十七八岁。考上大学就要住校了,一年之中,只有暑假和寒假两个多月的团聚。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了,非节假日不能回家。结了婚,经常过年才能见面,甚至一年  相似文献   

8.
杨吉庆 《天风》2007,(12):46-47
在教堂参加礼拜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去年的高考期间有一个全家信主的老姊妹,她最疼爱的小孙子当年参加高考,她希望这个小孙子能考上大学,最好是能考上名牌大学,可小孙子平时贪玩不用功,估计这次考试把握不大,她和老伴商议在孩子高考期间全家禁食祷告,老伴很同意,和儿子、媳妇商议,儿子媳妇也当然同意,于是她告诉全家除了参加考试的小孙子以外,考试期间全家禁食祷告,小孙子不用禁食,还得加强营养.  相似文献   

9.
开学季节     
邮差把录取通知书送来时,父亲并未流露一丝高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能考上高中。那时候,我已下田拔过几次杂草,在父母给庄稼喷农药时做下手,作为长子,我必须尽快学会这些农事,帮着父母撑起贫寒的家。  相似文献   

10.
1775年1月27日,谢林生于斯图加特以西六英里的莱昂贝格。1777年他父亲辞去牧师职务,从莱昂贝格迁到贝本豪森——图宾根以北三英里,在一所培养未来神学家的预科学校任教授。谢林10岁被送进一所颇为著名的拉丁语学校读书,地处尼卡河的尼廷根,在图宾根和斯图加特之间。两年之后他通过了全部课程而回到家里。尽管还不足12岁,但他已获准在贝本豪森上课读书,而规定年龄是14岁。第一次作业是一篇论文:论圣经的神圣起源的主要证明。他用自己作的拉丁文六音步诗给论文润色,交于1786年10月20日。当然他也学习希腊文、希伯来文,甚至还学了一点阿拉伯文。1790年15岁时被录取为图宾根神学  相似文献   

11.
正她初中没毕业就失学了,18岁进入工厂做质检员,45岁才开始专业绘画,60多岁时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画家,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叫王仁华。生于1952年的王仁华是安徽人,她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读四年级时,家人送她去少年宫学画,小小年纪的她,沉迷在画笔和色彩的世界里,并立下考上美院当一名大画家的志  相似文献   

12.
雪峰 《天风》2013,(5):63-63
某年高考前的一天,我在教会里接待了一位专程前来找我的老姊妹。她对我说:"请为我的孙子祷告,他要参加高考,祈求上帝帮助他考上好的大学。"我问:"平时成绩怎么样?"她答道:"很差,靠着他自己,根本没有考上的可能,所以才要求主帮助,因为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姊妹的话语中,流露着真情,也充满了信心,但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盼望没有实力的孩子考上大学,在感情上是没有问题的,我完全理解她的心情。可是,因此祈求上帝施行"神迹",在信仰上是存在问题的。于是,我委婉地对她说:"我可以为你的孙子祷告,但只能求主帮助他正常发挥,而不能要求上帝必须使他考上好的大学。"姊妹不太情愿地点了点头,我们一起做了祷告。结束后,我送她走,她再次叮咛我,他们全家都非常希望孩子考上大学,就这一个孩子,  相似文献   

13.
家书     
家里来信了,两封。一封是爸写的,一封是哥写的。都沉甸甸的。爸的字体,依然是那么有力,那么熟悉,“雨儿”——爸仍是象在家时那样称呼我,可是接下去的话却使我流泪了,爸说“我想你,”在模糊的泪光中,我分明地看到爸正坐在书桌旁,燃着一支烟,写着思念的话儿,给他远地求学的小儿子,爸说这段时间家里一直都很好,而且家人都很高兴,高兴我——他的小儿子考上了大学,尤其是妈,从我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到她送我入学回来,直到现在,  相似文献   

14.
<正>她虽然一生没有结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也是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她就是中国产科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医生。少年心志与信仰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林巧稚的父亲将女儿视为上帝的礼物,给她取名为"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的含义。林巧稚的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林巧稚从小就跟父亲  相似文献   

15.
我12岁那年,大表姐出嫁了。婚宴上,我听见亲戚们议论说,表姐的爸妈真疼她,陪送的嫁妆十分贵重。我急忙好奇地问父亲什么是嫁妆,爸妈一定要送贵重的嫁妆才是疼女儿吗?你会送嫁妆给我吗?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不健全的家。某公司的女工林风美,是一位要强的女人。她教育两个孩子3岁习字,5岁学画。孩子上学后,课堂上老师讲一课,回家她给讲两课。丈夫酗酒、打人,她怕孩子学坏,毅然同丈夫离了婚,咬咬牙,一人挑起抚养两个孩子的重担,她凄惋地对孩子进行着以个人前途为中心的教育:“妈是个普通工人,没权没势,没一分钱外快,没钱送礼给你们打通前途,就靠你们自己奋斗,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免得像你妈这样一辈子受苦受穷,被人瞧不起。”  相似文献   

17.
正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长大的,每长一岁,父亲就会为我种一棵树,父亲说,树会伴着我成长,希望我长大后,像树一样挺立,不畏风雨,能够成材有出息。十八岁那年,我家的屋后有了一片树林,共有十八树。我考上了大学,要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那时家里很穷,没有钱给我交学费,父亲最后狠了心,伐了十棵树,凑够了我的学费。父亲告诉我,我已经长大了,以后不会再为我种树了,希望我能够自己种树,还剩下八棵树,留给我  相似文献   

18.
立志作第二个居里夫人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满头银发,高鼻梁上架一副垂着金丝链的茶色眼银。83岁高龄了,穿件红色风衣,还束了腰。她不时在纸上写着一串串英文的美国地名,还不时耸耸肩……她,就是四川省政协常委俞恩梅教授。俞恩梅教授是浙江杭州人。小时,父亲每月只有17元的收入,而子女有7个,俞恩梅排行第六,家庭经济相当拮据。家里每天只吃两顿饭。中饭烧好后,晚上为省柴,就用开水泡饭。那时,杭州有所教会办的“冯氏女校”不收费。父母赶紧把她送了讲去。她边读书,边做事,硬是在1926  相似文献   

19.
正我跟很多人说,我一直在讲两个笑话。第一个,我说我失去了一个拼爹的机会。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在我8岁那年,我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把我们哥俩养大。我哥哥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我是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的。我的大学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第二志愿武汉大学,第三志愿北京大学。考上北京广播学院以后,一个同事问我妈:"孩子考哪儿了?"答曰:"北京广播学院。"同事略微尴尬地说:"念电大,也得去北京吗?"我是1989年毕业的。那一年,刚一开始,我很幸福,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硕果。我在国  相似文献   

20.
正1938年,林俊德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偏僻山村。他家中一贫如洗,刚上完小学就辍学了。之后,他才靠着政府的资助念完了初中,又上了高中。虽然家庭贫困,但他勤奋好学,终于在17岁时考上了浙江大学机械系,而读大学的费用依旧是国家资助的。自从那时,他就默默地下定决心将来要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从浙大机械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某研究所,后来担任首颗原子弹冲击波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