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新课程中的口语交际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能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更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问:我是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女孩,身材不高,有些肥胖,皮肤也有点黑。现在我虽在城里工作,但对自己相貌的不自信影响了我的社交以及恋爱。请问我该怎么办?一位姊妹:艾萍答:艾萍姊妹,你好!因为相貌而不自信的人,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中大有人在。确实得承认,相貌是交际中第一封介绍信,长得好看总是会占许多便宜,这让一些相貌平平者在愤懑的同时往往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感到失望、怨恨,也会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关键是这种不自信会影响自身的状态,包括交往、求职、恋爱,等等。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心理素质与同伴关系的研究: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中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和同伴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在心理素质和同伴关系之间所起的作用。采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尊量表及他评同伴关系测量调查了938名在校中学生。结果发现:(1)中学生心理素质、自尊和同伴关系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心理素质显著正向预测自尊与同伴关系,自尊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2)中学生自尊在心理素质和同伴关系之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7.7%。  相似文献   

4.
正近几年来,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发现,语文课程应以"表达"为核心,立足于民族语言的正确运用和贴切表达,但对口语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时至今天,语文课程仍存在以下现象:在"阅读"与"表达"的选择中,重阅读,轻表达;在"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中,重书面表达,轻口头表达,轻"口语交际"。一、我国小学口语交际——母语课程生命之"轻"1.目标表述笼统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口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新课程理念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农村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自尊水平与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介性调节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完美主义和自尊稳定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自尊稳定性,外显自尊与自尊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追求高标准的中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和在乎缺点、自尊稳定性的关系,在低外显自尊者中,内隐自尊低者倾向于在乎自己的错误,表现出较高的自尊不稳定性;外显自尊通过在乎缺点影响自尊稳定性的间接效应在低内隐自尊者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的研究应考虑内隐自尊稳定性在自尊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口语交际本身具有互动性,是双方相互来往,语言信息呈双向或多向互动传递的状态,因此,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听懂对方的交际信息,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口语交际具有能力的综合性,交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听说能力,还需要待人处事、举止谈吐、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发展,和人的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上完这节课后,笔者对口语交际课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内隐自尊的功能:缓冲器,还是滤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丽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7,30(4):1017-1019
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通过成败操纵来检验内隐自尊的缓冲器假设。研究发现,无论面对成功反馈还是失败反馈,高内隐自尊者对自己的表现均比较满意,且成功时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失败时的满意度;低内隐自尊者面对成功时对自己的表现满意,面对失败时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且二者差异显著。这表明内隐自尊可能并非具有缓冲作用,而是具有滤波作用。较之低内隐自尊者,高内隐自尊者在应对压力或威胁时能够更多地过滤负面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了内隐自尊的滤波器假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操纵信息类型与测试类型两个自变量,探讨误导信息和源检测对证言准确性、自信程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心理控制源、焦虑、自尊与证言准确性、自信程度的相关.研究发现,误导信息是影响证言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自信程度与心理控制源、自尊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神在他的圣所作孤儿的父,作寡妇的伸冤者"在针对孤儿问题的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多数孤儿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拒绝与外人交谈、沉默寡言,恐惧、内心焦虑和缺乏自信,严重的还有自杀倾向。笔者认为孤儿的焦虑,是一种爱的失衡现象。因此,笔者主要对孤儿由于爱的失衡所导致的内心焦虑进行分析,指出人际交往能促进孤儿建立自尊自信,从而走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是自信?我是否自信?如何拥有自信?这几乎是每个学生都曾困扰的问题。我们希望自己是自信的,因为我们清楚自信带给我们的自尊和满足。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时候我们容易走入误区,过度自信而变得目中无人,缺乏自信而过于自卑等等。下面就介绍几种常见培养自信的方法:1.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曾经见到这样一个实验:桌子上放一只水杯,杯中放有半杯水,请两位同学面对水杯发表不同的看法。甲说杯子里有一半是  相似文献   

12.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如果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说话的方式不妥当,表达的方法不合习惯,就会导致语用失误,达不到自己预先期望的交际效果。而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本文正是立足于在中国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从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的语用失误现象,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说求人     
做人的幸福有一种是被人求。因为我们自信的精神平时被锁在一个密封的柜里。被人求等于是打开这柜的锁,激活昏睡的自信。自信的活跃,才使我们的自尊得到复苏。我们借此有了惬意的体验。求人的人却正好相反。他把自己的自信作为鲜花典当出去,烘托的却是被求人脸上愉快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3个研究探讨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 以及在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研究1采用问卷法考察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相关关系, 结果发现, 安全高自尊者的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 研究2通过要求不同高自尊者与吸引力高/低的同性进行对比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外显物质主义, 结果发现, 在吸引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外显物质主义; 研究3通过虚拟的智力测验排名反馈操纵自我威胁, 然后测量内隐物质主义。结果发现, 在智力威胁情境下, 安全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显著低于脆弱高自尊者的内隐物质主义。据此可认为, 异质性高自尊既是解开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矛盾关系的切入点, 也是瓦解自我威胁与物质主义正向关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刘越 《大众心理学》2022,(10):26-27
<正>信心是承诺的表达方式,可是为什么信心的错误表达方式适得其反?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首先认为信心表达可以用来作为承诺的信号,也就是说,信息表达得越自信,承诺的程度也就越高。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者做出以下三点假设:1.表达信息的时候越自信也就越具有说服力(H1);2.如果一条建议主要是因为承诺者的自信而被他人所采纳,但是在事后被证明这条建议是错误的,那么,采纳建议的人则会倾向于认为提供建议的承诺者应该承担责任(H2);  相似文献   

16.
萧伯纳说过“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自信的本质,是对自己学习能力,上进能力的肯定,是对自我改变可能性上的一种信任感。自信来源于个性发展的丰富与成熟。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充满活力,自尊自爱,不易被挫折击倒;而一个自卑的人,往往妄自菲薄,怯懦困难,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17.
梁亮  吴明证 《应用心理学》2009,15(4):334-338
探讨了婚姻关系中自尊、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冲突与婚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186名被试完成了自尊、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冲突与婚姻满意度问卷。结果发现:低自尊导致了高情绪表达冲突,且高情绪表达冲突不利于伴侣的情绪表达和婚姻满意度;自尊通过情绪表达和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婚姻满意度;男性的情绪表达冲突高于女性,且自尊通过情绪表达冲突影响婚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在男性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锋  沈模卫  何亚芸 《心理科学》2006,29(6):1376-1381,1339
采用改编后的“整体自尊问卷”和“交谈自尊问卷”筛选出整体自尊和交谈自尊高低不同的四组被试,通过模拟现实人际互动情境,在评价人对被试的交谈表现提供不同评价(肯定或否定)及表达不同交友态度(接受或排斥)的条件下,考察了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对人际互动过程中自我确认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论社交需求是否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是否得以维持,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都只受特殊自尊的调节;(2)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与特殊自尊均得以维持时,被试的自我确认倾向受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的共同调节;(3)在社交需求和一致性需求未同时获得满足,即整体自尊和特殊自尊不能同时得以维持时,高整体自尊者的自我确认倾向受特殊自尊的调节,而低整体自尊者未表现出自我确认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规模测试筛选出轻度抑郁者和非抑郁者,以自编智力测验为工具操纵不同的反馈情境,采用2(轻度抑郁,非抑郁)×3(无反馈,正反馈,负反馈)的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及内隐自尊分别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1)抑郁者的外显自尊显著低于非抑郁者,而内隐自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成败操纵后个体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并无显著变化,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无反馈、正反馈情况下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显著不同,而在负反馈情况下,抑郁者与非抑郁者的自尊分离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们正进入信息科学时代,因此,对信息传递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信息传递中,信息发出者如何表达信息的焦点,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谓信息焦点,就是我们在语言交际中,在表达的一段话语或一句话里,总有一部分话语或某个词语是信息发出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我们把这话语表达的重点称为信息的焦点简称为信息点。信息发出者——说写者为了向信息接收者一听读者突出强调这个信息点,往往采取一些语言手段。常用的语言手段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