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常这样想,社会人生中,性也好,爱也好,都是很纯洁、很美丽的,可怎么在我们的一些报刊宣传中,硬是表现的那样令人作呕而不可思议。不要说对“爱情故事”的扭曲,即使是“性”与“爱”这两个圣灵的字眼都给玷污了,更可恶的是毒化了人文环境与空气,毁坏了一个又一个的梁上君子。在我看来,所谓真正的性爱无外乎两个内核:一是给人以生活乐趣与丰实;二是给人以追求与力量。性爱是一种动力与鼓舞,性爱是一种约束与激励,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用这个字眼一点也不为过)报刊,在许多的时候登载了许多相反的内容:什么被人强奸却感到从没有过的快感与亢奋,什么办公室里男男女女奸情ABC,什么见面两小时就上床、悔恨爱来得晚了,什么“公媳情”、“叔嫂情”、“一夜情”……人们都在咒说世风日下,又都在诉苦这来自于制度渊源。我却认为,这里面应该有制度的原因,但我们的报刊媒体就没有责任了吗?责任就在于胡编乱造不负责任,肆意污染不计后果。党和国家一再强调报刊要宣传主旋律,要弘扬正气,我们的一些报刊做到了吗?  相似文献   

2.
爱与被爱     
如果我是一棵树,我就有了19个生命的年轮。年少的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不深,但在接受着“大地”和“阳光”的哺育时,也愿意奉献出自己生命中的绿色。因为我知道,被别人爱是一种幸福,而爱别人则更是一种快乐。常常感觉到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生活在这爱与被爱之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以卫慧、棉棉、木子美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性道德观,认为性爱分离是她们作品的主要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性成为商品,女性是消费的对象;(2)女性以身体换取需要,消解婚姻的意义;(3)女性追求放纵的肉欲快乐,依附男性的性心理;(4)性爱迷乱,标榜性爱的另类方式。这种所谓时髦的性道德观尽管对当代青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看仍然只是年轻的作者们自我放逐的表现,并不能反映当代主流的性道德观。性爱行为虽然具有自由自主性和非公开性,但并非是性本能驱使下的任意、轻率、放纵的行为,而是在自尊、自重、自我负责等道德意识和相关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实现人性的合理行为。理想的性道德不应该是性本能的自发和释放,而应该是爱情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4.
“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 ;“不应该”是行为所具有的不能够达到目的、满足需要、实现欲望的效用性 ,简言之 ,也就是行为的不能够实现其目的的属性。“应该”分为“道德应该”与“非道德应该”:前者是行为对于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后者是行为对于非道德目的的目的——如个人目的——的效用性 ,是行为的不符合道德目的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 ,社会主义道德必须是“应当”(即善 )行为的引导者和鼓舞者 ,是“正当”(即非道德性 )行为的鉴定者和保护者 ,是“失当”(即恶 )行为的鞭挞者和清除者 ;就个人而言 ,人们应当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武装自己 ,保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追求自己行为的应当性 ,避免自己行为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7.
“伦常明察” (sittlicheEinsicht) 或“伦理明察” (ethischeEinsicht) 是舍勒现象学伦理学构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曾把自己的伦理学称作“明察伦理学”, 以此与康德的“义务伦理学”划清界线(参见Scheler,S. 202)。舍勒甚至认为, 伦常明察比伦理学更为重要, 因为“伦常的意愿尽可不必以伦理学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很明显, 没有人通过伦理学而成为‘善的’但却必须以伦常认识和明察作为它的原则通道”。(同上,S. 88)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具体问题是: 其一, 伦常明察是什么? 在我们的伦理意愿和伦常行为中起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涉及舍勒…  相似文献   

8.
吕斯布鲁克《精神的婚恋》中所谓无时间的"永恒的现在",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过去和未来,但有正在构造此现在的原记忆和原期待,因而可以被比作现象学视域中的时间晕圈。所以它既是单纯的——相对于客观时间和本真的时间晕圈之外的时间行为而言,又是多样的——相对于形而上学中超越的、抽象的实体而言。而"永恒的"恰恰意味着摆脱了可对象化的存在者的统治,无论这些存在者是感觉、印象、思想还是意愿与行动。这一永恒的现在的首要功能和显示就是爱。由爱引起的持续的欣享与痛苦,使得神秘体验的经验就像时间晕圈中的绽出一样是站出的(或出神的、迷狂的)。它自身就是那带有三道意识水流的泉源,即我们与神之间的本质性的、超自然的统一之泉源。"爱"或中世纪荷兰语中的"minne"有"记忆"的意思,吕氏更强调记忆的单纯性而非多样性,表明这种记忆是第一性的原记忆,它使爱的时间晕圈得以可能。因此,再獉现性的理解与理性止步之处,就是正獉呈现着獉的獉爱前行之时。根据这爱,永恒现在的时间性将自身显示为既是在神的层面上也是在人的层面上的世代与家庭关系。三位一体的时间观迫使我们进而观想基督的人性,而这反过来又揭示出他的母亲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马利亚不仅是圣子的母亲,而且也是爱的母亲。正是通过母爱,永恒的现在具体化为时间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吴天岳 《现代哲学》2005,9(3):112-124
文章力图从对《论自由选择》和《忏悔录》的分析出发,重构奥古斯丁思想中的意愿概念,以及他在这一观念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道德责任的理论解析。奥古斯丁对恶的起源问题的神学关注赋予了他重思自由意愿这一古老问题的契机,他强调意愿作为灵魂能力的独立性,由此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道德行为做出了不同于希腊罗马理智论传统的原创性分析。同时,意愿的独立性也确保了人选择不同行为模式的自由和实现自身本性的自由。正是这一自由确保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而为之承担颂扬或是责难,亦即道德责任的基础。奥古斯丁这一意愿理论也足以回应当代英美哲学尤其是Gilbert Ryle对意愿概念效用的责难。  相似文献   

10.
政治行为,包括党政机关的各种职能行为,如领导行为、决策行为、组织行为、宣传行为,以及与政治生活有关的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等。正确有效的政治行为不是随意性行为,它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因而,考察分析政治行为中的逻辑谬误,对党政机关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建立公正求实的廉洁政府,对强化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和规范自己的参政行为有重要作用。一、政治行为中的“逻辑矛盾”政治行为中出现“逻辑矛盾”,就会犯自相矛盾的行为错误。  相似文献   

11.
行为观是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道德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该学派特别强调自由选择在决定自我中的作用,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受理性控制的活动,认为行为的对象、行为的目的和行为的环境是判断人类行为道德性的三大因素,但同时又指出人的内在意愿在判断行为的道德属性时居于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曾经做过这样的一项调查:对于某小学一班级中的所有同学,要求在母亲节来临的那一天,以“手心里的爱”的形式对自己敬爱的妈妈表示自己的情感和爱心。具体形式是在母亲节那天,要求小孩子用墨水在自已的手掌心中写上一个“爱”字,回到家后,很高兴地跑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妈,妈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制约下,两性之间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以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为纽带的一种自主性、排他性的理性感情和社会关系。排他性作为爱情的主要特征,它是指相爱双方排斥或抗拒其他人对自己的爱情对象予以性爱表示的心理倾向。它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第一、生物本能。生物进化论证明,生物是遵循“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规律而进化的。“自然选择”规律表明,在生存竞争中能适应环境的生物,便通过遗传和变异,不断繁殖和发展。那些在生存竞争中不能适应环境的生物便日趋衰亡。也就是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规律:同时,“性选择”规律也是不容  相似文献   

14.
“兼爱”是墨学的核心与基础,平等与交互是兼爱思想的两大支柱。墨家对“交”的强调意在描绘一种交互式的群体结构,“兼爱”不表现为“反求诸己”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必须在群体交往中才能体现出并被遵循的行为准则。墨家“兼爱”旨在建立外向平等秩序,个体与他人及群体在交互社会中密切关联,人己互动塑造着个体行为的边界。儒家“仁爱”思想包含深刻的平等思想,不能将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笼统地归结为差等之爱与平等之爱,只有通过对实现平等之爱的不同路径的反思才能达到对儒墨差异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5.
自从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把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题辞“识识你自己”奉为“爱智”者的格言以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人们转求认识主体的自身反省,关于人类认识的结晶物——知识的有关问题也愈釆愈广泛地被带入了哲学家的认识论反思系统中。柏拉图  相似文献   

16.
文摘     
丁光训主教的神学主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的《在爱中寻求真理》一书中刊载了瑞士白德培的文章《丁光训主教的神学主旨——“爱永不止息”》。作者认为,丁主教的历史考据见解表明他是一位深刻的诠释学神学家和教会领袖。在对圣经文本进行解释的同时,他也对自己所处的时  相似文献   

17.
陈明:今天的话题是爱和恨.先把爱和仁爱区分一下.爱和仁爱是不完全相同的.爱包含着把对象当作满足自己目的的手段来爱.比如爱钱啊,还有某些人对异性的爱也是这样的.很难说与仁爱是一回事.仁爱呢,“仁”字本身是两个人的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互相亲和的关系.它是从孝里面来的.它是怎么来的,我们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孝,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后有人注解仁为“不专入己念来施予”.就是说不从自己出发来“给”,要求把对方当成目的,把自己与别人当成一种关系,譬如,父亲慈,儿子孝,是双方的,双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般的原则.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另一个地方说过,以其所爱给及于所不爱,这就是博爱,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通的做人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牵手之前(2)     
从友 《天风》2012,(2):13-13
(续上期) 五、要先“性”还是要后“幸” 有人研究说男人是为了性而爱,女人是为了爱而性,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在恋爱中都已经把婚前性行为潮流化了。过去,婚前有了性关系,在朋友面前得藏着、掖着,今天谈朋友的人若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反而觉得自己“落伍”了。在这样的风气下,婚姻的神圣性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它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检形式表现出来的”(《普通心理学》下册第41页曹日昌著)这就是说,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不仅在他接触学生时会流露出自己“爱”的态度,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与温暖,而且在教师自己内心也伴随以“爱”的体验,有着“爱”的感受。热爱学生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心体验。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和直接与教师交谈的情况认为,可以把教师的这些体验归结为“三感”,即亲近感、期望感和理解感.而且就其深度来看,从肤浅到深切,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一个教师根本不爱学生,他就会毫无所“感”了,如果只是一般的对学生喜欢、不讨厌,那他在行为表现上以及反映到他的整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的一生。难免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和不如意之处,虽然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实的态度,基督徒应以“信、望、爱”超性之圣德为根本,以自然圣道律“十诫”为总纲,并以人本性之道德“智、义、爱、勇、节、忠”为特征,以无私的榜样献身自己、完善自己、完善教会、完善社会、充实生活的行为规范。贯穿于“天主是爱”的信仰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