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如任何美好的乐章都有终曲一样,死亡是生命历程的终结。讨论死亡,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会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把死亡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亡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人到晚年或身罹疑难险症时,便会感到自己是“西  相似文献   

2.
死亡恐惧与自我意识相伴而生,成为人类无法根除的永恒性焦虑。它既根源于他人之死呈现出的经验性恐惧,也来自于拒斥死亡的社会文化所导致的认知性恐惧以及面临“自我”之死时产生的形而上恐惧。死亡恐惧不能彻底消解只能消减,保持适当的死亡恐惧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它是人类一切精神性追求的内在动力。人们通常力求通过外向性的追求去摆脱或超越死亡恐惧,然而只有通过反躬自省,不假外求的方式,才能最终完成对生命的觉解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黄成利  胡超 《心理学报》2023,55(2):318-335
基于悲伤情绪的功能及效应,提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假设”。实验1采用电生理、微表情、主观报告等方法探索死亡意识伴随的情绪变化;实验2和实验3对比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和“恐惧管理”,并探索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死亡意识诱发悲伤和恐惧(尤其是悲伤),且死亡反思诱发更多的悲伤;恐惧在死亡意识与外在人生目标间起中介作用;悲伤(而非恐惧)背景音乐下,死亡意识使个体更重视内在人生目标。上述结果为死亡意识的“悲伤管理”提供了实证依据,表明在悲伤的情绪中加工死亡意识可能促进个体的内在成长,这对疫情等社会灾难时期的心理救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 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 符合“流动补偿机制”。本文讨论了流动补偿机制的局限性, 提出三种防御机制之间关系的新观点: 优先级假设, 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地位并非平等, 而是存在优先级: 亲密关系优先于世界观和自尊, 世界观优先于自尊。在梳理了支持证据后, 本文尝试从发展性视角对优先级假设提出可能的解释, 认为这种优先级来源于防御机制的发展顺序和衍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死亡心理是人类面临死亡及相关事件时所产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复杂心理状态。目前, 研究死亡心理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理论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简称TMT)。但该理论存在以下争议: (1)在死亡的基本认知方面, 恐惧管理理论呈现出不一致的研究结果, 如死亡是否与不确定性无关, 死亡是否导致恐惧情绪, 寻求个体生存是否为人类的核心议题; (2)在社会文化层面,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者的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普遍态度是呈否认的, 但是跨文化的研究显示其他文化背景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呈现出接纳或蔑视; (3)在恐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果方面, 呈现出较多的矛盾性, 表明研究中有重要的调节因子未被涉及。基于此, 死亡心理可能的研究方向拟从认知、行为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梳理。未来死亡心理研究需秉承科学与文化并重的原则, 并结合死亡心理的内容与过程, 关注群体面对死亡时的心理规律, 开展死亡心理影响下的身心健康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6.

聚焦晚期癌症患者死亡恐惧,分析比较生命回顾疗法的实际应用。基于临床服务案例,医务社工发现晚期癌症患者的死亡恐惧主要受躯体症状、疾病归因、家庭支持和心性支持四方面影响。医务社工通过运用生命回顾疗法对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干预,依托建立早期良好专业关系、正视死亡恐惧、回顾重要生命事件、强化/修复重要关系、增强自我认同五大策略,赋予患者生命新的价值和希望,实现生命意义的整合,有效缓解个体死亡恐惧,改善末期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7.
死亡往往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恐惧,与死亡相伴随的就是丧葬。传统的丧葬礼俗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特殊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心理层面的考察,揭示其如何从注意的转移、利用情绪的感染性和情境性、精神依托以及满足人们归属感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克服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探讨了死亡凸显和权力感及其交互作用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研究1操纵被试死亡意识,发现死亡凸显促进助人行为;研究2通过回忆法启动被试高(低)权力感,发现权力感与助人行为没有显著关系;研究3采用语义法启动权力感,综合探讨了死亡凸显、权力感对助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死亡凸显与权力感交互影响个体的助人行为。总结来看,研究发现了死亡凸显与助人行为的正向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不同权力感水平下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人士总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雷·梅伊尔,一个创造了辉煌战绩的篮球教练,领着他的队伍连续赢过)*场比赛。有一年,他的队伍在主场连续赢了!$场后第一次落败时,我们采访他,问他当时的感受。他的回答是:“太棒了 现在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赢,而不是想方设法保持不  相似文献   

10.
恐惧与灾难     
在二战时期,当希特勒就要吞并整个欧洲,全世界都在以恐惧的心理看待这个旷世恶魔的时候.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进行反战动员的时候说:我们唯一引以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所有年龄阶段,恐惧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无处不在。你也许害怕老师走进教室;你也许害怕乘坐电梯;你也许总是担心你要退休;你也许害怕黑暗、疼痛、嘲笑、贫穷、孤独……;甚至你竟然害怕自己会获奖。事实上,恐惧是一种很有益的情感活动。当你遇到恐惧时,你的身体会发  相似文献   

12.
美国学者McCroskey最早使用交流恐惧这一概念并编制了交流恐惧自陈量表等调研工具,此后有研究者对交流恐惧进行本土化研究。国外学者对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和干预研究;中国学者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07年发展了面众恐惧研究,编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并提出了相应矫治对策,给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密切联系实际的培养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受雇于闹市区一家金店已有十多年之久,在过去那是绅士贵族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金店门前的地毯上,踩上去的全是那些个脚面上打着光腊,像镜子一样透出主人潇洒风姿的昂贵皮鞋印痕。现在的情形可是与十多年前不再一样,尽管金银首饰还是那么昂贵,购买者已经不仅仅是绅士富姐,多了出双入对的情侣,赚了钱的私人企业家,爱美心切的普通人。这些金家的姊妹们,芳名金戒指、金项  相似文献   

14.
正有多少选择,就该有多少拒绝。前者用来明确自己想要的,后者用来确认自己不想要的。很多盛情难却,你从了,最后就成了进退两难:为难自己,有惭;为难别人,有愧。所有基于礼尚往来的关系,都是可以说得清道得明的,而那些长此以往的剪不断理还乱就会成为一种连绵的困境。于是,为了避免面对结束,很多人避免选择开始;为了拒绝凋零,便拒绝绽放。  相似文献   

15.
失败恐惧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败恐惧(Fear of Failure,简写为FF)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文章主要介绍了失败恐惧概念结构的演变、测量工具由单维到多维的发展过程、失败恐惧特质形成和预防的心理动力学探讨以及多维测量工具在失败恐惧干预方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比如失败恐惧是否存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差异,我国经济转型时期失败恐惧研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你的心是否怦怦在跳?你的手是否不停地在抖?不要怕,你能克服恐惧。32岁的格丽斯正在一家餐馆吃一顿普通的午餐,她谨慎地、小口地吃三明治的姿态似乎并不值得一提,但对她而言,这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求学期间,她不敢在餐馆里吃饭,因为她总是想象着同班同学在盯着她。只有在她20岁的时候,她才了解到她患有社会焦虑失调症,即通常所说的社会恐惧症。尽管经过治疗之后有所改善,但格丽斯仍在痛苦地挣扎着。“如果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克服恐惧,我就会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说。胆怯几乎是普遍的人类特质。差不多每个人都胆怯过…  相似文献   

17.
儿童黑暗恐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大多有特别害怕的东西,诸如怕蛇、怕老鼠怕陌生人、怕登高等。恐惧是人对某些事物或特殊环境产生的恐惧、担心的情绪反应,如对黑暗、动物、或场地等感到害怕。儿童更是这样,儿童在面临恐惧现象时会出现诸如心跳加剧,呼吸变速,出汗,发抖,等植物神经反应。据心理学家发现,对于2~5岁的儿童特别容易出现黑暗恐惧。为什么会出现黑暗恐惧呢?本文将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克服羞怯     
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某杂志的“读者信箱”也曾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写到:我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特别怕羞,一碰到上黑板做题或和陌生人说话时脸就红,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9,(4)
在恐惧文化四处弥漫的时代中,玛莎·努斯鲍姆基于西方古代思想资源对恐惧做了当代意义上的再诠释。尽管她认为恐惧是一种人与动物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并在特定意义上有益于人的生存与安全,但在复杂的当代生活中,恐惧并非可靠的情感向导,也不是一种在伦理与政治上有利于社会正义的情感,因为恐惧具有极大的自恋性与排他性,并暗示了一种政治上的君主制,在当代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孕育、制造及传播愤怒、嫉妒以及厌恶等一系列负面情感,制造社会裂痕,损害公共生活。努斯鲍姆对于恐惧的讨论,实质上基于当代社会的新环境对朱迪斯·史珂拉的"恐惧的自由主义"做出了回应,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