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家通过运用多种材料和不同的技法进行融合创作,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符合现当代社会发展的审美需求。自从毕加索进行大胆尝试以来,综合材料创作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也日益显现出来。它的自然属性与艺术精神相配合,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更贴近生活,且反映时代,关注个体价值和社会意义。综合材料绘画的兴起,是时代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油画风景写生中,瞬间之美是绘画主体对客观物象的主动性选择,是对风景的选取与暂停,同时也是主观情思寄情于景的切入,这一过程对绘画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取景"在油画风景写生中,也叫做构图安排,它不是绘画主体简单的一种物理性运动,它需要绘画主体主动选取,同时还要根据影响客观物象的内外部因素特征去把握。在外部因素方面,物象随光色变化而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内部因素方面,绘画主体应从其独特审美角度出发,寻找一种陌生化的形象。此外,"取景"瞬间能力的养成离不开长期的写生实践。文章从这三个角度展开,寻求"取景"瞬间在绘画写生中的重要方法。有效的"取景"能够提高一张绘画作品的格调,产生丰厚的艺术感染力,造就艺术效果的情感持久,展现出瞬间之美。  相似文献   

3.
分析意象绘画中的心理元素不仅对绘画风格流派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意象绘画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不同的艺术主张的意象绘画中,观念、审美和心理元素在不同的风格流派画面中的运用和表现各有偏重。心理意象绘画就是把主观的认知、情感经验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的绘画。心理意象绘画可以大概分两类:"我想"与"我感觉"。"我想"主要体现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中,"我感觉"主要体现在表现主义绘画中。  相似文献   

4.
用线造型是中国画最基本的绘画语言。中国画中的线超越了她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尊重物象客观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的主观加工,达到了物象的表意性和意象的概括性的统一。中国画的线不仅具有造型的功能,还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媒介,线的不同形态反映出画家不同的情感。画家借助线这一情感载体,来描绘客观物象,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念。  相似文献   

5.
"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的形下的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的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的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的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空间营造是中国传统绘画从古至今的重大命题。其中,空间是绘画内容方面的命题,经营位置是绘画形式方面的命题,但很显然,内容和形式只有和谐才能符合"物我为一"的宇宙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意思是内容和形式和谐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家用心灵的眼睛观察宇宙万物,把造化自然在画面上进行全新的经营和组织,用全面的节奏来规定各部分,营造出既源于自然物象又超越具体物象的似象非象的玄远空间,把自然时空和心灵时空融为一体,满足了心灵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对中国画的认识不断更新与发展,对于绘画材料的使用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运用不同的绘画材料与技法,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其中,新材料的使用能够使人耳目一新,给人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我们应加强研究与分析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以此来有效提高中国画的独立审美价值。文章针对材料与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与应用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油画艺术审美功能就在于弘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美的本质。油画艺术美的评价与标准是油画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体现。"按美的法则塑造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油画造型艺术创造美的座右铭。冷军的油画作品中,正是以体感美、质感美、空间美、技法美、构成美等油画艺术审美标准,诠释着作为油画艺术审美功能的优秀价值,为中国油画宝库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随着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青年画家关于油画本土化创作的尝试,中国的油画发展开始了新的探索。而油画作为西方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绘画形式,在中国进行的重塑和改造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本土绘画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交融。中国写意风景油画虽然作为西方油画的本土化转变而产生的新的绘画形式,但是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作为以"六法"为根本审美标准的绘画形式,从根本上不应脱离物象而空谈意象。而作为写意绘画常用以借喻的象征事物,如梅兰竹菊等,对于中国写意风景油画的发展而言,同样应予以关注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贾佳 《哲学研究》2012,(11):102-108
<正>"随附性"(supervenience)是一个表示不同属性之间某种特定作用方式的关系概念。如果A属性随附于B属性,则"不可能在B属性不变的情况下,A属性却产生变化(there cannot be an Adifference without a B-difference)"(McLaughlin and Bennett),这是对"随附性"含义的形式化说明。"随附性"表明了一种特殊的逻辑关系,其中的"不可能"表明"随附性"关系具有一种"模态强  相似文献   

11.
一、绪论 中国画追求的是传统哲学的深远意境.在艺术表现上以审美经验中的"得意忘象"为依据.这种写意精神几乎是贯穿整个国画中的.国画中对于光的表现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虽然西方画对光的提法较多以至于人们联想到光对画面的作用时第一反应便是以西方绘画为代表的一光影塑造形体"但事实上中国画中光的作用远不只于此.写意精神不重形似但也非完全不要形似.中国的写意绘画.虽然很富有抽象因素,但还没有走向完全的抽象.因此中国的写意画既不是单纯模仿物象的"具象"也不是完全舍去物象的"抽象一当客观物象中的光与"不似之似"的绘画理念相结合时,在艺术表现上才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情怀的有气韵的光.这在古代作品和一些画论中可以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绘画所表现的是一种人化的艺象,是人对审美物象的诗性记忆。因此,这种审美的艺象也就无须再用写实的方法去表现它,装饰元素必然因此而成为再现这种艺象的首选,成为绘画艺术中最具审美表现力的功能形式。当前,现代绘画正以多元和包容的时代特征,别开生面地实现着对物象世界的多样化表达,绘画形式和审美观念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迁之中。由此,也就有必要以全新的时代视角和情感诉求更新对装饰元素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3.
绘画艺术和文学、哲学息息相关,不可分割。因为艺术的主体是艺术家,不同的社会思潮、艺术家个性,不同的审美情怀和哲学观,以及人生理想的差异,都是造成中西方绘画呈现不同视觉形态的因素。中国画主要是写意,重表现,一般以线条为主要的造型手段,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西方主张写实,强调用光和色来表现物象,因而大都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为探讨中西方绘画之间的差异,文章主要从中西方绘画的宗教文化背景、审美意识、题材与表现形式以及时空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艳 《四川心理科学》2014,(23):105-106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对诗词作品进行审美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者物象都能让作家产生感发,然后通过对某些艺术手法的运用,采取一定的规范,利用文字使内心的感触得以表达出来,换言之,这就是诗人审美现实生活的一种结果。形成美感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情感和想象,所以,进行古代诗词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必须进行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的培养。古典诗词属于中华文化的精华,饱含着非常深刻、广泛、丰富的美学内容,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使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审美理念、审美要求以及审美情趣得到反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学精品。本文针对古代诗词教学,探讨了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向欢 《美与时代》2023,(1):27-29
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是破界的探索,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二维画面的局限性,其多样化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打破了传统绘画与立体艺术之间的界限。多元媒介的介入为综合材料绘画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增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情感,丰富作品的内涵。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推动着各行各业更新迭代,也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因此,从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创作在媒介材料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变化,并分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十年来综合材料绘画案例,将其发展特点进行归纳解析,以此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与思考,探索综合绘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魏晋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拓展和细化期,自然美在这一时期获得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在宗炳《画山水序》中得到体现。《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大的成就是发现了自然审美之魅,即山水之道、质趣之灵和山水形态之媚。自然美之发现,一方面需要"澄怀味象"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自然美的发现也离不开"应目"——"会心"——"畅神"的审美过程。而《画山水序》在自然审美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将自然山水之美以诗文绘画的形式得以体现,从而突破了自然美欣赏中的物质局限,将自然美拓展到了艺术美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贾谊本源、本体论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多元性,秩序性,"源"、"体"、"用"贯通性。多元性是指事物的本源与本体是由"道"、"德"、"六理"、"六美"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秩序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之间先后顺序、内外层次的逻辑结构,在这个逻辑结构中,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事物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源"、"体"、"用"贯通性是指"道"、"德"、"六理"、"六美"在生成事物之时便内在于事物之中而成事物的本体,与此同时,此本体外化为具体事物之"用"。贾谊本源、本体论的这些特点,深受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光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在绘画中巧妙运用光线可以赋予绘画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光对主体的突出、光对物象的改变以及光对气氛的营造,可在中西名画的赏析中感受光带来的艺术魅力。中国早期水彩画并不十分注重光线的表现,现如今画家们深刻地认识到了水彩画中光线所呈现出来的通透灵动的艺术效果,在其他的画种中是难以体现的,因此,光线成为水彩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当前,根据材料的不同特性、画面的不同需求,画家主要是通过技法与色彩来表现不同的光线,使水彩画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水彩画中光线与色彩是构成一幅好画的重要元素,通过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产生水彩画独特的趣味与意境,表现画面的气氛,抒发画家的主观情感。文章主要探讨水彩画创作中常用的光线技法与色彩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艺向来重视传统与流脉,书画艺术尤其如此。文人书画家向来深研传统,在传统的脉络中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更注重的是合乎"理",合于"矩"。自明中晚期至清初的徐渭、石涛、朱耷开始,中国绘画却出现了创作意识与审美风格的个性化。而在清中期以"扬州八怪"为核心的扬州画派中,更是凸显出画家强烈的个性与个体意识,在绘画思想中显现出创作的独特性导向,这使扬州画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扬州八怪"之怪,很大程度上也是怪在个性与个体意识。文章试以金农为例,分别从金农的落款、墨梅、漆书三个角度分析个性意识在中国文人中的觉醒。  相似文献   

20.
一、线在绘画作品中的作用以及不同表现形式 线是绘画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点与面共同构成了画面的形象.线是从物体的轮廓中提炼出来的,所以线本身就是对形体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平面表达形式.线本身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质感,这些都可以用于表现丰富多彩的画面形象. 我们可以从远古时代的岩洞壁画得知,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文明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就懂得了用线条塑造形象,山洞内壁画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这证明远古时期的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线的巨大表现力.如古埃及人的壁画,就是用勾线和平涂颜色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虽然线条简单、稚拙,对事物外形描绘也显得粗略、程式化,仅靠线条本身的叠加来表现物象的结构和透视关系,但这种简单的造型却给人们传达了形象的基本信息,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古朴自然美,体现了人们对线的造型功能、抽象功能的把握能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绘画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然而线在绘画作品中的价值并没有减退,反而不断地发展.在西方,素描作为绘画的基础,实质上就是线的艺术.线不但可以表现物象形体的结构特征,也可以用于表现物象的明暗、体积、色感、质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