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85年,52岁的游本昌出演了演员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主角"济公",在此之前,他已经演了79个配角,虽然有很多是跑龙套,但他对每一个角色付出的心血并不比主角少,都要尽力做到最好。2016年,83岁的游本昌重回母校上海戏剧学院以一台话剧《弘一法师》作为毕业六十  相似文献   

2.
角色     
计文 《天风》2008,(16):1-1
"角色"一词是戏剧、电影作品里由演员扮演的人物,或指漫画,小说、戏剧、电影等著作中虚构的人物、动物或者其他生物;"角色"有"主角","配角"和群众角色之分.通常来讲,各类角色的首要特征是虚拟性和独创性,其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体现具体社会关系的真实人物.  相似文献   

3.
李丽丽 《美与时代》2014,(5):117-117
在戏曲传统剧目中,以旦角(传统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女性人物)应工的戏很多,如《柜中缘》中的刘玉莲,《金玉奴》中的金玉奴,《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等。怎样才能使演员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人物的身份,具有鲜明的个性,我通过多年的舞台实践,觉得最主要的是要认真分析剧本,深入揣摩戏情戏理,熟悉了解角色的家庭、经历、理想、性格、社会地位、感情变化,以至于人物气质,然后根据角色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技巧,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4.
略论道教与中国影戏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影戏,也叫皮影戏、灯影戏或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等剪影形象以表现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受地方戏曲艺术影响很大,由艺人一边操剪影动作,一边演唱戏文,并配以音乐.北宋时影戏已开始流行,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影戏,如河北滦县的驴皮影戏、西北的牛皮影戏、福建龙溪和广东潮州的纸板影戏等等.  相似文献   

5.
刚刚从香港无线艺训班毕业的那段日子,怀着满腔热情的他所演的却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戏份最长的也就是短短的45秒。他觉得很失望,自己长得又帅气,又是科班出身,即使暂时不能出演主角,也应该演个有地位的配角吧。他为自己不被赏识而忿忿不平。他厌恶那些小角色,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演。心里满是失望和沮丧,演起戏来,也没有全身心投入。  相似文献   

6.
语篇理解中背景信息的激活: 情景限制的共振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采用双人物线索语篇材料,对语篇理解中背景信息激活过程的共振模型与剧景模型进行检验。实验一发现,如果主角和配角一直同时在故事情景中成为主线索,则目标句中主角的行为可以激活那些经过屏蔽的、与这一行为相关的配角特征。在实验二中,配角只是在特征描述段落中出现,而后通过适当的描述使其在故事情景中消失,使主角成为故事的主线索,结果发现,此时目标句中主角的行为并不会激活经过屏蔽的配角的特征描述。这些结果表明,背景信息的激活虽然具有共振的特点,但共振并不是无范围限制的,而是一种情景限制下的共振。  相似文献   

7.
<正>在疫情封校隔离期间,严文华老师带领我们做了一系列表达性艺术活动。没曾想,封校前匆匆领取的1盒油画棒、4张A4纸,在隔离期间竟显得异常珍贵。为了物尽其用,我每次都只用一面纸作画,文字描述也直接写在画上。所以你会看到我的每幅画上都有文字,稍微有些杂乱,倒也意外呼应了主题——在无序中安守内心世界的秩序。春光底下无心事好像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走进春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季节更替变得敏感起来。  相似文献   

8.
在电影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想要当主角。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所以不想当主角的演员就不是好演员。 从小到大,她都习惯做别人眼中的主角,考试要考到最好,钢琴要弹到最好,奖学金要拿到最高,工作要做到最好,就连恋爱也要最好的,刻骨铭心到极致,不淋漓尽致就不痛快。  相似文献   

9.
正林语堂先生曾说: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不要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但有人却乐于为他人服务,甚至不顾自己的得失。在我看来,"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和"在他人的戏剧里充当配角"这看似矛盾的双方本就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的。"做自己人生的主角"意味着主导、支配自己的人生。凡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这些见解并不充分、并不完整,但至少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不在毫无主见中平庸了生活、流  相似文献   

10.
王萍 《美与时代》2006,(1):80-81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是靠全体人员共同努力完成的。在这个创作集体中,不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是不可缺少的伴唱。  相似文献   

11.
吴柯 《美与时代》2003,(10):37-38
色彩的运用在中国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中国画的用色,应先弄清楚墨与色的关系。墨与色应互相衬托,尽可能都发挥出应有的效力;中国画一般情况下注重固有色,以影响最大的一色为主,形成调子,否则会影响主题的表达;中国画色彩运用的主要技法有调和法,对比法、重叠法、渐变法、蘸色法、边缘法等。作画者要经常到生活中去体验,并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和运用多种表现手段,赋予中国画高于生活的色彩美。  相似文献   

12.
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语篇阅读中,背景信息的通达会受到情景的限制,本研究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通过双人物线索材料,进一步探讨影响这种限制作用的因素。在实验所用材料中,配角只是被提及而未在故事情景中出现,其特征描述与目标句中主角的行为形成冲突关系,以配角特征为探测句,要求被试进行意义判断。结果发现,目标句中主角的行为激活了配角的特征描述,使目标句后探测句的反应时显著短于目标句前的反应时,说明起限制作用的所谓"情景"并非故事所发生的"真实情景",而是读者根据故事所建立的"心理情景"。  相似文献   

13.
前文呈现了作画者的两个主题图画:边界和魔法壶。作画者有较好的自我觉察和开放的心,所以他读出了很多信息。透过这五幅画,反映出作画者稳定的模式:一是对外界充满着紧张不安和警惕;二是渴望拥有内在的空间和宁静;三是能够随遇而安。图画是怎样反映出这些特点的呢?作画者的边界图画中有五条线,分别象征着五层边界,从外到内一层层深入。除了作画者自己所解读到的内容,图画还体现出以下特点:作画者外在给别人的印象是比较热情的人,但他的内在其实是安静的。  相似文献   

14.
人的魅力之一在于人的复杂性。人需要不停地进行自我探索,才能看到人的更多侧面。这位作画者在两幅画当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热烈与冷静;内敛与奔放;感性和理性;粗犷与细腻;活泼开朗和与世隔绝;努力拼命与放松慵懒......所有这些都神奇地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位作画者借助图画对自我有较深的剖析和认识,意识到这本来就是自己身上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学习中,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随手涂鸦课本内的人物图像。这种涂鸦有些是基于图像认知与创意思维的。我们选择《蒙娜丽莎》画作为研究题材,以问卷方式对课本涂鸦进行了调查,对象为15~18岁的高中生。结果发现,涂鸦表现内容大部分跳脱了蒙娜丽莎本身的性别限制,如添加胡子同时也画上乳线或腮红。比较值得关注的在于,男、女学生对图像内容的涂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聚焦。观其涂鸦手法又可分为写实作画(拟真)和概念作画(符号的转化)两类,概念作画的手法受到漫画表现的影响,因而经由符号的转化及简化,让观看者可察觉图像转化为图形的程度及构想。  相似文献   

16.
作画者的四幅图画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画者把魔法师定位为男朋友,或者反过来说,她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这对作画者理解自己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她希望男朋友具有魔法,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她希望自己的爱情像是在魔法世界中那样完美甜蜜;她希望自己关于理想爱情的想象能够全部实现。把男朋友定位为魔法师,其实是把全能感投射在他人身上。在婴儿身上我们会看到极端的全能感,婴儿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围绕着自己在转。在成人身上也会有残留的全能感,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幻想,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全能感不损害我们的现实检测能力,它就是健康的。  相似文献   

17.
树木图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适用于学龄前儿童。因为孩子们都见过树,且见过不止一种树,他们可以从所见过的树中自由地挑选能反映自己心理意象的树。作者在咨询中所用的画两棵树的技术,是法国心理学工作者斯托勒"画四棵树"技术的变形。斯托勒让作画者画四幅画。标准程序是这样的:准备好四张A4白纸,削好的4B铅笔,但不使用橡皮、直尺和圆规。第一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树,不要画松科的树。当作画者画完第一棵树之后,把这幅画收起来;然后再给作画者一张A4白纸,并且给出第二幅画的指导语:请按照你的想法,画出一棵与之前不同的树,不要画松科的树。  相似文献   

18.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课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画心理魔法壶。心理魔法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魔法壶主题是系列图画,跟着指导语,作画者会依次呈现四副图画,这些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画者会把自己深层次的、应对变化的行为模式投射在图画中;其次,图画完成后,作画者需要编一个故事,用语言再次把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投射出来。双重的投射和刺激让作画者更有可能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接收图画中所给出的信息,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题跋作为中国画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题跋可以使观画者更加清楚明了地读懂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作画时的社会背景,也可使读者了解画中意境;同时,题跋能够使后人更好地去探索画作的真伪以及画作的流传过程。元代的题诗、题文在整个绘画史上属于兴盛时期,有自画自题,有互题,有自题后他人复题,也有一题再题的。文章旨在探讨倪瓒的代表作《六君子图》题跋的内容以及题跋所反映出的作品意境、趣味等。  相似文献   

20.
谦虚和饶恕     
梁林天慧 《天风》2010,(11):45-46
<正>很多人心里都有积怨和心存恶毒,中国人有两句谚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和"有仇不报非君子"。兄弟姐妹、夫妇和父母子女之间,甚至国与国、种族之间都会常常因为仇恨互相报复。近数十年来,武侠小说、武打片盛行,书中和戏中的主角常以报仇为一生的大业,这似乎告诉我们,耗一生精力报仇是完全正确和可以理解的事,这才是"争气"的表现。但事实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