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生产上常常会碰到一些关键问题,困难问题和一些“扎手”、“挠头”的事。这些都是生产中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就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没有什么事物不包含矛盾;我们只有不断地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我厂水泥窑的小时产量在1953年开工生产时只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八十,现在已达到原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百九十  相似文献   

2.
“矛盾就是事物”这一提法有其特定的涵义,不能曲解。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同黑格尔说的“一切事物自身都是矛盾的”(转引自列宁的《哲学笔记》第144页)一样,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的简要表述。说“矛盾就是事物”,并非就是说二者是沒有內在差别的绝对等同、僵死的同一。既然主词和宾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表明了二者有着内在的差别。同样,矛盾即是运动,即是过程,即是思想的说法,也绝不是把矛盾和运动、过程、思想简单地等同起来。事物不仅仅是“有形有体,被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它和“存在”是同等  相似文献   

3.
“序”是系统论中的重要理论概念。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的运动发展过程,研究其中的一般原理。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序”也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概念,人们常常用“有序”、“无序”来说明事物的有秩序、无秩序现象。但“序”在系统论中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并不是弄得很清楚的。一般人认为“序”就是规律,“有序”就是有规律,“无序”就是无规律。这种看法仍停留在过去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上,还没有进入系统科学的境界。“序”在系统论中是指事物系统整体协同运动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在他的论著和讲话中多次提到过“波浪式”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是具有丰富内容,并有着明显的方法论特征的。由于具体场合的不同,毛泽东在提及“波浪式”时曾赋予它以多种意义。一是从事物发展的空间广延性意义上使用,如红色政权割据地区的扩大只能“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二是从事物发展的时间延续性意义上使用,如认为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应有几个浪潮,两山之间有一谷,两波之间有一伏,中间要歇一歇;三是从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性意义上  相似文献   

5.
论以人为中心视界的人本管理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卫东 《学海》2003,(4):19-21
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总称。综观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古典管理理论只着重强调管理科学性、合理性 ,而未给管理中的“人”的因素与作用以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人”始终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理论 ,都是依据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 ,各种管理论的区别 ,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理解的不同。在管理丛林盘根交错的各条枝蔓中 ,凸现的人性假设 ,表现了人始终是管理的主要对象 ,以及对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种认识每前进一步 ,人在管理中的地位也就提高一步。但是 ,所有人本管理思想之前的…  相似文献   

6.
(一)引論(二)亞理斯多德論本質与概念發展(三)黑格尔論本質与概念發展(四)馬克思主义本質論之基本要点(五)馬克思主义概念發展理論之基本要点(六)概念發展底具体过程(七)生动直观与抽象思維(八)感性認識与理性認識(九)兩种定义(十)結論(一)引論在我們許多同志所著的闡明辯証唯物主义的著作中,常常看到:“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質”这样的話;在我們許多同志所著的形式邏輯著作中,常常給概念这样的定义或说明:“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質属性的思維形式”。在形式邏辑的教学中情形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概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由于客观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因而人们的概念也跟着变化。但是,客观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反映在思维中,就是思维的确定性。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概念应该明确,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始至终必须保持同一,不得偷换。  相似文献   

8.
许多人一直把“进化”概念理解成是与质变正相对立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进化”并不是和革命相对立和渐变、量变相等同的一个概念。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是这样讲的:“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末一切就都相互转化,因为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等等。——既然如此,那就首先必须更确切地理解进化,把它看做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灭、互相转化。”很清楚,列宁要求人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进化,  相似文献   

9.
可能世界是什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他说 :“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 ,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 (一个最丰富的组合 )。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 ,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因此 ,有许多的可能世界 ,每一由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我们的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不同的样子 ,时间、空间与物质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和形状。上帝在无穷的可能中选取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可能。”[1 ] 莱布尼茨还从充足理由律论证了可能世界。他说 :“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 ,…  相似文献   

10.
品牌建设的心理机制及营销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品牌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概念”出发,提出品牌的成长过程就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这一关系的发展程度可以从品牌知名度、品牌联想度、品牌美誉度和品牌忠诚度等四方面得到体现。“四度”代表的品牌价值具有层级意义,由低向高依次升级,呈金字塔形。文中具体阐述了它们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和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要作好任何工作,就必须善于不断揭露矛盾和正确解决矛盾。售货工作中也存在着种种矛盾,我通过《矛盾论》的学习,初步分析了这些矛盾,摸出了一些规律,从而大大地改进了工作。当我刚开始学习《矛盾论》时,曾经简单地认为,售货过程中存在着的只是买和卖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想法使  相似文献   

12.
一、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首先着手于通过人文主义有关概念以及康德学派美学思想的考察,推出艺术经验问题中艺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论原则。首先,他通过对人文主义“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这四个概念的考察得出结论:艺术经验中的理解活动就是对象和理解者交融成一个新的共同体的过程,这种理解活动不是依据某个抽象概念而发生的,而是在对单个事物的感觉中,在具体情形中发生的。这样,对艺术经验中真理问题的研究就必须摆脱自然科学的方法,必须摆脱概念性知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和”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美学范畴的“和”它强调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主张包容,反对排异:强调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要求新、求变,反对趋同:强调要用理性的、中庸的态度看待世间万物,反对极端,等等。透过“和”的美学内涵审视“流行书风”这一文化现象,会对它的发生、现状、走向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认识,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和书法艺术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15.
“独化”是西晋郭象玄学思想的核心范畴。这个范畴貌似平庸、简单,实际上却有着深刻、丰富的涵义。下面试依郭象“独化”说的思想理路并作逻辑引申,以窥视“独化”范畴的涵义。一、“独化”的“相因”性“独化”,顾名思义,就是每个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和发展变化。乍看起来,这个概念并无什么玄奥之处,其思想的抽象程度要逊于王弼的“无”范畴。但需要追问的是:世上的每个事物为什么能以“独”的状态存在和变化?不错,世上的万千事物的确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然而然的那样存在着和变化着。但它们为什么各自能呈现出“独”的状象呢?就事物之存在…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革命的概念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开始出现这样一些过程,这些过程总的被称作科学技术革命。在研究与这个综合性现象有关的问题时,我们将使用“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以及其他一些概念。为了弄清我们所感兴趣的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科学技术革命”这个概念的,看来需要那怕是简略地规定一下这些概念的內容。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革命被理解为:在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某种社会结构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所有的比较研究都同时含有同一性和差异性。这种充溢着智力难题的局面引起了无休无止的争论:我们所争论的究竟是同一事物还是不同的事物?人们可以用二者取一的办法来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种局面又会重新出现,因为它与比较观点本身息息相关,而与比较的具体事例无关。我们还要继续“命名”到何时?因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事物仍然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也许,我们已经不喜欢“名称”了,因为它几乎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知识,我们可能倾向于“描写”,因为“描写”给予我们“事实”。但是,这种“描写”也像“名称”一样,永无止境,因为如同耆那教教徒很早就教诲的那样,它是我们持有的加drsti(概念结构)或采用的观点的一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3、4两期中看到了周礼全同志的“论概念发展底两个主要阶段”一文。周礼全同志把认识过程当作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研究,并且反对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认识的两个阶段和巴甫洛夫所说的两个信号系统加以简单的类此,这些我都是赞同的。但我对周礼全同志文章中的不少地方还是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就我所初步想到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来和周礼全同志商榷。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抽象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但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不能仅仅简单地被归结为从直接地、经验地、感性地给予的特性中挑选出一般的特性。概括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选择,而同时也是改造。一般的概念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就使现象“观念化”。它是以不被无关和附带情况复杂化的纯粹形态来概括现象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抽象单独词项 (包括对抽象实体假定)比用实指法获得具体的单独词项和一般词项迈进了一步。概念结构由于抽象实体的被承认而得以继续,并由此产生出更为抽象的无穷无尽的系统。因此,抽象被称为“哲学上革命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