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两仪”释“太极”李存山《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人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这段话是借解释篮法象数的形式而发挥出关于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极”的“...  相似文献   

2.
周锦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01-101
《颐和园》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内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这一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感受颐和园的美景,还要让学生从中去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从而激发起其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怎样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呢?  相似文献   

3.
我有一个梦想:写一本《佛教文化史》,至少是《中国佛教文化史》。“主旨要写什么呢”朋友问道。“就八个字:美的信仰,信仰的美”。这么回答朋友的话时,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真地进入梦境,一腔神往。您可能要说了:写书就写呗,用得着书还没有写成,就先吹乎出来么?不,朋友啊,我想我没办法不一言及此,就悠悠神往。佛教文化是一条美的信仰的河流,《佛教文化》就是一艘长年镇日航行在河上的兰舟,我就是这条航船上的一个水手.一个导游,一个痴情的追求者啊!您注意到本期中心插页匕赵朴初居上的最新诗作吗?在发稿之前,我曾久久地…  相似文献   

4.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 ?具体应该如何画 ?其中的蕴意怎样 ?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首先 ,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庄子·大宗师》有 :“夫道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 ,“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 ,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  相似文献   

5.
古老而年轻,悠远而逼近,带着那片欢愉和轻佻的无花果叶,毫不羞涩而左顾右盼,她,是我们的祖母吗? 可是“这样美的感觉,有什么奇怪呢?”《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p240,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平凡的我们无法回避视觉的贪婪,堕落的欲望与生俱来——这是16世纪德国著名画家丢勒的一组作品《亚当》和《夏娃》之一,1507年完成,木板蛋彩画,209×80厘米,在画的题款中有Almanus的字样,此字的意思是“德国人”,证明该画不会绘于德国,可能是访问威尼斯时所作。当时这件作品连同《亚当》均由克丽斯汀女皇赠予菲力普四世,1…  相似文献   

6.
评述朱熹的太极范畴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哲学史上认为朱熹的形上学是从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而太极是这一转变的核心概念。这种看法大体无差。但笔者认为朱熹的太极概念中有几种含义可作详细分疏。关于太极,朱熹在他的文章中或者在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中所述内容中有种种不同之处,甚至互相矛盾,令人迷惑不解。《朱子语类》中说到“太极”处,共有334次。在《朱子语类》和《近思录》首篇涉及的问题中我们会发现朱熹和他的弟子们心目中的太极,与宇宙论的“天地”、存在论、本体或心性论的“理”、“性”等又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理学家找到了一条到达天主的坦途,是前人所不曾揭示过的。这条路看似十分隐微,其实,一经理学家阐述,这竟是一条康庄大道 北宋周敦颐(1017—1073)开理学之先河,“他在哲学上继承《易传》和道学家(老、庄)的思想,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形成学说,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原因。”(《哲学辞典·周敦颐》) “无极”,是说天主的性体没有限度;“太极”,是说天主是宇宙的终极原因。“天主,群山尚未形成,宇宙尚未出现,你就是无始无终  相似文献   

8.
《系辞上》“《易》有太极”章及“太极”概念为何义,是易学史上颇有争议的问题。帛书《系辞》“《易》有大恒”的“恒”字应当从今本读为“极”字“。极”本指无上无限的空间“,太极”是无以复加的极限义。此义为“太极”概念的生成提供了词源基础。但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又是在哲学语境中生成的。在《系辞上》中,它既指揲蓍之初极,又指天地未分的至极本原。随着汉唐、宋明哲学的变化,这一概念的具体所指或为元气或为理“。《易》有太极”章包含着揲蓍成卦和宇宙生成两重次序,二者是表里、明暗关系,而这一特点又是由《周易》本为天人合一的产物所决定的。在前者中“,太极”指蓍草未分的初始状态“,两仪”指分而为二的两部分蓍草“,四象”指六、七、八、九四数;在后者中“,太极“”两仪“”四象”各有其宇宙生成的象征物。汉唐对此章的解释偏重于气化的宇宙生成论,明末清初以来的解释则过分强调其揲蓍成卦之义,都偏执于一边。  相似文献   

9.
道教辞典     
华颐 《中国道教》1989,(1):60-61
《周易乾凿度》汉代《易纬》八种了一。《通志·艺文略》著录“二卷,郑玄注”。李淑《邯郸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经籍考》等著录卷数及注者并同。《易纬·乾坤凿度》卷上引《太古文目》:“《乾凿度》,圣人顺乾道浩大,以天门为名也。乾者天也,……乾训健,壮健不息,日行一度;凿者开也,度者路也。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即圣人开辟通向天上的道路,以显明万化的本原。继承《易系辞》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思想,推衍构成完整的天地生成论,认为“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  相似文献   

10.
好事不如无     
如意 《佛教文化》2012,(6):104-104
“好事不如无”是很多禅宗祖师在启发弟子悟道时,经常说的一句禅语。如《五灯会元·赵州本传》记载: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的侍者文远,正在大殿中拜佛,被赵州禅师看到了,禅师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太极与胎     
《易传》为大《易》六十四卦总论,其《系辞》上下篇统摄《易经》卦爻象数,实是纲中之纲。《系辞》上释大《易》道、象、理、数,尝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显见是以“太极”为归宗。但《系辞》于“太极”究竟为何物未曾详解,遂为后世留下一悬案。《说文》云:“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又云:“极,栋也”。后人依文求义,有“大栋”之说出,立论虽似平实,但置《易经》象数而不顾,则未免拘泥文辞之嫌。求诸两汉、三国易学,马融云:“太极,北辰也。”虞翻亦以为:“太极,太乙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运篇》中讲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说孔子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见老子。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很久了,自以为已经熟知其中之故了。可是我把这些道理讲给七十二国君听,竟无一君主感兴趣。“道”真的是这样难以阐明吗?老子说:幸亏你没有遇上治世之君。那六经不过是先王留下的足迹,岂能是所以留下这足迹的道理本身呢?你今天说的这些,也不过是足迹。足迹从践履而出,但足迹怎么能是践履本身呢?显然,这个故事的主旨,是宣传老庄关于“道”的主张,但其中提出的如何看待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节中多次提到“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两个概念。那么,这两个概念如何区分呢?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末年,东海边出了位神医,名骆省斋。他从小聪敏过人,虽贪玩爱调皮,却把父亲骆太极改编的《汤头歌》《药性赋》《针医珠联法》等医书暗背得滚瓜溜熟。骆太极被蒙在鼓里,为了治一治这孩子贪玩的毛病,特请了老秀才陈博古训诫他。陈博古应邀来到骆府,抹了抹胡须问:“省斋呀,你知道我今天来这里的用意吗?”“知道,是父亲请你来考我的。”“知道就好。今天我出上联,你得对出下联。”就在此刻,中饭备好了。陈博古指了指其中的肉说:“牛肉,羊肉,猪头肉。”“陈皮,桑皮,地骨皮。”陈博古暗想:畸,还真的有两下子,我出三样肉…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易经》的视角作为五经之首的《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均有重大影响。《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人《易》,故《易》说愈繁"。值得沉思的是:一部《易经》为何具有如此广阔的影响呢?即它为什么能兼及如此众多的领域呢?相比之下,与《易》同为儒门经典的《诗》、《书》等等为何就不能旁及如此多的东西呢?我以为,《易经》如此巨大、独特的影响在于它的卦图与卦爻辞的结合形式。且看…  相似文献   

16.
《齐风·还》“肩”、“牡”正诂方明《诗经·齐风·还》这首诗,描写了两个猎人追逐野兽相遇于山间而互相赞扬。其第一章:"并驱从两肩兮";第二章:"并驱从两牡兮";第三章;"并驱从两狼兮"。"狼"字不用注释,今人皆知;"肩"、"牡"是什么野兽呢?至今未得确...  相似文献   

17.
10月29日,武当功夫表演《武当——太极道》项目签约仪式在上海世博局举行,标志着武当功夫正式进驻上海世博会,参观者将在世博园区内享受“太极”功夫盛宴。  相似文献   

18.
朱子在《太极解义》中分别以太极之“用所以行”“体所以立”释“阳动”“阴静”,使得“体用”观念构成了朱子《太极图》宇宙观建构的重要线索。“体用”与“阴阳”的关联可追溯至以形质为“体”、功用为“用”的“形质论”传统,而朱子进一步借助张咏“公事有阴阳”之论,将与“阴”“阳”相应的“体”“用”之意涵普遍性把握为“已定”之确定性与“未定”之可能性。通过这一普遍内涵,朱子在《太极图》诠释中统合了“阴阳体用”与“理气体用”两种范畴下的“体用”观念,由此将“阳动”“阴静”分别阐释为太极作为形上“所当然”之理内在禀具的确定性之“体”(“必然”)与可能性之“用”(“能然”)两方面要素在形下气化层面相继不已的实现环节,推进了古代哲学关于阴阳统一性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经典《诗经》中,“奄”字共出现十次,除了两次用在人名中(《秦风·黄乌》中的“子车奄息”、“维此奄息”)外,其余八次,均出现于动词之前。一、《大雅·皇矣》“奄有四方”二、《大雅·韩奕》“奄受北国”三、《周颂·执竞》“奄有四方”四、《周颂·臣工》“奄观艾”五、《各项·门窗》“奄有下国”六、《鲁颂·门窗》“奄有下土”七、《鲁颂·阁官》“奄有龟蒙”八、《南领·玄鸟》“奄有九有”《大雅·皇矣》“奄有四方”,毛传:“奄,大也。”高亨日:“奄,包括。”(见《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版,下文所…  相似文献   

20.
袁宏 《周易研究》2007,(5):91-96
周敦颐引《易》立论开创了理学,其所言"太极"既是天地万物化生的源泉,又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同时又为"人极"确立了哲学依据.周敦颐的"太极"观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有序可循、富有人文色彩的宇宙图景,体现出中国先哲对人生终极境界和高于道德价值(冯友兰语)的执著追求.从这一角度讲,这幅宇宙图景又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本文从圆融美、动静美、天地人和谐美对周敦颐的"太极"之美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