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变与不变 经文:“都因自己无知。”(弗4:18)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变得使人眼花缭乱。 于是,有人似乎看透了世界,看透了人生,奉行起“宁可潇洒二十年,决不累活一百步”的短命哲学,追求吃喝玩乐,醉生梦死。 错矣,这个世界是在变,但是神的审判决不变。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4期《医学与哲学》发表了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教授《变亦变 ,不变亦变》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知识社会中的中医学》的两篇具有学术争鸣性的文章 ,读后颇有启发。两篇文章都提出中医学术要“变” ,我完全赞同 ,但涉及“变”的具体内容和观点 ,在某些地方略有不同。现在我按照《医学与哲学》编者提出的“欢迎大家参加讨论”的要求前来参加讨论。1 变与不变的辩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 ,我们的宇宙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运动之中 ,世界上所有一切事物 ,也都无时无刻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所以 ,“变”是绝对的。恩格斯也曾说 …  相似文献   

3.
面对现实实事求是摆正位置--也谈"变亦变,不变亦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第 4期转载的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蔡定芳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的文章 (以下简称为变文 ) ,旨在引起同仁们对中医的关注 ,广开思路 ,展开讨论 ,以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但究竟如何认识中医 ,中医到底如何变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此 ,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辩证法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 ,变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变亦变 ,不变亦变” ,这种认识应当是共识的。问题的焦点是如何认识中医的变与不变。当我们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 ,让人想到现实的中医在变的问题上颇为混乱。仿佛给人一种感觉 :…  相似文献   

4.
实体,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被理解为可变性质的不变承担者。实体是那种在现象的变化中其自身保持不变的东西。这种意义上的实体,在康德那里是这样说的:“但是实体,它是一切实在东西的基础,也就是为事物的存在所固有,就一切属于限在的事物而言,实体只能被设想为规定。”另外,康德又说:“在世界一切变化的东西之中,实体保持不变,而只有偶性才发生变化。”机械唯物主义者寻找物质实体,寻找原初物质,试图以这种原初物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这是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罗森塔尔、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就说:“地理环境在很长的时期内是相对不变的,它的改变极其缓慢。”(以下简称为“缓变论”) 然而,这一流行观点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它与客观事实相悖。在历史上曾有过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玛雅文明的肥美之地变为荒漠的生态灾难。在“缓变论”问世前,已有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地理环境的变化并不缓慢。如恩格斯,他目睹  相似文献   

6.
变革与发展 ,是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变有不变。所谓“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这是不变的 ;所谓“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这是变的。不变的是常道 ,变的是可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变革的原因是“可道、可名”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天地人———也就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 ,革其弊 ,兴其利 ,也就是所谓发展。而常道又在变革与发展中永恒。西周时土地层层分封 ,实行井田制 ,农具绝大部分是石材…  相似文献   

7.
序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质态的过渡是在量变达到关节点、并通过序变的关节区转化为质变的过程中完成的;量变、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三个层次,只有这三个变化层次协同作用,质态过渡才能完成,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在质量互变规律中排除事物的“序”(即结构形式)和“序变”(即结构形式变化)的作用,只讲量变达到关节点引起质变,对于量变达到关节点不引起质变,或者在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  相似文献   

8.
孟素 《天风》1994,(4):9-9
有一位基督徒睡着了,他身子里的“老我”悄悄地爬起来,刚迈出两步,迎面碰到了“新我”。“老我”怒不可遏地啐口骂道:“你这个怪东西,什么时候到这身子里来的?这是我的地方。赶快滚出去!” “新我”反驳道:“基督徒已经看透了你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全面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其思想基础和内在逻辑。“连续性”是“不变”,“创新性”是“变”,两者是“不变”与“变”、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统一性是“一”,“包容性”是“多”,两者也可以说是“一”与“多”、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连续性与统一性、创新性与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有连续性才有统一性,有包容性才有创新性。和平性可以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总体特性。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既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系统,又在开放包容中不断吸收、融合外来文明,从而能够保持生生日新的旺盛生命力。推进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处理好“不变”与“变”、“一”与“多”的辩证关系,诠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妙语世界     
○瑞士的钟表世界闻名,该公司的广告语是这样的:“唯一不变的是我们永远在变。”○梵蒂冈有一幅引人注目的标语,上面写着:“犯错误是人性,宽恕则是神性。”○塞浦路斯生产的一种手纸,其形状如一张1元钞票,纸上面印着:“此币不能流通,但能给您方便。”(编辑辛英仕居)妙语世界@文乐  相似文献   

11.
逻辑常项简称常项,它与变项是逻辑学里的一对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常项相对于变项而言,是同一类型的思维逻辑形式内的不变部分;变项相对于常项而言,是同一类型的思维逻辑形式内的可变部分。在某一类型的思维形式里,无论变项如何变化,只要常项不变,这一类型的思维形式就不变。如果常项变了,这一思维逻辑形式就变了。常项在思维逻辑形式中起决定作用,它是区分思维逻辑形式的标志。这是二者的区别性,可谓之对立性  相似文献   

12.
典型性问题     
(一) 我们不断地可以听到这种要求,就是“作家(特别是剧作家)所描写的性格必定要有发展;假若它们保持固定不变的状态,那就是作家的过错,而作品也就失去了艺术价值”,我们也不断地可以听到某种作品因为没作到这一点而受到批评。然而,这种要求似乎是不能作为文艺作品的艺术美所照例附带的规则。艺术性的规则不能和实际情况相抵触,它们并不是要把现实描写得不像它本来的那种样子;现实原来是什么样,它就应当怎样反映在艺术作品中。实际上我们常常可以遇到秉赋肤浅、性格单纯的人,甚至于你第一次看见这种人就可以看透他,整个地看透他,即使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读《易》和规《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来自于《易经》的内容和研究(易经》的四大原则,即交易、简易、不易、交易.所谓“变易”,是指宇宙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中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和运动之中.“不易”,系指宇宙间万物旨变的条件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即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这就是万物皆变的事实水不变,…  相似文献   

14.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15.
依据读者来信提出的问题,现于前面所讲“变”“化”部分稍作如下补充: 六爻不动则不变,动则必变,老阴变为少阳,老阳变为少阴,是为爻变。爻变,有变回头之生,有变回头之克。凡“用神”、“元神”宜变回头之生,不宜变回头之克;“忌神”,“仇神”宜变回头之克,不宜变回头之生。六爻安静,旺相之爻可以克休囚之爻,亦可以生休囚之爻。卦有动爻,能克静爻。而静爻不能克制动爻。凡卦有动爻,动而必变,变出之爻能生克冲合本位之动爻,不能生克冲合它爻,而它爻与本位之动爻,亦不能生克变爻。如子月卯日测得《坤》之《晋》。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相似文献   

17.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 4期转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 5期发表蔡定芳先生《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下称“变” ,以下引文凡未加脚注者均引自本文 )以“科学的形态”之“变”作为评判、取代中医的想法和做法 ,是值得商榷的。1 以史为鉴 西化之“变”应反思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现代还原性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医学科学向着直观化的高度精密的微观世界发展。同时 ,也为中医增添了精确的实证技术手段和准确快捷的应急方法。它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变”却忽视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18.
水境与心境     
心如止水是怎样的境界,我尚未参悟到,但宇宙间的一切都不断地在变、在化、在动。水,是流动的,因为流动而灵动。智者乐水,乐的应是这份灵动吧。不动的水是死水,不变的思维终会枯竭,不动不变是出不了智慧的,是做不成事的。唯动则“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唯变可通,通则能久。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上看,董仲舒哲学是辩证法而不是形而上学。董仲舒不仅认为客观世界“常动而不滞”,而且认为它及反映它的思维,概念成范畴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他比较辩证地解决了常与变、经与权的关系,而他的“百物皆有合偶”和“合而为一”的论断具有对立统一的思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忧患意识一直是日本国民教育的主要脉络,日本的教科书几十年不变地写道:“日本国土狭小,环境恶劣,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会亡国。”日本人正是凭着这种忧患意识,在战后一片废墟上,把日本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在血液中注入了忧患意识的民族,绝对是强大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小国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