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喂养我的羊。”这是约翰福音最后一章记载了主复活后,第三次向门徒显现时托付彼得的一句话。与其说对彼得的嘱咐,还不如说当时在场的门徒以及如今在工场上的工人,都是接受这重托的对象。这里,耶稣用“你爱我吗?”和“你喂养我的羊”两句话反复地问、反复地交代,因此从中不难看出,主把爱他和为他工作联系在一起,是要我们知道主把羊群喂养工作的使命托付给我们,亦作为衡量我们爱他的最高标准,所以我们不能不深省。  相似文献   

2.
章国永 《天风》2013,(4):20-22
主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三次查问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之后,把牧养的责任托给彼得,“你喂养我的小羊”(参约21:15),“你牧养我的羊”(参约21:16),“你喂养我的羊”(参约21:17)。  相似文献   

3.
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1) 复活的主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时,也把牧养群羊的工作托付给以彼得为首的门徒,“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  相似文献   

4.
约翰福音21章15节到17节:“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  相似文献   

5.
认识自己     
王海东 《天风》2003,(1):7-7
主耶稣在被卖的那一夜心里极其痛苦,他为背负世人的罪孽和过犯将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主将与可爱的门徒们生离死别,主爱他们……彼得对主说:主啊,“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26:31)。彼得此时没有体贴主爱门徒的心,他的话是在向主表明他决不是一个容易灰心丧胆、反复无常的人,他的刚强远远胜过其他门徒,他比其他任何人都出色,即便是没有主耶稣的同在,他靠自己的刚强也能站立得住,且是永远站立得住。这样的话叫人听来耳熟,常听人说:我会永远如何如何;我永远也不会如  相似文献   

6.
你爱我吗?     
张远来 《天风》2005,(8):34-35
复活的救主面对曾经失信又特别爱主的彼得,一连问了彼得三次“你爱我吗”?这不是耶稣不了解彼得,也非在穷究彼得的背信,这是耶稣在世时对门徒的最后教导——  相似文献   

7.
张远来 《天风》2007,(6):25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约21:3)。“我打鱼去!”这是彼得在跟主三年,耶稣突然被钉死后讲过的一句话。每每读来总有种难以言述的怜惜。那时的门徒正在经历着他们一生最大也是最艰难的转变。在受耶稣呼召后,这群门徒抛弃了  相似文献   

8.
刘云 《天风》2006,(4):47
彼得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一个人,是众使徒之首,他的言行举止在四福音和使徒行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在门徒都退去不再跟随主时,主耶稣问他们:“你们也要去吗?”彼得毫无疑问地回答:“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约6:66-68)只有彼得体贴了主的心, 表现了他心中无伪的信。马太福音16章13节至20节,彼得清楚地认识主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在门徒中间宣讲,而得到主的夸奖。马太福音16章21节至28节,当主预言他必被杀时,彼得被认识主是基督而得的夸耀冲昏头脑,凭自己的血肉之躯理解主受难的意义,而被主耶稣责备。马可福音14章27节至31节,这里他表现得很坚强,他誓死都跟随主,他深信可以致死忠心,决不因任何的苦难而否认主,不跟随主。马太福音26章69节至75节,他却软弱了,在恶劣的环境中,在卑微的婢女追问下否认主。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6,(3)
正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提比哩亚海上吹来习习凉风,几位整夜劳作却一无所获的渔夫意外地遇见了耶稣。吃过丰富的早餐,彼得被耶稣叫到一边接受询问:"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得到"你知道我爱你"的回答后,耶稣托付他一项重要使命:"你喂养我的小羊。"(参约21:1-23)渔夫出身的彼得,可能对牧人的职分没有切身体会,但在这个早晨,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前些天的一个早  相似文献   

10.
关系与侍奉     
陈丰盛  吴新望 《天风》2018,(2):15-16
彼得是主耶稣十二门徒中的代表,在跟随主的所有时间里都是很积极主动的。当然,彼得也经常暴露出自己的软弱,甚至跌倒。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主耶稣被捕后曾三次不认主,成为他一生的污点。然而,就是这么一位软弱的门徒,主耶稣没有离弃他,反而在复活后特别向他显现,坚固他的信心。在本段经文里,他还三次询问“你爱我吗”,三次颁布使命,使彼得明确了侍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你跟随我吧     
孟艳玲 《天风》2005,(4):10-11
经文:约21:1-23 这段经文我们听过不下数十次,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它,但这次我不是研究大家所关注的原文(例 如"爱","这些"),亦不是什么释经,只是想以彼得的内心世界来演绎这几节经文。看一下耶稣的牧养工作,耶 稣是如何牧养门徒的,他如何把一群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弱点与缺欠的门徒牧养成伟大的使徒与牧者,从这 段经文尤其让我们看到对彼得的牧养。  相似文献   

12.
切愿爱主     
于东晓 《天风》2001,(10):14
经文:约21:15 请问,“你爱主胜过一切吗?” “当然,有主就有了一切。” 是的,这是出自真诚的心愿和誓言。不过心灵刚强肉体软弱的我们,又怎么能过于匆忙地回答这个问题呢?君不见喔喔啼鸣于晨光里的公鸡,它每一次响亮清脆的高唱都是在提醒着:人哪,不该忘记彼得不认主的那一夜。他曾说“主啊,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路22:33)“……我愿意为你舍命……”(约13:37)“众人虽然跌倒,我  相似文献   

13.
安孝辉 《天风》1994,(9):2-4
复活的主查彼得爱主之心时,对彼得提出任务:“你牧养我的羊。”使徒彼得在晚年也劝勉与他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  相似文献   

14.
与你何干?     
《天风》2020,(7)
正《约翰福音》21章20节至23节记载了耶稣与彼得的对话,这是在耶稣三问彼得,并预言彼得的结局之后。当耶稣讲论到彼得年轻及晚年的情况时,彼得对将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没有在意,而是转身看到"主所爱的门徒"就问耶稣:"主啊,这个人怎样呢?"(参约21:21,和合本2010)耶稣没有回答彼得的问题,而是要他回到耶稣对他的呼召上来,耶稣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8)
正"你喂养我的小羊。"(参约21:15)耶稣复活后与门徒同在40天之久,其间给予他们陪伴、鼓励和教导。《约翰福音》21章的内容就是耶稣在复活之后向门徒第三次显现的场景。耶稣被抓、被定罪直至死在十字架上,门徒跟随主的信心因此备受打击。门徒在害怕和未知之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日夜,面对残酷的现实,无奈之际彼得、  相似文献   

16.
刘美纯 《天风》2017,(9):26-26
提比哩亚海边,复活的主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参约21:15-17)对于这段经文,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耶稣与彼得的对话,目的是要坚固他的信心,并要求他负起牧养和领导教会的重大责任(钟志邦,《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第427页)。接连三次的追问,“耶稣也许是给彼得三次机会,重新表达他对主的爱,  相似文献   

17.
陈志华 《天风》2013,8(8):47-47
耶稣在论及做其门徒代价的时候,说道:"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太10:34-37)其中的意思让不少信徒费解,更是令初读圣经的教外人士产生严重误解。如清朝著名的学者王炳燮因误读《马太福音》12章46节至50节的经文而说道:"……犬羊不知有父,尚知有母,耶稣不认其母,犬羊不如。  相似文献   

18.
一、儿女是主所托付给我们的产业,要靠主恩典,忠心地照料。 蒙主怜悯,我一生下来,妈妈就把我抱到主面前:“主啊,求你使我儿爱你更深,比我们夫妻更爱你,我不求他们世上亨通,只望他们一生爱主。”长大  相似文献   

19.
提比哩亚海边,复活的主耶稣三次问彼得:“你爱我吗?”(参约21∶15-17)对于这段经文,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耶稣与彼得的对话,目的是要坚固他的信心,并要求他负起牧养和领导教会的重大责任(钟志邦,《约翰福音》(卷下),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第427页).接连三次的追问,“耶稣也许是给彼得三次机会,重新表达他对主的爱,也重新任命他三次,因他曾三次不认主”(柯鲁斯,《丁道尔新约圣经注释:约翰福音》,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第318页).  相似文献   

20.
王俊 《天风》2006,(10):2-3
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昵?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太18:21-22) 经文:太18:21—35 彼得向主耶稣提问:若有人得罪我,饶恕他七次可以吗?耶稣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七次,乃是七十个七次,并且讲了一个比喻,作为为什么要饶恕人七十个七次的原因。由此看来,宽容与饶恕不仅是当时门徒们所要学习的功课,也是今天的信徒应该努力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