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想     
“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求,是向神祈求祷告;想,想是什么?“想,冀思也:从心。”(《说文解字》)想,即用心思索、思考,是心里的希望和愿望。  相似文献   

2.
佛学名词中有“想蕴”、“想心所”。佛教学者多认为想即观念。我在《精神的试析》一文(见本刊1981年第三期)中亦说“想,约当观念”。这实际是不符合原义的。《成唯识论》卷三:“想,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境,外境。佛学认为眼意二识,在接触外境(境为第八识相分,对前六识说,名之为外)时,不能直接认识外境;皆是由与二识相应的想心所,分别以境为质,摄取影像,作为二识认识的内容。“境”是本质相分,疏所缘缘;“像”是影像相分,亲所缘缘。这与我们的生活常识,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因为生活常识认为识是能直接认识外境的,根本不承认“于境取像”的理论。笔者是学佛学的,想根据佛学的原理发表一些不够成熟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4.
梦的机制与梦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朋友,“梦”对于你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为什么会做那么多的梦?为什么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 梦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需要先给“梦”下一个定义。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不随意(无意)的想象活动。按传统解释:由于一天  相似文献   

5.
怀特海哲学及其当代意义怀特海过程哲学观概要〔英)A.N.怀特海(l)怀特海哲学若干术语简释曲跃厚(1)怀特海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相关性 〔美〕J.B.科布(l)怀特海哲学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美〕J.B.科布(l)当代美国实用主义戴有人类面孔的实在论〔美〕H.普特南(l)普特南与相对主义的威胁〔美)R.罗蒂(l)普特南与罗蒂的对话:实在论能给我们 留下些什么?陈亚军(l)“是本身”与“上帝是”—“是”的存 在涵义探寻王路(l)书评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张廷国(l)谈学论译关于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梁志学(l)学术争鸣“真”能代替“真理”吗”张桂权(l)学术…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分析性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搞清问题的意思。我们想首先思考究竟什么是“分析性的问题”。“分析的”(analytical)或者“分析性”(逻辑的真理性)这个概念本身乃是语义学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争论,卡尔纳普和奎因都是同意的。但  相似文献   

7.
多纳德·戴维森(Donald Davidson)是美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但是由于他的著作几乎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因而其成就较难概述。本文将提出研究他的两个最著名命题的一种观点,这两个命题是:在行为理论(theory of action)中有关理由(reason)可以是原因(cause)的论断;和在语言哲学中有关信念和非信念(non-beliefs)之间不存在被称作“使真”(making true)关系的论断。我想表明,这两个命题都有助于描绘,因而也就是证明,一幅物理主义的(或者,如果你愿意的话,一幅“唯物主义”的或“自然主义”的)世界图景。这两个命  相似文献   

8.
效法基督     
张靖 《天风》2006,(24):18-20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约4:25-26)经文:约4:7-26让我更像你,主耶稣啊!这是很多基督徒的心声,也是很多基督徒的追求。那么,效法基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该如何去效法基督?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借着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这是一个基督徒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9.
诚与凿     
诚与凿两字作何解释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了《孟子》的两段文字就明白了。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朱熹注 :“此章言万物之理 ,具于吾身 ;体之而实 ,则道在我而乐有余 ;行之以恕 ,则私不容而仁可得。”朱注主观臆断之词有违孟子原意 ,甚至是背道而驰 ,不足信也。“诚”是客观事物 (万物 )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 ,与笔者给“诚”下的定义基本一致。人们要想认识客观存在于我面前 (皆备于我 )的万物 ,就…  相似文献   

10.
孔子讲“仁”是立足于“己”的。在孔子看来,要想在人与人之间能够“行仁讲让”,应当先以“我”(“己”)为原点,彰显“亲亲为大”的真性情。另外,“仁”是人最本质的特征,但凡“知人”者皆具备内省自己(“知己”)的能力;由“知人”而“知己”的过程中无不贯穿着对“仁”德的体察。在切“己”“知人”的前提下,通过“尽己”的方式最后顺利实现“行仁”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们也是人     
李鸣 《天风》2005,(11):28-29
……“你起来,我也是人。”(徒10:26)在基层教会牧会十多年,尝尽了各种酸甜苦辣,也耳闻目睹了周围许多同工的经历,心里很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也是人!”这句话出自保罗和巴拿巴之口,当时他们在路司得医治了一个生来是瘸腿的人,于是当地路司得人便把这两位使徒当作他们的神希耳米和丢斯,  相似文献   

12.
漫画之页     
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泰戈尔)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最大的幸福。(汪金友)苦求十全十美的人,那份认真强求,就是人格的不完美。(三毛)人生的苦难是不能得一知己。(罗曼·罗兰)幸福的秘诀是:让我的兴趣尽量的扩大,让你对人对物的反应,尽量的倾向友善。(罗素)想读书的热心人,和需要有书读的寂寞者之间,是有相当距离的。摘自《吉姆苏漫画档案》(柴斯达敦)■苏静编绘漫画之页@苏静~~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7)
每当看到基督受难的形像,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基督教与佛教之间有着一道深刻的鸿沟。这鸿沟象征着东西方之间的心理隔阂。“个体自我”(The individual ego)在西方颇有市场,但在东方却横遭冷落。在东方,“自我”乃是非存在,因而也无“我”去上十字架受难。  相似文献   

14.
小孩子     
“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路18:17) 有位老人说了一句颇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我活了84岁,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但是,如果我从84岁往小孩子的方向活,就不会犯错误。“小孩子想当大人,人人如此;大人想当小孩子,几乎没有。 今天,耶稣明明地对基督徒们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象教精严 (显通寺) 象教:释迦牟尼即离世,诸大弟子想慕不已,刻木为佛,以形象教人,故佛教又谓之象教。精:纯粹无染。《慈恩上生经疏》下:“精,谓精纯无恶杂故。”严:庄严,端正尊严。用昭慈惠 (显通寺) 用:用心,使用心力。《盂兰盆经疏》上:  相似文献   

16.
“是……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是 的字词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A”).例如: ①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鲁迅:《社戏》) ②村长是外来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另一种是“是 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等词语 的”作谓语的(以下简称“是……的B”)。例如: ③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老子想尔注》所批评的“伪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想尔注》又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道教初创时期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作为早期道教的纲领性读本,《想尔注》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对《老子》五千言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读,阐释了早期道教对“真道”的理解,抨击了社会上的邪道伪伎。所谓“伪伎”是相对于“真道”而言的。《想尔注》规定“道”为道教的根本宗旨,“道者天下万事之本”14章),①要求信徒法道行事,“重守道真”,而“伪伎”指的就是那些不合“道”意的思想、观念、方法等。《想尔注》中反对“邪文伪伎”的内容在文中出现多次。其所批评的“伪伎”、“邪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18.
佛教关于个体人的概念,是一个十分明确的理论,以不同的方法加以阐述,但所有的方法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个体人是由“名”与“色”组成的,即精神与物质或精神与肉体组成的。通常说,人是由五蕴(聚合物)组成的,即所谓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心识作用)、识(认识力)。肉体为色,其它四蕴为名,即精神。其它经中,例如《正见经》,也解释说,“名”包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法音》1988,(7)
(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  相似文献   

20.
《马太福音》10章16节下半节,《和合本》译为:“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是“γ(ι)νεσθε ο(υ) φρ(ο)νιμοι (ω)ζ ο(ι) (ο)φειζ κα(ι) (α)κ(ε)ραιοι (ω)ζ α(ι) περιστεφα(ι)”.其中主要的字词“灵巧φρ(ο)νιμοι”的原型是“φρóνιμοζ”,“驯良àκ(ε)ραιοι”的原型是“àκ(ε)ραιοζ”. 在汉语词典中,对“灵巧”的解释是: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对“驯良”的解释是:和顺善良.从汉语词典的解释来看,这两个词的意思远未能表达出希腊原文φρ(ο)νιμοζ和àκ(ε)ραιο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