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燃的蜡烛     
未燃的蜡烛 怎能放出温暖未燃的蜡烛 怎能发出光亮——只有爱之火把它点燃 它才能变成  相似文献   

2.
肖荣光 《天风》1997,(9):12-14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比喻形容,我认为有两种比喻非常妥切恰当:“蜡烛”与“日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几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点着,越燃越短,蜡融化滴下犹如泪珠,直到烛尽光天;人生也真如“日历”,每日撕去  相似文献   

4.
6.23南韩一些天主教徒捐出用剩的蜡烛循环再造、以用过的食用油制成肥皂和在堂区的售卖机使用非即弃水杯,致力为环保出一分力。汉城木洞教堂四十二名家庭主妇组成“天、地、水之友”小组,每两至叁个月将堂区教友捐出燃剩的蜡烛送赠蜡烛制造商。小组主席金贵兰解释,用作制造蜡烛的石蜡油即使过了一千年也不会分解。她指出,小组于九七年成立,致力推广主妇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环保,例如以布购物袋代替即弃的胶袋,以及将用过的煮食油制成肥皂。堂区司铎姜权秀神父说,致力保护环境是关怀大自然的表现,不会令人感到有沉重压力。  相似文献   

5.
圣经上记载耶稣升天时给宗徒们下达的 简短命令:“你们往普天下去向一切受造物宣传福音,信而受洗的必要得救;但不信的必被 判罪。”(谷16:15—16)从这简短的两句话可 以看出讲道理传福音的任务多么重要,关系 如何重大,它涉及到人灵的得救与否。圣保禄 对这问题进一步做了分析。他给罗马人写信说:“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 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 能听到呢?若没有奉派遣,人又怎能去宣讲 呢?”(罗10:14~15)。这个“往训万民”的任 务,主要负责的是宗徒们;现在来说,就是接 宗…  相似文献   

6.
金戈 《思维与智慧》2007,(13):14-15
1879年,宝洁公司最畅销的产品是蜡烛。但当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之后,公司就陷入了困境。当时的情况似乎是,蜡烛成为了滞销品。当蜡烛的销量一落千丈的时候,他们的担心变成了事实,因为他们现在只能在特殊场合才能卖出蜡烛。[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安乐与忧患     
一天,朋友要我做个游戏:不借助任何东西,让一根火柴在手里烧完。我划着了一根火柴,火苗从火柴头开始沿着火柴杆慢慢地燃了上来,我的手指不断向后退却。最后再无路可退,火苗烧痛了手指,我一哆嗦,未燃完的火柴杆扔在了地上。朋友说,他能将一根火柴在手里燃完,接着便做了个示范。  相似文献   

8.
电灯泡感到很委屈,它问蜡烛:"蜡烛老弟,有件事我始终弄不明白,我和你一样发光发热,而且我发出的光亮比你要强许多倍,可人们为何总是用华丽的词句来赞美你,而却很少夸奖我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蜡烛回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2016,(6):120-121
高老师:在了义经中,佛祖把世界的存在比喻为蜡烛灯的幻影。例如,你现在看着这支蜡烛,假设你的眼睛生病了,或者你现在捏一下眼睛,就会在蜡烛旁边看到一个烛影——佛经中表达为捏目成华。我们都知道,这个灯影是幻象。这个影子是依赖于你的病眼或者捏目而存在的。另外一个人眼睛没有毛病,就看不到这个灯的幻影。  相似文献   

10.
石榴花开     
正农历五月旧称"榴月",可想榴花之盛。榴花开时,丹朱欲滴,深红欲燃。诗人咏石榴,多着眼于此,如"火齐满枝烧夜月""风翻火焰欲烧人"。一树如此,若是一城尽植石榴,那当如何?诗人咏道:"榴火帝城春。"石榴花迥别于桃李杏等。榴花肉质,花萼钟形,如红玉雕成,似蜡烛琢就。柳永咏梧桐花,用了一个"拆"字,我觉得用来形容榴花尤其为妙。风雨之后,桃李花雨,惹得诗人伤春,  相似文献   

11.
电灯泡感到很委屈,它问蜡烛:“蜡烛老弟,有件事我始终弄不明白,我和你一样发光发热,而且我发出的光亮比你要强许多倍,可人们为何总是用华丽的词句来赞美你,而却很少夸奖我呢?”  相似文献   

12.
接受安慰吧     
金微 《天风》2002,(4):23-23
《天风》编辑部: 我母亲逝世。她生前勤劳善良,但未信主,死后灵魂是否落在火湖里?为此我的灵长期悲伤,不知怎能挽救我母亲的灵魂?请问:我是否能以心灵诚实热心事奉主,极力广传福音,为主效劳,以我的好品德,好行为去感动上帝,拯救我一生劳碌的母亲的灵魂。江西姚志—  相似文献   

13.
电灯泡感到很委屈,它问蜡烛:“蜡烛老弟,有件事我始终弄不明白,我和你一样发光发热,而且我发出的光亮比你要强许多倍,可人们为何总是用华丽的词句来赞美你,而却很少夸奖我呢?”  相似文献   

14.
论陶瓷造型的设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陶瓷设计而言,常有人说"陶瓷设计几千年了,什么形体都已被设计过了,怎能再创造呢?".显然,这种闭塞的观念有悖于陶瓷设计的发展规律,更悖于设计的三种思维方法.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陶瓷造型怎能创新,怎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个性,又怎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那么,怎样的设计思想才能科学的指导我们的设计呢?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设计,从现象上看,似乎是设计者各显神通的结果,难有规律可循.但如果我们从设计的横切面来看,有三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即模仿型、继承型、反叛型的思维方式.下面来分别谈谈这三种思维方式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在特殊的日子里,犹太人总要点燃蜡烛(最早是点灯).如在安息日、在重要的节假日、在婚庆日等.大约每周五日落前20分钟,家庭主妇便点起两支蜡烛,一支的含义是记住安息日,另一支是当守安息日,在蜡烛燃起时,她要感谢上帝把神圣与欢乐的气氛带给她全家.伟大的希伯来诗人C·N·贝利克(Bialik),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佛说:请拿一只蜡烛来。弟子们拿过一只蜡烛。佛说:请点上。弟子点上,光明在前。佛说:请把蜡烛靠我近一些。蜡烛靠近佛。佛吹一口气,烛熄。佛问:火苗到哪里去了?弟子面面相觑,答不上来。火苗去了哪里?并不是问它是不是熄灭了,也不是回答浸油的棉纱在有氧条件下燃烧,是问刚才那一朵火苗,到哪里去了?并不是眼见的东西才存在。流星从天空划过时,它在当下的时间已不存在。传到人的视网膜上的星光,只是多少光年之前的光。那么,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乖谬的事实———见到了一样早已不存在的东西:流星。眼睛(光的感受器)和时间,遮蔽了真相。即使如真相…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如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性转化,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并化俗导世?又怎能吸引年轻才俊来为道教奉献终身?我们道教界需要从更高的高度来为道教发展提早谋划,这是道教赋予新时代道长们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通过本次学习我的最大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主在我心中     
朱燕 《天风》2007,(7):40-41
不经历黑暗的幽谷,怎能感觉光明的欣喜!不体会“死”的滋味,怎能领略新生命的可贵!当我被父神温暖有力的手救拔上来,并上升到一个新的人生高度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神所加在我身上的苦难是多么宝贵和有用!愿大家都能分享我的喜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主教》杂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雨露中诞生,她如坐春风,飞向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信息传送给天主儿女的千家万户,把圣爱的甘泉遍撒到遭受了十年浩劫的荒漠大地上,浇灌着几十万众基督徒的心田。怎能忘神长教友们手捧着她欢天喜地奔走相告;怎能忘她把神州各地热心事主的盛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20,(3)
正千万别把"许愿"当儿戏,因为你的誓言是在上帝面前立的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奇怪的题目呢?这还要从我上次出国旅行的经历说起:那是一次跟团游,团友大多是基督徒。那天游览到一座著名的教堂,大家四散开来自由活动,三三两两或参观、或合影、或祈祷……这时,教堂圣台旁一位姊妹的行动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她点燃一支蜡烛祷告一下,然后再点一支再祷告一下……就这样一口气点了好几支蜡烛。我上前善意地提醒她:"点这些蜡烛是需要付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