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2.
早期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的,但是在对"灵与肉分离"的认识上,二者却明显不同.早期基督教的性爱观包括以下内容:人类的性爱是无罪的;不反对结婚,但最好是独身;牧师有独身的义务.初期基督教运动中围绕性爱伦理出现的混乱和逐渐统一的过程,反映了基督教的信仰与正统性爱之间孕育着不可调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会领袖在50年代发起"三自"运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摆脱洋教形象,使中国基督教能够与中国文化相适应、适合中国人需要,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当年利玛窦的努力以及19世纪末开始的"本色化运动"都是这种文化努力。现存的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基本都是20世纪初的建筑,这既是"本色化运动"的成果,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传教士对于基督教在中国需要结  相似文献   

4.
章铸 《天风》2007,(13):40-42
宗教的力量不在喋喋不休的言说,而在教义内外的切身体悟与践行。宗教是让你赞成和承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做人方式,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内心的坚守。假如宗教不靠信仰而存在,宗教就只能蜕变为披着信仰外衣的道德说教(而且是伪道德),甚至堕落为假借上帝、真主或佛陀名义的异端邪说(邪教)。而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就是一个不断与本土信徒从认知到社会改造运动融合的互动过程,由此而反映出基督教基本信仰中的博爱的大众情怀。  相似文献   

5.
禾欣 《天风》2003,(1):14-15
应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和澳门基督教联会的邀请,中国基督教两会访港澳代表团一行14人,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季剑虹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会长的带领下,于2002年11月22-30日对港、澳两地的教会、神学院以及其它教会机构进行了友好访问。 中国基督教代表团此次访问是全国两会换届后首次组团出访,因此,该团访问受到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正上帝是全知的、全能的、仁慈的,他为什么让他的创造物——人受苦?这个世界为什幺有持续的苦难?很多时候,为什么好人受苦,恶人享福?这是上帝在救赎人类吗?是人用原罪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是上帝在考验以人类让人类变得更好吗?该书考察并一一拒绝了基督教传统神学的种种解释,提出,只要有可能,人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爱的真谛     
傅真 《天风》2005,(7):34-35
神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无限度的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神的爱是舍己的爱,无私的爱——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神的爱是公义的爱,圣洁的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神的爱是永久的爱,超越的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相似文献   

8.
陈美麟 《天风》2004,(4):4-5
经文:雅各书2:14—26 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让所有信靠他的人坚定了信心,同时明白了一个真理,基督徒要活出信仰必须信心与行为相一致。 雅各书2章14—26节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经文。它主要论述基督徒如何处理信心和行为的关系。这段经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和儒家之“爱”略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和基督教都提倡“爱”,但“爱”在二者中性质是有差别的。儒家主张“仁爱”,力求君民互爱,这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追求充满“仁爱”的社会秩序。这种仁爱和爱神的关系不大。基督教要求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具有“圣爱”性质。因上帝爱我,我也要像上帝爱我那样去爱邻人,人们彼此相爱是为了爱神。儒家的“仁爱”要运用一定的善恶标准进行选择,是将“小人”排斥在外的;基督教的爱具有极大的超越性,主张爱一切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所掌握的数种教会书目索引为据,将清代赞美诗的编译分为两个阶段加以论述。早期的赞美诗以方言本居多,主要依靠传教士个人完成,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清末赞美诗编译种类繁多,众多差会加入了编译队伍,水平有很大提高,官话本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针对特定对象的赞美诗集。清代赞美诗呈现出四大特点:地域分布渐次扩展,出版形式多样化,由“译”到“著”的过渡,初步呈现出中国基督教圣诗的自我表述。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与适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相冲突的原因及相适应的几个方面。认为,尽管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有巨大的矛盾和冲突,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基督教是能够不断调整自己,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回顾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冲突与适应的历史,可以为探讨中国基督教如何更好地与中国当前社会相适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相似文献   

13.
季剑虹 《天风》2005,(6):2-5
岂不知你们是神的殿,神的灵住在你们里头吗?若有人毁坏神的殿,神必要毁坏那人,因为神的殿是圣的,这殿就是你们。(林前3:16—17)  相似文献   

14.
刘美纯 《天风》2010,(8):60-61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期以来,汪维藩老师致力于从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中探索基督教神学,同时将基督教信仰贯彻其整个生命。自1981年"金陵"复校之后,吾即受教于汪老师,从他所学的课程(主要是新约圣经方面)中,他既正统又开放的信仰,既严谨又广  相似文献   

15.
张俊 《宗教学研究》2005,(3):159-163
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形成,根本在于灵魂与肉体和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的思想.促成古代基督教禁欲主义兴起的二元论思想,主要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宗教自身的先天性二元论因素,即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区隔;再则是东方宗教,尤其是中亚宗教的二元论思想;最后是犹太教传递给基督教的弥赛亚主义中包含的二元论思想.  相似文献   

16.
1912年民元前后,为中国教会大学频繁发生时期。教会大学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也是“跨文化互动”的产物。配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一些内在因素对教会大学的发生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如19世纪末欧美的社会福音运动,带动教育传教士来华,为教会大学准备了“办学资源”,基督教在华初级、中级教育的规模化,为教会大学发生准备了条件,以及海外捐助的增加,为教会大学提供了财政支援等。 张丽萍,博士,四川大学校史办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高英 《天风》2003,(3):18-19
据中国基督教妇女事工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 ·全国已按立女牧师378位,其中370位是“文革”后按立的,占女性圣职人员总数97%; ·全国现有女牧师378位,占全国牧师总人数的24%,超过1/5; ·全国已按立女长老415人,女教师49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近20年来按立的; ·全国现有女性教职人员(还未领受圣职的)有1239人; ·全国18所神学院、校中女教师的比例超过1/3,其中有2位女院长。  相似文献   

18.
柳松 《天风》2015,(3):24-25
<正>为中国教会培养合用的人才一直是基督教全国两会的一项重点工作。自从上世纪80年代各神学院校先后复课、开办以来,中国神学教育工作已取得显著成绩,为中国教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会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神学院校的规范化管理问题,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研究能力,如何使神学院校真正发挥神学思想建设理论研究基地的作用等,均有待探讨和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基督教传播有两种模式:家庭外传播和家庭内传播。调查表明,伴随着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农村的基督教传播已经从1980年代以家庭外传播为主,过渡到两种传播模式并行的局面。伴随着基督教传播模式的变迁,由此带来农村信徒的群体特征的变化:男性信徒的比例有所增加、更多的年轻人归信基督教、因病信教的比例显著下降、信徒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代农村基督教的"三多"(妇女多、老人多、文盲多),逐渐演变为目前的"一多"(妇女多),老人和文盲的比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伦理和自愿安乐死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正在被考虑的安乐死是哪种类型我希望被讨论的自愿安乐死是指当人处于末期疾病的最后阶段时 ,需要医学帮助来终止他或她自己的生命。我正在考虑像荷兰那样的法律框架。在荷兰 ,在大量的既定条件下 ,医生同意自愿安乐死的请求而没有法律或职业的危险施加于他们。第一个条件是病人必须有持久自由决定的清楚和确定的证据 ,从而对病人结束他或她的生命的意愿没有任何质疑。第二个条件是病人的决定必须是在与医生充分讨论并了解相关所有事实后 ,做出的一个明智的决定。第三是病人必须是面临着不可逆转、不断持续和不堪忍受的痛苦。最后 ,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