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基础性课题。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不仅继续存在,甚至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展。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日益丰富为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达到足以消灭宗教根源的程度,因此宗教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是列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宗教观的名篇。文中,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继承并超越了历史上反对宗教的学说,是彻底的无神论;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消亡的途径,把宗教斗争与消灭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联系起来;认为,对于资产阶级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宗教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要防止宗教对党的队伍的侵袭,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无神论学会第四次年会,于1985年10月6日至12日在成都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一些理论问题、无神论的研究和宣传问题以及《中国无神论史》的编写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的性质问题,大多数与会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虽然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已经基本消灭,但内容比阶级根源广泛得多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性是唯物史观关于宗教未来的重要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宗教的未来和命运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曾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这部分宗教理论是与唯物史观关于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的基本原理联系在一起的,它构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理论体系中最为深刻、最有特色,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都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热情参加宗教批判运动,致力于消除宗教的迷雾。但是,当他们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之后,他们对宗教的看法便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认识到,宗教的消灭并不是消灭旧社会制度的条件。宗教作为颠倒的世界观,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论点摘编     
关于宗教存在长期性的再思考 王作安在《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3期撰写文章,对“社会主义的宗教论”中的重要理论和认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文章认为,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达到足以消灭宗教根源的程度,因而宗教将长期存在。 文章围绕上述内容提出并解答了三个问题: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宗教是不是就从此走上了穷途末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宗教问题,始终是与对剥削制度的批判相联系的,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所决定的。实际上,宗教并没有随着剥削制度的消灭而走向衰亡。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它…  相似文献   

6.
正一、有待开垦:《河北基督教史》的研究价值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其产生、存在和发展有着复杂的自然根源和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又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宗教的存在与发展及其社会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无论基于学术研究抑或是现实需要,都有必要厘清宗教的渊源、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暂且借助神性力量替代其现实弱小的人类力量以应付人类终极需求的社会历史现象。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特定存在即人类弱小力量与其强劲终极需求的矛盾;宗教的本质是理性的,宗教的特征是神性的;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或者说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终极需求,宗教存在的形式在于宗教的神性力量或种性特征;宗教可依据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三种不同终极需求分类为自然宗教、生命宗教和社会宗教;宗教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人类力量对神性力量的逐步取代则反映了宗教演变的历史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据此基本观点,对吕大吉教授关于宗教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提出质疑和异议。  相似文献   

8.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均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的存在是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社会压迫和自然压迫的结果。因此,当宗教的社会物质根源还存在的时候,宗教信仰便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到以后陆续出现的哲理深邃的宗教、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众多的信徒。在四川的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主要宗教有原始宗教、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各种宗教的信徒在社会总人口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各种宗教的教理、教规所形成的生育观以及它们对教徒婚姻家庭生活的干与,不能不对社会人口繁衍的数量和素质程度不同地带来一些影响。四川历史上所出现的主要宗教均延续到现在,即使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几年来学术界关于道德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历史上道德宗教化的历史根源,论证了在现代社会道德对宗教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也肯定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道德价值与伦理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迷信的历史根源在于原始巫教。巫教经历了宗教理性化过程,分化为理性化的宗教与俗民术数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俗民术数体系日渐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而成为反社会的迷信。通过对这种历史过程的分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迷信与宗教的区别,以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对宗教有过一段经典表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段短短的话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和宗教的社会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了宗教的本质,按照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3.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且是比较特殊与复杂的社会现象。同其它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它的出现,存在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及人  相似文献   

14.
《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和阐述宗教问题的重要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宗教研究方法。恩格斯运用历史分析法把原始基督教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将其放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考察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演变过程;运用阶级分析法将宗教视为一种带有阶级属性的特殊社会现象,揭示原始基督教的社会阶级属性及其本质;运用比较分析法指出原始基督教同现代工人运动二者之间既有值得注意的共同点又存在本质区别;运用实证分析法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抽象逻辑建构是以具体案例分析为基础的。这些方法在其宗教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割裂独立的,而是综合运用、交叉并存的。  相似文献   

15.
论宗教的人生关怀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宗教的消亡迹象,反而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宗教热,这说明宗教在现代社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人生关怀的角度来探讨宗教存在的根源、宗教的本质及其价值,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宗教、客观评价宗教和处理宗教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趋向于消亡的,但这种消亡不是强制消亡的政府行为,而是“自行消灭”;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宗教的消亡条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条件并不重合,因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后,可能在很长的时期之内依然会存在宗教,宗教消亡过程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具有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7.
认为,农村脆弱的经济基础、社会的巨变、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社会根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宗教出现了主动融入主流社会、积极争取合法地位、加快民间信仰化进程等动向.论文分析了当代民间宗教的主要职能,充分肯定其社会价值,并剖析了民间宗教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认为从"大宗教观"看,应该把民间宗教纳入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护;从多元信仰的角度看,民间信仰是宗教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传统文化的构成看,民间宗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看,民间宗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其正面的社会功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积极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在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起源、宗教存在的根源和宗教消亡的理论;(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发展规律、宗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论;(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社会功能的理论。它把中国共产党人对宗教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虎生 《宗教学研究》2007,3(1):134-14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社会功能、作用和意义的价值判断。宗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教义教规含有积极因素、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大多数是积极力量;宗教的消极作用有其产生的根源,有历史的和现实的表现;党和国家宗教工作的目的是发挥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刊今年曾在前两卷的卷首语页先后发表过《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和《我们现在需要什么》两文,那是谈过去和现在的事情,这次我们就未来的事情再做一些浅浅的议论。宗教是一种长期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已为当今各界人士所共识。它过去曾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精神面貌,只要它的生存环境仍然还在,宗教就必然会继续存在。过去我们曾经尝试过人为地消灭宗教,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违背历史规律的做法,其结果是造成了近年来宗教现象的反弹。如今宗教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宗教界人士正在走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