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芳  肖群 《美与时代》2014,(2):119-119
通过论述具有千年发展历程的陶瓷传统技艺的传承,探讨传承陶瓷传统技艺的现实意义,以此来叙述传承的重要性以及陶瓷传统技艺文化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当今,陕西凤翔泥塑艺人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精英艺术逐渐形成,"艺术世家"的背景成为艺人们高超技艺及相应的社会影响力的象征。在改革开放之后,关于艺术、审美的概念逐渐引入凤翔民间泥塑艺人的生活,进而成为其生活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关键因素。此时,当地泥塑艺人的自我期许也因此发生变化,一方面竭力通过创新在现实的层面领导地域的艺术风尚;另一方面则追根溯源,力求以传承有序的"艺术世家"姿态成为当地泥塑艺术的"正宗"。如此以来,凤翔泥塑村的"泥塑世家"将在不断地求新求变过程中继续经营各自独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族文化底蕴深厚,模戳印花布是其生活中处处可见、实用性极强的民间艺术品。石河子大学在2017年11月开展此项技艺的研修班,使传承人了解如何将维吾尔族模戳印花布织染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予以大力支持并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对模戳印花布织染技艺优势、现状的调查,探究了印花布的发展、传承与创新路径,以期引导印花布有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保护与传承牙舟陶烧制技艺的核心技艺与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如何将技艺与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同时,又不至于一味迎合大众而悖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初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牙舟陶实施产业化与创新的主体应该与传承主体区分开来,二者各行其道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牙舟陶长远传承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阴地区的"青砖雕刻"属于"苏派砖雕"的一个分支,分别由云亭的"朱氏砖雕"创始人朱进良和华士的查德宝两位老匠人传承并推广,延袭了"苏派砖雕"的技艺和特点。该项"砖雕"技艺已被列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究其技术的传承和砖雕艺术样式,有利于从中找到适合其传承发展的脉络与路径,从而更好地将这门砖雕技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冯道刚 《美与时代》2023,(8):137-139
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为乡村注入文化和艺术元素,而且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下,新型乡建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以乡村振兴为逻辑基点,以艺术赋能为研究视角,从乡村传统技艺的传承、产业孵化和平台运营等方面分析乡建人才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既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因。为更好地推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活态传承,在研讨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概念与意义,并分析其现实困境,提出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三级"生产性保护路径,有助于促进景德镇制瓷手工技艺良性发展,进而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高浮雕传拓技艺的诞生与应用使古老的传拓技艺有了巨大创新。这项技艺开创性地实现了从平面拓印到立体拓印的突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浮雕传拓技艺如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危机,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高浮雕传拓技艺的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并探索多渠道的推广方式,拓展高浮雕传拓技艺的美学内涵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
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历史传承悠久,是苏州古典园林建造的基石,让苏州园林在世界享有盛誉,但伴随着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其发展趋势不如从前。文章从香山帮技艺传播的盛况开始阐述,结合实例论证来分析香山帮的建筑特点以及艺术特征,并找到香山帮发展势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是我国北方有名的两大书会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艺人群体,以书会友,交流技艺的好地方。但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变迁,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以及政府作为不到位,导致了马街书会呈现出萧条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木质古建筑日益减少,传统古建筑彩画技艺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创新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仗彩画,宣传推广地仗彩画传统工艺,并使其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仗彩画这项技艺尤为重要,创新研究这门艺术,使其跟得上时代的进步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文化一般以生存技艺的方式承传下来,但在多元文化交融和相互渗透的新形势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关注的焦点和难题。耿马县勐永镇城子村的傣族红陶制作工艺承载了古老的民族技艺,也是傣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研究当地傣族陶艺文化提供了现实的例证。因此,研究傣族红陶技艺对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苏盐城地区民间的虎头鞋、糖画、发绣、面塑、剪纸、麦秸贴画等,以其精湛的技艺、生动的造型、吉祥的寓意、精美的纹样,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手工艺品,充分体现着苏北地区的民俗民风和人文特色。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艺人"老龄化"、传人"稀有化"、技艺"衰退化"、资金"短缺化"、发展"迟滞化"的困境,只有通过学者、政府与民间手工艺人三方通力合作,将盐城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与旅游和商业进行结合,将保护民间文化和丰富企业文化并举,才能将盐城民间手工艺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金陵刻经处坐落于古城南京市中心新街口淮海路,这里仍然保护和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通过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原生态活态传承下来。2006年5月,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79)。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处传承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萌青是这一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相似文献   

15.
荣昌陶原为安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受挫,由曾经的辉煌变得没落,传统制陶工艺几近面临失传。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以新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安陶又重新开始崛起。通过对安陶的历史以及如今传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对传承发展安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荣昌折扇以历史悠久、实用美观著称,从明代永乐年间传承至今已历经400余载。近年来,我国经济虽发展迅速,但文化发展却处境尴尬,荣昌折扇作为前工业时代流传下来的优良工艺也是如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17.
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文化灿烂的民族,在自身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本民族独特的蜡染文化,以高雅脱俗、美观大方的图案被世人赞扬。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但是在新科学文化的冲击下,蜡染的技艺传承和文化内涵的探索被世人渐渐遗忘,从挖掘布依族蜡染的文化内涵的角度,致力于布依族蜡染的文化内涵、技艺的探究,使布依族的蜡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手工刺绣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注重其技艺的传承。电脑刺绣机的出现对于传统手工刺绣来说是创新,但也使手绣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与传统手绣相比,机器刺绣可以称得上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可替代多数人工刺绣。手工刺绣与电脑机绣在针法和最终效果上有很大的不同。分析对比它们二者之间的差异,为两者并存与发展的可能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民间玩具是民间手工艺人通过家族传承或邻里间,互相借鉴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也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发明出来的。一般在选料上都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或物美价廉的原料,凭借艺人的心灵手巧和聪明才智而创作出来。民间玩具虽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部类,但东北地区却较少,只有两个遗产项目,即盖州传统的风筝和达斡尔族的纸偶。  相似文献   

20.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源头之一。在晋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面点技艺最能体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尤以晋南地区最为突出,承载了黄河流域文化中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传统艺术。以晋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新绛面塑""稷山麻花"为研究对象,从人文背景、工艺手法、造型特点、色彩搭配着手,对比分析晋南面点技艺的艺术内涵与传承价值,不仅能够反映晋南地区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蒸、炸、烤等技艺精髓,更加能够体现寄存于舌尖上的晋南地域文化,从艺术本身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