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绥远教区天主教的发展为背景,概述了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医疗活动与绥远社会各阶层从交往到交融的过程,进而论证了这种交融的结果对天主教的传教事业和绥远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和深远影响。传教士与绥远社会交融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天主教各项事业的发展,也使天主教这种外来宗教本土化程度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对绥远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天主教会与绥远省政府关系融洽,营造出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外敌入侵,国土沦丧,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救亡运动风起云涌。闽南基督教信徒组织建立救国会,开展一系列救国救民的救亡运动。他们热衷时事,对国内现状做出细致的分析,严厉批评执政者的失误,提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救国理论——“救拔”思想,并将其付诸实施,在闽南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闽南基督徒以自己的言行,证明了20世纪中国基督徒不是只希求彼岸世界、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社群,他们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希望找到拯救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深陷民族危机,抗战成为全国各阶层的一致要求,抗战电影也应运而生,抗战也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宝库里的重要题材。今天,抗战电影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大屏幕上。虽然都表现抗战,但今天的创作者和20世纪30年代初的创作者在对现实的刻画上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控诉与反思、呐喊与细语、群像与作者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自王国维等前辈学人将美学概念引入中国后,我国的美学研究路径似乎并未严格遵循柏拉图、康德的方式,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者们面对潮水般的国外美学思潮,一边努力汲取,一边结合中国实际和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进行研究。而正是文学界、美学界等众多人文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社会现实,以变革其时的僵化意识形态为己任,另一方面又以超越现实的人性为理想,诉诸于审美意识形态,引发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第三次美学热潮。但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和第三次美学热潮之后,美学研究回归自己的园地:既有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吸收,又有对中国古典美学资源的继承,从而开始美学研究领域的转向与拓展,从抽象思辨回归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郭海儒 《学海》2003,2(6):153-156
本文依据美国国务院外交档案、部分当事人回忆录和其他二手著作 ,分析了 1933- 194 1年间美国驻苏联使馆人员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及其危害 ,论证了美对苏开展的破坏性公共外交是造成美苏关系疏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而为理解这一时期两国间若即若离关系以及二战后很快走向冷战提供了佐证 ,也为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列宾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并产生了深远影响。1897年日本人古城贞吉第一次将列宾介绍到我国。1921年沈泽民首次译介列宾生平和重要作品。《小说月报》、《苏联文艺》、《时代杂志》和《进步日报》是刊登列宾作品的媒介。胡根天、沈泽民、徐悲鸿、胡蛮、狄源沧等人是主要译介者。列宾对中国美术界影响深远,在20世纪中俄美术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
19世纪20-30年代驻京俄罗斯馆成员在其日记、纪行和书信中留下了大量与黄寺敏珠尔四世活佛往来交谒的记述,内容涉及中外地理、科学、宗教、医学和绘画等诸多领域。俄罗斯馆成员主动晋接活佛及亲信以探听西藏情势,向其学习藏蒙语言,深入了解藏传佛教,为发展俄国东方学和统治境内蒙古民族服务,而敏珠尔四世则希望借助在京外国人了解外部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和学术需要。从敏珠尔四世在俄国人帮助下撰写《世界广论》,到王西里摘译此书完成《西藏地理》,再到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蒙古学和佛学成就,皆对促进中俄文化交流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