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绣荷包是女红的手工技艺之一,产生于中国妇女传统的刺绣艺术活动,经过几千年的延续、衍化,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产物。本文从绣荷包的形制和工艺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剖析绣荷包与民间生活风俗的关系,以及与创作主体——女红情感寄托的联系,反映时代民众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2.
南通虎头鞋,由纯手工制作,是民间婴童所穿的一种鞋子。虎头鞋手工技艺精湛、颜色搭配艳丽,含有美好的寓意,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它还承载着中国女红文化、民俗文化。但如今,随着虎头鞋制作技艺的人多半年事已高、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技艺都是靠口传心授,虎头鞋的制作量在逐年下降。同时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现代化,这种传统的手工鞋子逐渐被各种机械生产的鞋子所取代,其所承载的文化也在逐渐消逝。只有努力探索虎头鞋制作技艺的数字化,采取融入式教育让更多人理解它,与旅游、民俗、庆典等产业相结合,以人为本,加大对老手艺人的保护力度,同时给培养新的传承人提供保障,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将南通虎头鞋手艺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相互联系和情感沟通的纽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但是由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传统手工艺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慢慢被人们忽略。分析沈阳市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利于将沈阳市手工技艺与民间美术结合起来进行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4.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之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文化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融入了广大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夸张变化的装饰造型和富有寓意的意境美,完美地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中国民间剪纸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根植于民间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农村的生活习俗和自然景观给剪纸的发展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劳动人民从自  相似文献   

7.
法国哲学家丹纳说过,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与时代精神,它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每个民族,都在各自的“精神气候”中生活,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巫术信仰、衣食住行、生产消费、商业贸易、人生仪礼、婚姻制度、民间游艺、岁时节令等方面的风俗事象。 各民族的风俗大体上可分为心理的、行为的和语言的三大类。心理的风俗主要表现在信仰上,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禁忌等。行为的风俗主要表现在祭礼仪式、婚丧嫁娶、祈禳驱崇以及岁时节日、游艺纪念等活动上,它是心理风俗的外化。语言的风俗表现思想的传承性艺术,包括神话、传说、诗歌、谜语、谚语、说唱、戏剧、行话及游戏语等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节日中的祛灾去病风俗与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节日中关于去除疾病、辟兵祛灾、避劫消祸、驱除鬼邪等祛灾心态或风俗活动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道教对民间节日祛灾去病风俗也进行了吸收、改造和发挥,具体表现在岁时节令道教关于祛灾治鬼的法术和消魔成仙的科仪当中。  相似文献   

9.
刘双全是湖南颇有影响力的民间画家。他从事中国画创作已达30余年,他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莫过于女书绘画作品。他自1985年起,开始选择独一无二的女书作为绘画创作题材,并借鉴当地民间经板木刻、女红图案等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批独具一格的女书绘画作品。他的女书素材有关的绘画作品体现出来的画风特点,及艺术创作规律,为我们的绘画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女书图案是一种以女书文字与装饰纹样相结合的装饰性女红图案。女书图案在造型上以女书字符为基础,以较为平面几何形体为外形,以图案化的自然形态为装饰,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与艺术处理手法综合而成,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女红艺术特色。女书图案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其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复杂多变。透过女书图案的形态与色彩,使我们看到了女书人细腻的情感世界与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佛教节日     
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一些宗教仪式与传统的民间风俗相结合,逐渐形成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每逢这些节日,寺院和民间通常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这些民族化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节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女性艺术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有相当一部分的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选择了与传统女红有关的材料,她们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寓意无尽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9,(12)
<正>一、引言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主要通过两种传统方式得以传递;一种是正式的文字记载和经典注释,另一种是民间口传。这两种方式往往都会涉及到一种叙事方法,俗称讲故事,这一方法在口传方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运用这一方法时,现场生动的语言描述和情景呈现往往使听者着迷并被吸引进叙事的情节中,使他们内心产生情感共鸣,使他们能够对与自己产生意义关联的文本和剧情印象深刻并长久记忆。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建设不仅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作为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文化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又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开发与艺术利用本土文化库藏的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资本支持。民间信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本。(1)其以精神信仰的方式建构了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顺道达和的和谐心理,从而为社会和谐创造了心理基础;(2)其所书写的忠孝节义、积德行善等道德故事,为民间社会整齐风俗提供了道德文本;(3)其全民性的"大乐与天地同和"的仪式庆典也成为民间社会文化整合的重要文化纽带;(4)其艺术语言的和谐风格滋养了民间社会的和谐性灵及日常生活;(5)其泛灵崇拜神化了天人关系,成为乡土社会人物和谐的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6.
人的行为活动趋于善的特性,是人类活动的价值特性。人通过教化、通过自己的价值活动,能够对自己的本性作出决定,能够化性起伪,决定自己是什么人或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建构一个道德价值意义的世界,使自己获得作为诠释的诠释视域。同时,在一个多元性价值观念的世界,对于事物产生误解或理解分歧的可能性直接要求诠释学的在场。诠释学的理解要求一种回到前理解的共享性前见中去,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作为伦理诠释和诠释理解的双重身份。伦理学与诠释学的内在贯通,从根本上看,在于它们都分有着实践理性的特性。这种实践理性体现在,普遍的东西的具体化。换言之,是普遍性知识与具体实践情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末以来,以中国传统经典为依托的民间读经渐渐兴起。在民间自发的读经活动中,儒家学者作为一个掌握传统儒学理论资源的特殊群体,不失时机地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秉持的儒家精神,为此次传统复兴躬身倾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儒家学者以"义教"为主要形式、以高校或民间书院为重要依托的民间儒学教化探索,分别从城乡不同层域展开。儒家学者的民间义教,不仅为民间传统经典诵读与教化树立了规范的学术榜样,而且为现实层面的德性秩序建设做了现实的努力。体现了儒家的天下情怀,也展现出21世纪中国人文社科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18.
移风易俗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指出:“在广大城乡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所谓风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属于意识形态。风俗虽不是一种成文的法律,但对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却是具有很大约束性的精神力量,一种风俗的形成,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有其特定的内容类型和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国结     
中国结是中国传统装饰结的简称,其特点是每一个结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织而成,每件作品又依据其造型和意蕴进行命名,是中国古老的、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看似简单的绳结,现在已经发为一种交流感情、传递文化信息、比兴寄寓情感的吉祥饰物。  相似文献   

20.
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便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倡导、社会财力的富足等原因,使寺院数量极多且规模宏丽。在这样的背景下,图壁刻塑等佛教美术活动成为唐代民间绘画的主要内容。佛教美术促进了民间画工美术教育的发展,形成以画样、粉本为主要教育媒介,以合作画壁为主要手段的师徒传带教育形式,并初步发展为中国古代民间绘画教育的基本形态。正是这种教育模式孕育出了盛极一时的唐代绘画,造就了唐代美术辉煌灿烂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