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2.
正景教在唐代传入东亚后,到了蒙元时期在北方草原广泛传播,在新疆的阿力麻里、内蒙古的赤峰、敖伦苏木、北京房山等地都发现了景教墓碑,但现存景教遗迹最多的当属当年的汪古领地,这些遗迹在其统治中心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最为密集。1927中(国)瑞(士)西北考察团中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首次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中的元代景教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认定该古城乃是元代  相似文献   

3.
<正>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  相似文献   

4.
包兆会 《天风》2018,(9):47-48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文管所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松山区城子乡元代松州城故址,发现了蒙元时期的一块景教瓷砖。该瓷砖长47.2厘米,宽39.5厘米,厚6厘米,正面上釉,胎表面施一层白粉,外面再施一层透明釉,呈黄白色。外缘边框用粗线勾出,框内绘有一希腊—叙利亚十字架图案,十字中心有一圆圈,十字中心的圆圈内有从俯视角度勾勒的六瓣莲花状图案,十字架正下方有从侧视角度绘制的九瓣莲花图案。十字架形状把瓷砖平面分割成四个区域,上半部左右分别书写着古叙利亚文。  相似文献   

5.
从出土碑铭看泉州和扬州的景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泉州发现元代叙利亚文景教碑铭已有半个多世纪,其文字的解读虽经中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但因碑铭上的文字和语言属不同体系和来源,不得要领,无果而止。笔者经多年研究,终于找到了解读这种铭文的钥匙,使扑朔迷离的叙利亚碑铭之谜得以揭开,泉州和扬州的景教传播及其来源得见天日。本文首先对泉州和扬州发现的几方叙利亚文和一方回鹘文景教铭文一一转写、标音、汉译并考释;其次,探讨了泉州和扬州的景教来源。文章认为,元代泉州和扬州的景教徒大多为回鹘后裔畏吾儿人。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各地发现的叙利亚文景教碑铭作了交待,并对泉州发现的八思巴文景教铭文作了分析和修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基督教研究是国际汉学界以及东西交通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蒙元基督教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发现的蒙元时期基督教遗迹主要集中在福建泉州、新疆阿力麻里、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和四子王旗。本文作者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新近发现的古代基督徒墓顶石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靠东部的古代基督徒遗迹。从发现地历史、墓顶石形制以及附近松州故址发现的另一方古代基督徒墓碑所载碑铭推断,作者认为墓主人应为元代全宁路弘吉剌部陪臣或下嫁弘吉剌部各位公主的媵臣。  相似文献   

7.
张晋 《中国宗教》2018,(6):76-77
《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  相似文献   

8.
正《景教碑》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世界和平,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自古对外来文化开放和包容的广博胸怀。《景教碑》历经风吹雨淋、几经沉浮,终而屹立在西安碑林,无时无刻不在向过往的游客诉说着它的传奇经历和历史所赋予的重要角色。景教是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在中国的称谓。在西安碑林的众多碑刻中,有一通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书写的碑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它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  相似文献   

9.
林泽伟 《天风》2016,(4):23-26
正20世纪30年代,随着泉州明代城墙的拆除,一些垒砌在城基上的基督教墓石,即"刺桐十字架"随之出土,这其中二十多件遗物显属景教所有,从此泉州在中国基督教史上的这段历史逐渐被人们所知。作为生长在这座城市中的基督徒,希望从这段历史中找出景教在中国的发展痕迹,并对今天基督教中国化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今年夏初,笔者有机会去了西安一行。在历史博物馆见到了久仰的《景教碑》,使我感慨万千。兹结合历史与现实,作一报道如下:一、景教碑的发现 景教碑高236公分、宽86公分、厚25公分。碑头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九个大字(见附照)。碑面正文有1695字,上下款67字,侧面有人名、职名76个。汉文、叙利亚文并列。碑文上端饰有莲花云纹。莲台上安放十字架。碑身呈墨色,显然是历年来墨包拓印的结果。如今碑身四周有玻璃  相似文献   

11.
这次会议的英文名称为Research on Nestorianism in China Central Asi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由奥地利萨尔茨堡(Salzburg)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并受到奥国教育、科学和文化部的资助。会议举行了6天(5月20日到26日)。受到邀请的中国学者共10名。实际出席会议的只有4名。中国学者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是《扬州出土叙利亚字母古代突厥语景教碑研究》(英文)(中央民族大学耿世民)、《中国出土著居民3-14世纪景教碑研究》(新疆大学牛汝极)、《元代蒙古后妃的景教信仰》(北京唐莉士)、《泉州的景教遗存》(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等。 此外,会…  相似文献   

12.
徐晓鸿 《天风》2016,(4):27-28
正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简称"景教碑",下同)的记载,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应在唐贞观九年(635年),来自大秦国(叙利亚)的传教士阿罗本"远将经像,来献上京",这被认为是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的铁证。至于景教一名,碑文解释说"真常之道,妙而难名,功用昭彰,强称景教"。景教碑出土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尽管钱大昕等人考证它应在万历年间出土,但多数学者并  相似文献   

13.
包兆会 《天风》2018,(2):40-41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2006年在洛阳出土,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有关唐代景教石刻的重大考古发现,现藏于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济南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碑文的考证与研究,介绍了清末左公的苏菲行迹、朝觐经历及碑刻反映的华北地区苏菲的某些面貌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相关内容,认为它是一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碑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宗教》2022,(9):94-94
最早的《圣经》中译本可追溯到7世纪的“景教本”,由景教传教士阿罗本等人根据叙利亚文《圣经》所译,现已失传,部分译文散见于敦煌文献中。元代天主教传教士约翰·孟德高雄诺曾用蒙文译出《新约》和《圣咏集》,但译本也已失传。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亦曾将《圣经》的部分卷章或经文汉译。此外巴设于18世纪初译有部分《新约》,而贺清泰于18世纪末也曾译出《圣经》大部。这些译文被称为“明清本”。  相似文献   

16.
包兆会 《天风》2018,(7):52-53
1988年11月16日,敦煌莫高窟北区B105窟发现了一件铜十字架,该十字架出自瘗窟(即B105窟)的随葬品:横竖交叉的十字,高、宽各6.6厘米,十字四臂与一圆环交叉,十字的各端均伸出圆环之外1.3厘米至1.5厘米,十字四臂的交接点即十字中心处有一小圆形(见图1)。该十字架是用青铜铸造而成,背面中部有两个铸造时留下的乳状突。该十字架可用作徽章,可称之为景教十字纹牌饰。  相似文献   

17.
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出土文献和文物资料中与数字七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并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文献中的"七日周期",文物资料中的七点印章、七嘴油灯和七层庙塔等,说明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对这一观念在古代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传承情况及产生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出土文献和文物资料中与数字七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并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通过文献中的"七日周期",文物资料中的七点印章、七嘴油灯和七层庙塔等,说明数字七在古代两河流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还对这一观念在古代两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传承情况及产生原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全经的现世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2006年7月初,洛阳豫深文博城出现了一件唐元和九年(814)十二月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据了解,这是前不久在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的。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