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2.
冥国之忧     
甲申年清明前夕,退休后的我回到乡下,因与兄妹们谈及现在的幸福生活和父母在世时所遭受的艰难困苦,既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而高兴,又为老人们未享受到今天的幸福而惋惜。这时弟妹们说:村里许多人家都给已故亲人送别墅、汽车和家电呢,我们何不也买些上坟去烧?我说:那是迷信,没有用!他们说:我们做儿女的只为尽孝,花不了几个钱,了却一个心愿多好!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有了进步时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孩子犯了错误时也需要及时管教前段时间,有个孩子因玩手机被父亲教训,愤怒的父亲把孩子的手机从窗口扔下后,孩子也随之跳楼;一个孩子因学习成绩下滑被父亲责打,孩子一气之下喝了农药……这些不幸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令我在伤痛之余不禁沉思——作为父母,我们当如何教养孩子?一、管教儿女需从小抓起"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儿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19:18)圣经很注重对孩子的教导,所罗门王在《箴言》这卷书中再三地告诉我们父母当如何管教儿女以及管教儿女的重要性。以上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管教儿女要趁早。"趁有指望"就是趁  相似文献   

4.
天风怎么吹?     
正网络上有一个段子:谁是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网络评选的答案让人大跌眼镜:传达室看门的老大爷!为什么?因为只有他每天都在追问属于哲学范畴的三大命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为一名宗教领域的媒体人,笔者也不由自主地时常自问:《天风》是什么?《天风》缘何而生?《天风》今后怎么吹?"在现在忧患交煎的时候,我们愿意同着读者,仿佛登上了一个高山,仰观俯察,顾后瞻前,让天上飞来的清风,把我们混了的脑筋吹得清醒一点,把我们迷  相似文献   

5.
陈巧凤 《天风》2006,(9):28
家教其实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既极其深奥又十分简单.作为基督徒父母坦诚地把“心育”向儿女说出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如同“主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一般!用爱与包容去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6.
人生一世,伴你终生的是什么?健康的父母陪伴你的前半生,孝顺的子女陪伴你的后半生。夫妻呢?且不说婚姻的选择是一次忐忐忑忑的冒险,即使是恩爱夫妻又有多少同年同月同日来又同年同月同日去呢?  相似文献   

7.
盛规吾 《天风》1994,(1):40-42
你若信靠救主,认罪悔改,我恭喜你,你成了神的儿女,现在让我们一起走上灵命成长的道路吧! 生命从第一天出生就要透气,滋养生命活力的第一需要也是呼吸,即生命的新陈代谢。灵命的呼吸就是祷告。呼吸也是交通,祷告是我们与父神讲话,读经是神与我们讲话,互相对话、认识,孩子就渐渐懂事,不断长进。讲到祷告,圣经上有关祷告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头10年,皇帝虽然倒了,在家里家长还是最大的。办喜事?那是我们做父母的事,什么时候轮到做儿女的说话了?笑话!到时候你就盖头一揭,洞房花烛,然后给我们传宗接代吧!20年代,新青年新风尚,流  相似文献   

9.
黄春春 《天风》2022,(6):44-44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 上个月我们过了母亲节,这个月又迎来了父亲节.我们感恩自己的父母,更感恩天父,因为他是创造生命的主,也是赐给我们新生命的主!父母养育了我们,而孩子又出于我们,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尊老爱幼都是基本的伦理要求.然而,这段经文(参弗6:1-4)提醒我们,这些都必须有一个规范,就是"要在主里",子女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父母要按照主的教训养育子女.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学家在古罗马的废墟里发现了一尊双面神像。由于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神像,哲学家便好奇地问他:“你是什么神啊,为什么有两张面孔?”神像回答:“我的名字叫双面神。我可以一面回视过去,吸取教训;一面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哲学家又问:“那么现在呢?最有意义的现在,你注意了吗?”“现在!”神像一愣,“我只顾着过去和将来,哪还有时间管现在?”哲学家说:“过去的已经逝去,将来的还没有来到,我们惟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如果无视现在,那么即使你对过去未来都了如指掌,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神像听后,恍然大悟,失声痛哭起来:“你说得没错,就是因为…  相似文献   

11.
李世峥 《天风》2016,(5):44-45
正令人景仰的使徒保罗,有没有伤心事呢?当然有!这是我在读《哥林多后书》时体会到的:"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也必不累着你们,因我所求的是你们,不是你们的财物。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该为儿女积财。我也甘心乐意为你们的  相似文献   

12.
不舍一众生     
一天晚上,一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和菩萨一起走在沙滩上,沙滩上都有两对脚印,一对是他的,另一对是菩萨的。但是梦境中有好几次,沙滩上都只有一对脚印而已!而那些时候都正好是他生命中最低潮,是最难过的时候。他困惑地问菩萨:“你说你会寻声救苦,一旦我誓愿跟随你,你就会一直在身边护持我,但是为什么在我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候,沙滩上却只有一对脚印而已!为什么在我最需要慰助的时候,慈悲的你却舍我而去?”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儿女,有时最伤母亲心的,就是在对与错面前,与她争一个理。我和姐姐,特别是姐姐,有时会在家人面前抱怨母亲经常为了几个免费鸡蛋,一大早就去超市排队。姐姐抱怨的理由是,排队也需要体力,母亲有关节炎,劳累过度腿脚就疼,就得带她去看医生,还要花钱。每次带母亲看完病回来,姐姐就会和母亲争论:几个鸡蛋值多少钱?母亲也不示弱:免费的为什么不要?我闲着也没事,再说我去排队也是为商家做广告,不拿白不拿!姐姐与母亲"论战",针尖对麦芒,每次都让母亲很伤心。  相似文献   

14.
佚名 《天风》2009,(7):38-38
一、父母为孩子祈祷 “主耶稣啊,我奉你的名来到你面前,将我们孩子——(名字)交在你手里。我深信唯有你最知道他的需要,在你的照顾与保护中成长,以及让你的旨意成就在他的生命中,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效法基督     
张靖 《天风》2006,(24):18-20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约4:25-26)经文:约4:7-26让我更像你,主耶稣啊!这是很多基督徒的心声,也是很多基督徒的追求。那么,效法基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又该如何去效法基督?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借着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这是一个基督徒耳熟能详的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为政》第六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中“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忧”是谁施行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谁忧谁?是父母忧儿女之疾呢,还是儿女忧父母之疾呢?这里牵涉到对代词“其”的理解。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引用了王充、高诱,马融等人的说法,认为这个“其”字既可理解为指代父  相似文献   

17.
正"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抑或是亲情,都需要去照顾对方的感受,更需要去尊重。千万别仗着关系好,就对着他们毫无顾忌地撒野,肆无忌惮地蹂躏。因为你要明白,与你亲近的人,不是为了找虐而来的。"当我在网上看到这段话时,觉得这话很在理。于是,我把这段话复制下来,分享到了自己的微信圈。理所当然的,有人点赞,有人评论。有人说: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最亲的;有人说:我们总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的人……我相信,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大师身边有一个整天喜欢发牢骚的弟子,一天,大师吩咐这个弟子去买些盐。待弟子回来后,大师让这个弟子抓一把盐放在一杯水中,并叫他喝了。大师问道:味道如何?弟子咧着嘴说:苦!大师又让他再抓一把盐放进附近的湖里,等弟子把盐倒进湖里后,大师又让这个弟子再尝尝湖水,弟子尝后,大师问道:现在味道如何?弟子答道:很新鲜!大师接着问道:你尝到咸味了吗?弟子摇摇头:没有。这时大师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就像一把盐,不多,也  相似文献   

19.
亲事     
斯人 《天风》2003,(2):M003-M003
夜,深了。 我正睡得香甜,被一阵说话的声音惊醒。天这么晚了,是谁还在说话呢?我侧耳细听,说话声是从隔壁哥哥屋里传来,是妈在与我哥说话。 “孩子,妈求你啦,听妈这回话。你就愿意了吧!”妈说到这里,咳嗽了两声,又接着说:“天明你去县城参加义工培训班,一去就是一个月才能回来,事不等人啊!”就听见哥说:“妈,我不是给你说过了吗?我是基督徒,我的言行要与神儿子的名分相  相似文献   

20.
人之最     
正现在,就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人之最吧。人生道路漫长,然而最要紧处只有几步。一辈子遇见的人很多,最亲近者只有几人。度过的日子,经历的往事,都变成回忆。时间长了,色彩淡了,最能够记起的,最激动人心的,又是什么呢?这些被称为最的,曾经深深打动我们,也被植入到记忆深处。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还是省城?如果是新马泰,那这次就去一下欧洲。人一生都在行走,越远越开阔。人生的半径,也是视野的半径。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民以食为天。人与世界最多的交换恐怕就是食物。吃饭是为了活着,出来打拼也是混口饭吃。世界美味缤纷,好吃你就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