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的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近代学术体系转换和研究范式转型的角度,回顾20世纪上半叶庄学研究并进行一定的分疏,以时间为经、问题为维,试图寻绎近代庄学源流、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呈现出近现代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传统学术研究的图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伯乐道教学术遗稿的法文(两版)、日、美四个版本为线索,分析说明20世纪初至今的海外道教学术观的确立、发展、争鸣以及变化趋势。认为20世纪初欧洲的道教研究的重要传统开始形成,但直到20世纪中叶,道教独立的学术研究地位尚未完全确立;20世纪下半叶则有多种学术争鸣,海外主流道教学界重新找回并大力发展了20世纪初确立的道教学术观,即一种整体、流动、发展、历史的道教学术观。  相似文献   

3.
正余振贵(1946-2019),是我国著名学者,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回族、伊斯兰教和西部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学术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就其学术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飨读者。一、回族研究余振贵先生的回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方回族史、回族人物、回族文化、回族爱国主义传统、回族古籍整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包括传统文化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许多研究者摆脱了教条的桂格,以开放宽容的精神探讨各自研究的领域,使学术研究的领域有如春雨初降,百草萌生,充满了新鲜感和生命感。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反思传统的厄运,尝试着给这位年高德重前老人赋予新的活力。西方文化研究者力图由0号的论争进人艰苦的建设性工作。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虽感自身失落,也在默然反思。由坚船利炮、铁与血呼唤起的历史回声和西方的幽灵竞相出现的中国之文化、思想舞台,从对立转向融合,似乎在寻找~种人类共存和共同发展的普遍价值,以便适应自…  相似文献   

5.
逻辑学东渐,启发了梁启超的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用西方传统逻辑研究墨家逻辑形成了梁启超研究范式,并影响着中国逻辑史的百年研究。在对其研究范式的肯定与否定的争论中,形成了三种主要立场:中国形式逻辑史、中国名学与辩学史、中国符号学史。我们认为,逻辑观的问题是解决中国逻辑史界论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国内心理学缺乏原创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内的心理学研究在研究问题、方法论、理论指导等方面存在着对西方心理学的严重依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教育体制中的不足以及学术研究的功利性,阻碍了心理学原创性研究的进行及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协西安学术研究中心、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向老子致敬——中国首届道教美术史研讨会",5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史学研究为切入点,讨论延安鲁艺时期、东北鲁艺时期、东北美专时期、鲁迅美术学院时期学术研究的方向。延安鲁艺时期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社会对美术的关系,这一理论一直在改革开放初期还在鲁迅美术学院的学术研究中得以继承。不仅如此,从延安到沈阳,学术研究坚持技法理论研究,这使得鲁迅美术学院学术研究形成了美术史与技法理论并驾齐驱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9.
刘震 《哲学动态》2012,(7):88-93
易学研究是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都备受瞩目,成就斐然。近年来,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引领下,易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在经传文本研究、易学史研究和易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精彩纷呈,值  相似文献   

10.
边疆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季曾经处于"显学"的重要地位。然而晚清历史上的"边疆研究"基本属于传统学者治学的范畴,尚不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含义。从研究领域看,清季的边疆研究大致局限在边疆史地的范  相似文献   

11.
正他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契合理情神,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他成为一个专业意义上的"学人";将个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他成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2.
综观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令人欣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硕果累累,堪称伊斯兰教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美中亦有不足,在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行列中,很难找到教内学者的身影,偶有散见的论文,却难找到有关他们的专著。学术要繁荣,与学术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不无关系。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有各个层面的人的加入,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内学者的加盟。因为他们对伊斯兰教有直接的宗教体验,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探讨将会给整个伊斯兰教的研究带来新的角度和精神。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伊斯兰教的研究,在新时期使伊斯兰教更好地与社会…  相似文献   

13.
综观20世纪中国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令人欣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硕果累累,堪称伊斯兰教研究的“黄金时代”。然而美中亦有不足,在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行列中,很难找到教内学者的身影,偶有散见的论文,却难找到有关他们的专著。学术要繁荣,与学术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不无关系。伊斯兰教的学术研究,也需要有各个层面的人的加入,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内学者的加盟。因为他们对伊斯兰教有直接的宗教体验,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探讨将会给整个伊斯兰教的研究带来新的角度和精神。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伊斯兰教的研究,在新时期使伊斯兰教更好地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狄百瑞是西方"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狄氏一生努力推动并促成了美国中国学对中国思想系统内部概念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思想引入西方乃至世界视野,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狄百瑞的"新儒家"思想体系与现代性息息相关,现代政治运动与思潮是狄百瑞学术研究的根本推动力;狄百瑞对中国传统进行研究,促成符合现代性观念的中国传统人文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兼容、统一,最终落脚于解决世界范围的现代性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国学、儒学本来属于中国传统学术,在当代中国,这些传统科目的国学、儒学日益受到重视。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国学、儒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积极实践的文化教育事业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这一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尽管当代中国大学已经创办了越来越多的国学院、儒学院、书院,大家正在努力推动国学、儒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国学、儒学等中国传统学术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并没有独立的一席之地。那么,现代大学是否应该将国学、儒学等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6.
解丽霞  魏航 《现代哲学》2006,(4):133-134
2006年6月10-11日,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暨庆贺李锦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五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天津、武汉、南京、成都、石家庄、长沙、合肥、杭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20多个省市知名高校、学术机构的学者。会议主题为:以“李锦全先生思想研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现将讨论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李锦全先生思想研究的总结。李锦全先生的学术研究横跨文、史、哲,问题域非常广阔。中山大学杨海文副编审探讨了李先生对“历史发展动力”、“有神论与…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黄夏年一如今佛教学术研究事业正在方兴未艾,佛教研究组织、人才和刊物不断增多,已经出版的有关佛教书籍数千册,论文之多,难以统计。佛教研究的成果,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佛教史、佛教哲学、教义、经典、宗派、寺院建筑和人物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21,(1):181-188
在文化多元共生的全球化局面下,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面临译介途径单一与力度不足的困境。白蛇叙事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学海外译介形式最为多样、成果最为丰硕的典范,其在英语世界的"转型"集中于叙事方式和作品样态两个层面。文学翻译、学术研究和文艺改编对白蛇叙事的域外传播和世界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白蛇叙事为例观照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海外译介路径,在开放性的标准之下多维度地开展学术研究、文学译介和文艺改编,或能推动民间文学"走出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康德哲学研究已历百年。其中,20世纪初到1949年是第一阶段。此阶段前期的维新派走的是学问加政治的路,后期的“海归派”则初步开展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基本形成了康德哲学研究的认识论范式。1949年到1978年是第二阶段。由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康德哲学研究主要表现为康德著述的翻译出版,该阶段末尾出现了重新评价康德哲学的学术取向。1978年至今是第三阶段,康德哲学研究进入新的时期,出版的康德译著和论著10倍于前,对于康德哲学的研究全方位展开,新的研究范式已经出现。康德哲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花之安是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汉学家,在华居住30余载,深入细致地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著书立说。《经学不厌精》是他融合中西方经典研究方法,将中国经学史的学术发展脉络加以梳理,将儒家文化置于中西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置于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比较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全面审视和评述。花之安《十三经考证》对诸经源流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较为全面、系统、严谨地研究中国经学史的最早版本。《十三经考理》则是将儒学和基督教两种经学义理进行的比较诠释,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儒家经典学术研究范式、文献解释空间。这部著作可以称为中西方传统经学学术研究史和中西方思想交流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