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春彦  朱滢 《心理科学》2000,23(2):219-222
在认知神经科学中,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倍受关注.本文对记忆编码和提取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成果,以及提取过程中内隐与外显记忆所激活的相关脑区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最后对有关记忆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通过英文词和汉字的记忆实验,探讨储存和提取不同阶段汉字与英文的脑加工差异。采用经典的"学习-再认"实验范式,8名大学生进行英文与汉字记忆和再认测验,fMRI采集数据,AFNI软件进行预处理、多元回归及ANOVA组分析统计语言差异。结果显示:汉字记忆减英文记忆激活右扣带回;英文记忆减汉字记忆激活右颞上回(BA38)、左扣带回(BA31)、左小脑扁桃体。汉字再认减英文再认的差异脑区为小脑扁桃体、左颞上回。英文再认减汉字再认在0.05水平上没有脑区差异。汉字记忆激活左侧梭状回、右舌回、左顶上小叶、左额下回;英文记忆激活右舌回、左内侧前额叶、左中央前回、左额中回。汉字再认激活左枕下回、左顶下小叶、右额下回、左额中回、右豆状核、左小脑扁桃体、左颞上回、右内侧前额叶。英文再认激活右舌回、左额上回、左顶下小叶、额下回、左中央前回、右顶上小叶、豆状核、右侧尾状核、左中央后回、左侧丘脑。本研究发现:(1)记忆的差异性统计激活颞叶,表明颞叶是记忆存储脑区;(2)学习和记忆阶段有额叶、顶叶激活,表明这些脑区参与文字加工;(3)英文再认比汉字再认激活更多脑区,花费更多的脑资源。  相似文献   

3.
贫困儿童往往表现出较差的执行功能,贫困的长期危害甚至持续到成人期。为揭示贫困与儿童执行功能弱化之间的作用机制,已有研究分别从行为、生理和脑层面开展了探索。本文沿着行为-生理-脑的内在联系与思路,系统地梳理了有关单一风险、累积风险、剥夺性风险、适应负荷以及前额叶结构和功能等内在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贫困对儿童执行功能某些成分的塑造、聚焦剥夺性风险因素的作用机制、开展适应负荷生理机制和相关脑区激活的认知神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构建行为-生理-脑的整合框架,进一步拓展未来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秋海  舒华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69-1376
人类的语言功能不仅仅基于以额叶、颞叶为代表的语言脑区灰质皮层的激活, 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脑区之间白质纤维束的连接。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逐渐成熟, 基于核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语言认知领域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弥散张量成像在语言认知研究上的应用, 可以将其与行为测查、功能定位成像、功能连接、全脑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来共同研究语言认知, 进而从脑结构的角度来探究语言与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提取学习相比简单重复学习更加益于记忆的保持。近期的脑成像研究发现, 与简单重复学习相比, 提取学习时前额叶、顶下叶、颞叶及一些皮层下结构的脑激活更大, 这些脑区的激活也能预测随后的记忆成绩。这些研究表明, 在更多认知资源的投入和工作记忆系统的参与下, 提取学习是一个获得、加工、整合和巩固语义关系的过程。提取学习充分调用认知和情感、皮层与皮层下机能, 同时还发挥语义和情景记忆优势来促进学习与记忆。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分析任务态fMRI下相关脑区激活及功能连接的条件间差异以揭示CIEM神经基础并为心理模型更新及记忆提取失败假说提供更多证据。结果发现, 更正条件的推理分显著高于控制条件, 存在CIEM。编码阶段左颞中回在更正条件下的激活显著弱于控制条件, 提取阶段更正条件下额中回及前扣带回激活更弱、额中回与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更强。结果提示上述脑区可能参与了CIEM的形成, 并从神经层面提供了心理模型更新和记忆提取失败假说可能解释了CIEM形成的不同阶段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美育心理神经机制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心理与脑神经科学"联姻"研究的目标,是对美育心理及其神经机制的认识.美育心理神经机制的研究可以从脑区激活、边缘系统、分子生物学、脑发育机制以及美育与脑研究方法等视角展开.  相似文献   

8.
透过脑、神经元、突触以及记忆的分子机制,利用脑功能成像等方法来探讨区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其主要观点是:记忆有着相似的突触和分子机制;其储存部位主要在脑区的新皮层区,如:颞、顶、枕叶新皮层;并阐述有关分离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神经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在应激所致行为改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脑机制研究是目前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对于参与应激所致行为效应的神经递质研究从5-HT、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范畴,逐渐发展到关注脑内含量最为丰富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所产生的兴奋性递质,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及其相应受体NMDAR可能在应激性行为效应的中枢机制中的作用。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中枢NMDAR是学习记忆的关键物质,在兴奋性突触传递、突触可塑性和脑发育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同类型的应激能导致动物的与行为密切相关脑区如杏仁核,海马的兴奋性氨基酸及NMDAR数量增多,活性增高。突触间隙增多的兴奋性氨基酸与NMDAR结合后,通过激活NMDAR促进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释放,共同产生的兴奋毒性作用引起上述脑区的神经元细胞缺失和变性;或干扰其他中枢神经递质在动物行为的脑内奖赏机制中的正常功能;或通过持续激活NMDAR,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损害其信号传导途径下游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使其底物蛋白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作用发生改变,影响突触可塑性和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导致动物出现相应的行为障碍。应激前给动物的上述脑区注射NMDAR阻滞剂,可以减轻动物的应激性焦虑和抑郁行为。而NMDAR依赖性LTP下游途径的新信号分子,神经颗粒素,参与了脑内多种蛋白信号传导,可能是应激性行为效应的另一重要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最近复兴的非侵入性无创脑刺激方法, 具有轻便、廉价、较为安全的特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 相比传统脑成像方法具有优势, 在工作记忆、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上已有应用, 可与传统认知训练相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虽然不能进行精确定位, 但是能够基于脑区影响个体认知加工过程。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临床上可以作为治疗手段, 对健康人可以作为神经训练的方法, 在心理学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