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精神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禅宗佛教与精神分析》(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人心》(1964)、《遗忘的语言》(1965)、《希望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追求自由是人类永恒的一个话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人类也从最原始的自然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但人在获得自由和独立之时也是以打破已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为代价的,这时人便会感到彷徨和孤独,于是使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面对这种困境,个体便会选择逃避自由,逃避自我的本性,产生破坏心理或者与其他势力相结合来打破现存的格局。本文通过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来分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困惑心里,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实践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在70年前葛兰西把马克思哲学称为“实践哲学”,多少是为了逃避狱中法西斯主义严酷的书报检查,那么在今天,“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已经成了人们竞相称引的命题,实践哲学的口号已经失去了轰动效应。但是,一些论者无论对实践哲学的理解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之为实践哲学的根据的理解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就不可能得以深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自然》杂志“肿瘤临床前期研究标准亟待提高”一文的研读,对其列举的近90%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肿瘤临床前期研究结果不可重复的事实进行了反思,并对文章中的分析提出质疑.事实上,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肿瘤研究根基性理论,如肿瘤基因突变理论、肿瘤上皮间质转化理论、肿瘤细胞逃避凋亡理论等.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7.
洪宝林先生在《心理和生活、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文中(见“心理学探新”1981年第二期,以下简称“洪文”),对有关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商榷,读后很受启发。其中不少地方涉及笔者在《心理学的实践观——关于心理与活动理论问题的探讨》(已载“心理学报”1981年第三期)一文中所讨论的某些理论问题。在受教益之余,还想本着学术讨论的精神,有必要作一简短的答辩。  相似文献   

8.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是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其理论切中时弊,他在当今的心理学界已取得了异乎寻常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对他的个性理论尚无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就此加以评述,以期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还愿就教于诸位同仁。一、弗罗姆简介弗罗姆于1900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  相似文献   

9.
行为主义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一道,开辟了心理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对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心理伦理学的发展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众所周知,斯金纳1971年发表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是其“行为技术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11.
徐俊 《美与时代》2014,(8):100-101
“孤独”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之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现代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早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就在短篇小说《人群中的人》中就形象的表现了身处孤独的现代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爱伦·坡极具洞见的预言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而弗洛姆提出的现代人“逃避自由”的倾向,则是对这种孤独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法西斯主义预言家”的恶谥牢牢套在了尼采头上。我国解放前翻译出版的勃伦蒂涅尔的《尼采哲学与法西斯主义》,解放后翻译出版的奥杜也夫的《尼采学说的反动本质》,唱的都是这种调子,几乎成了我国学术界论尼采的主要依据。蒙梯纳里在他的《尼采研  相似文献   

13.
“归纳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曾对归纳推理中结论的内容超出前提的内容是否合理作过探讨。把“归纳问题”正式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是两百多年前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首次提出来的。休谟对他还“未出摇篮”,人们就“早已熟悉了的”归纳论证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参看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8页。以下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张浩研究员的《诡辩论———狡黠与智慧的关系研究》(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是一部辨识、剖析和反驳诡辩的力作。该书作者不仅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分析诡辩论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而且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诡辩命题和诡辩术,进行了分类剖析,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深刻地阐明了诡辩产生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为人们提供了辨识和揭露诡辩的理论武器,同时也教给了人们行之有效地剖析诡辩的科学方法和反驳诡辩的艺术。该书资料丰富、视野广阔、论据扎实、文笔…  相似文献   

15.
读了宋祚胤同志所著《周易新论》(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多受启发。该书对《周易》的宇宙观、政治观进行了分析,不少见解颇有新意。但总的感觉是,由于作者在研究方法中没有摆脱《易传》提出的“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的思想束缚,对该书提出的“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实际没有做到。本文不拟对《周易新论》一书所涉及的内容作全面的讨论,只是通过分析《易传》对《易经》的注释,就治“易”方法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正于海内治“易”通家及宋祚胤同志。  相似文献   

16.
李德顺同志在《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一点看法》(见《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中指出了“主体性”研究中的两种片面性——盲目夸大和简单否定“主体性”,并进而指出,“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在我看来,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实质性的。理论意义姑且不论,弄清主体性的科学涵义,即弄清到底何谓主体性的问题确实是反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之一。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我国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旋律。因此,现代化自然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国外的学者早在议论“现代化”,提出了不少理论,多止于抽象的“现代的特性”。国内对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也颇多,不少论者强调的是现代化实践的不同方面的内容。王晓升的专著:《现代化:发展与价值》(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展开了一个新的理论思路,即“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来研究现代化问题”。该书认为,现代化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的内涵,没有统一的模式。它不仅是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提出的卫生改革带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医疗服务商品”、“医疗服务市场”的存在是客观的,并通过反驳《评价与建议》提出的四对矛盾,提出“医疗服务商品”、“医疗服务市场”的存在也是必然的,最后分析了所谓“卫生改革失败”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9.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20.
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心理账户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非替代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特殊的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账户在各个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价格感知;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消费预算的研究。未来将在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研究,对心理账户的内在心理机制和认知规律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