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先秦儒家对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理清忧患意识的源头,以及忧患意识与民族精神之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
忧患意识是爱国主义思想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忧患意识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爱国传统。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 一、以正确把握国情为基础。忧患意识是一种情感,但它是以对社会的把握为基础的。“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然而然  相似文献   

3.
范爱侍 《天风》1996,(5):33-34
这里有三篇谈“忧患意识”的文章,值得一读。“忧患意识”的思想不仅见诸于圣经,也是中国古代哲人的著名论述。它提倡的是一种胸怀人群、居安思危、永不停滞的精神,让人更能认清自己和自己应有的职责。而相对于“忧患意识”的,是人的自满和享乐,昏庸和麻木。今天,我们需要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4.
忧患意识一直是日本国民教育的主要脉络,日本的教科书几十年不变地写道:“日本国土狭小,环境恶劣,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会亡国。”日本人正是凭着这种忧患意识,在战后一片废墟上,把日本建设成为经济强国。因此,有人认为:一个在血液中注入了忧患意识的民族,绝对是强大的民族,也正因为如此,小国变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认为周人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敬,并将敬和忧患界定为人文精神。本文通过梳理《尚书》《诗经》中的相关论述,指出周人敬的对象首先是天命,且敬的观念与畏、忌、不敢、无逸等概念密切关联,而对于天命无常以及天罚的畏惧,是敬的根基所在。对敬与畏、忌等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徐复观没有注意到的。这使他不但忽视了西周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对于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地位作出了有违思想史实际的解读。只有将敬与忧患意识置于天人之际的语境之下,周人的精神才能得到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仲彬世纪之交,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开创新局面,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人们必须站在纵览时代发展总趋向的高度,鸟瞰可能出现的逆流险滩,顺应奔腾的长河,发愤为雄,自强不息。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给人以启迪,催人奋...  相似文献   

7.
帛书《二三子问》作为解经之作,其论述是依《易》之经文展开的。《二三子问》论《易》屡称"龙德",分别从龙与天地阴阳的关系,龙的变化特性,龙之德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表达作者的易学观。在此基础上,《二三子问》的作者通过对卦爻辞的诠释,以阐述施政艰难的方式表达忧患意识,同时通过比较人君、贤者、君子、小人的不同德行,表达重德的核心观念,凸显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早期儒家的著述中具有丰富的情感心理内容,其中尤以道德情感心理内容具有突出的以教化民作用。比如“爱”的核心为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这一重要的情感心理范畴是增进人与入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忧患意识与和乐精神也凸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忧患意识是一种凛然的民族大义,是古往今来一切仁人志士所具有的主体意识,是儒学体验性...  相似文献   

9.
居危思安     
无为子 《天风》2010,(5):64-64
居安思危是指人在平安稳定的时间与环境里,应随时做好对可能出现危机的思想准备与应对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  相似文献   

10.
何修金 《天风》1996,(5):35-36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千古名言,至今仍震撼人心。 基督徒在满心喜乐盼望天国福祉的同时,还应该提倡“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创立仙学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极其缺乏的近现代史上,其“提倡仙学,舍我其谁”的豪迈气魄和以道为本、仙道救国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近现代史上道家文化大师勇于担当的主体自觉之道统论色彩,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宏大声音。  相似文献   

12.
居安思危     
《天风》2010,(5)
<正>居安思危是指人在平安稳定的时间与环境里,应随时做好对可能出现危机的思想准备与应对工作。这是非常必要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3,(6):1
前不久,"兴教寺申遗"和"丽江佛像"事件,引发社会广泛讨论,更震动了众多佛子的心。古德云:"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面对佛教被肆意商业化、庸俗化的现实,我们除了无奈与痛心,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佛教徒潜在的忧患意识被再一次唤醒,佛教如何继承传统,如何"化世俗"而避免被世俗化的问题,已严重地放到我们面前。近代西方"宗教世俗化"理论认为,宗教从超越的彼岸回到人间是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在文化与价  相似文献   

14.
普鲁士作为近代欧陆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前身是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勃兰登堡公爵以及条顿骑士团,其诡诈的外交政策,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政策以及天生具有的忧患意识与其祖先遗传的因素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对普鲁士前身—中世纪的勃兰登堡—条顿骑士团的分析,简要的探求普鲁士精神的中世纪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亚辉 《心理学报》2008,40(11):1221-1228
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建构的责任心理观不同,传统儒家以“天人合契”思想为主旨,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一种以朴素的血缘亲情为基础,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心理观。它视“民胞物与”的仁爱精神、“敬德保民”的王道信念、“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为核心内容,主张以个人为起点,经由“诚”“敬”的主观修养、“知行合一”的力行实践,并辅以外在刑罚约戒,达致“克己让人”的为他责任人格。责任心理思想是传统儒家学说“上本天道、下理人情”,融贯道德理想于人伦日用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于孔子责任伦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原因,一方面是拘泥于马克思·韦伯关于责任伦理的思想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对责任伦理概念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因此在研究中亟需转换思路,从孔子伦理思想本身出发,以责任为出发点和核心观念进行重新解释。孔子认为,责任来自人的忧患意识,来自人的仁爱本性,最终来自天的"生生之德"。所以人在履行责任的时候,不能背离仁的要求,而必须以仁为依归,要遵循忠恕之道,遵守礼的规范,还要能够通权达变。这样一种社会责任伦理思想传统,无论对儒家思想,还是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2):5-13
中国精神哲学传统一以贯之演绎的是伦理与道德"相濡以沫"的文化正剧,而拒绝向"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方向发展。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哲学形态的"中国范式"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进行话语转换,与黑格尔"伦理世界——教化世界——道德世界"的"西方范式"相比,"礼——克己——仁"的"中国范式"最重要的"中国风情"便是"克己"。"中国范式"在现代以文化坚守与问题共识两种方式呈现,一方面表现为对伦理型文化的坚守,以及"伦理上守望传统,道德上走向现代"的转型轨迹,另一方面是在关于分配不公和官员腐败两大问题诊断的高度共识中所表现的伦理忧患意识。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话语,就是"伦——理——道——德——得"的精神哲学过程和精神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薇 《管子学刊》2008,(3):117-119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农业思想中蕴含着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为:劝君以农为本,重视救荒农作物的栽培,发展基于大农业观的多种经营等,以期实现他那“要在安民,富而教之”的宏愿。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遇到了新的瓶颈,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症结到底何在,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大学共同主办的  相似文献   

20.
南宋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杨万里 ,潜心研《易》 ,撰《诚斋易传》 ,开引史证《易》新学风。书中借《易》理阐发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和敬德力行的自律精神 ,对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诚斋易传》蕴含的经邦济世思想 ,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