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区别三种条件假言推理在思维实际中用得很多,教学这部分知识,难点在正确区分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与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上。而要正确区分这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推理,首先要善于区分三种不同条件的假言判断。在自然语言中,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一般是用“如果……就……”“只要……就……”这样的联结词来联结前后件的;前件的存在。可以决定后件的存在,因此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例如:“把一个抗病品种推广到另一个地区,如果那个地区的病菌类  相似文献   

2.
假言推理的否定词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假言推理中的4种否定词效应,以及相关的理论模型。被试在进行假言推理时,对前提或结论所表示的事件加进了否定词, 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范畴前提含有否定词,被试更难做出正确的推论;如果结论中含有否定词,被试却更容易做出正确的推论。为此,心理模型理论,规则理论,概率模型理论以及我国的学者对该问题都作了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一般逻辑教材在谈到假言命题时,总是以“如果……就……”“只有……才……”为其典型的语言形式,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却不能令人满足,且容易使初学者误解,以为假言命题的语言形式就是这样的贫乏。其实,在自然语言里,假言命题的联结词(特别是表示充分条件的)和表述样式是非常丰富的。这篇小文将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来展示汉语中丰富的假言联结词。先看充分条件的假言联结词(下例字下有横线者,与“如  相似文献   

4.
5.
假言推理是人们思维实践中经常运用的推理形式之一,按照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的三种不同关系,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三种。假言推理的规则与名称没有语义上明确的区分,而且规则比较复杂,初学者往往记不准确,常常弄错,成为教学中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形式逻辑教科书一般都把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并把复合判断定义为:“由简单判断组成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言判断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存在是另一事物情况存在的条件的判断。这种判断的逻辑特征就在于有条件的断定某一事物的情况。如,“如果物体加热,那么它就膨胀”。我们从这个假言判断的完整的有机整体来分析,它只是在后件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即,“物体膨胀”。而这一断定是有条件的,即以前件“物体加热”为条件。在这个判断中根本没对前件和后件各自分别进行断定。  相似文献   

7.
假言推理中的概率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Oaksford等人的研究表明,概率信息对假言推理的认知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它来解释和预测个体在推理中的行为反应。该文针对这种新的观点,就假言推理中所涉及的前后件概率信息、条件概率信息、连接概率信息、因果概率信息以及额外前提条件等对假言推理的影响分别做了简要的阐述,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最后作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题目为测验材料,对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共469名被试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内容和形式两种判断标准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发展了,但是小学生和中学生还是根据经验事实来进行判断,直到大学才摆脱经验事实的束缚。(2)必要条件推理的能力发展要早于充分条件推理的能力,而且最后能够达到的水平也要高。(3)被试对规则掌握的先后顺序是肯定前件式、否认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和否认后件式。(4)被试是否受到信念偏见效应的影响,还要看题目是否符合事实以及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相似文献   

9.
明朝正统年间,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落贵族,在统一蒙古以后,其力量进一步加强,他们联合女真统治者,屡次向明王朝北方进犯。1499年7月,瓦剌首领率部攻占大同,俘年幼无能的明英宗朱祁镇后,继续向南推进,10月初又攻下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和紫荆关,随即兵分两路进攻北京。  相似文献   

10.
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把握信息的深层价值,无非是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考察在信息所提供的条件存在的前提下,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而作出决策,确立谋略。所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在谋略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在挖掘信息的深层价值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特殊作用。请看例证:  相似文献   

11.
《花江碎尸之谜》一文,见于1990年5月3五日《四川法制报》。文中详细报道了四川省内江市公安干警侦破一起杀人碎尸案的全过程。在这一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公安人员成功地运用了假言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对案情做出了准确、科学的判断,人人而加速了案件的侦破过程。一、运用假古推理,确定侦破方向和侦查范围5月某日晨,一位老翁在沧江边钓鱼时,发现从河上游漂来黑糊糊的块状物,待到近前时,是一个有人头的半截尸块。老人立即去公安局报案。公安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和尸体检验,查明的情况有:1、渔翁发现的有人头的半截尸块;2、距案发地主co…  相似文献   

12.
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期,我部某团在三九○高地一线与敌对峙。傍晚,这个团的一营指挥所突然落下三发炮弹,接着又落了两发,距营指大约一百米。该营指挥员急忙要求上级实施火力压制。按一般规律,既然敌炮火击中我要害,我远程炮群就应该给予还击压制,以保证前沿指挥所安全。然而上级指挥员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敌是单炮射击,又没有十分固定的目标.因此很可能是敌探我虚实的零星炮火。虽然炮弹落在指挥所  相似文献   

13.
讯问刑事被告人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讯问过程是审讯员与刑事被告人面对面的智慧交量过程。审讯员总是千方百计地设法剥掉刑事被告人身上那层厚厚的铠甲,揭露其犯罪的真实面目,使其伏法;刑事被告人却要顽强抵抗,竭力修补和加固自己被捕前早已做好的护身铠甲,以逃避应得的惩罚。在这种交战中,假言推理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因此,审讯员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假言推理的逻辑规则,对揭露刑事被告人的罪行,驳斥刑事被告人的诡辩是非常重要的。 1.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揭露刑事被告人的罪行。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盖奇问题”对元伦理学中的表示论者所试图捍卫的准实在论立场提出了挑战。为了化解自身的压力,布莱克本先后采取了两个解决方案,以便处理“道德假言推理是否可以合法使用类似于逻辑有效性那样的规则”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两个方案都是不成功的。布莱克本因此就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表示论者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或许就必须避免步入“弗雷格-盖奇问题”所预设的理论圈套,转而赋予人类心理本身以某种解释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15.
一 假言推理是前提中至少有一个是假言判断,并根据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的条件关系而推出结论的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前提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假言推理。这种推理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中大前提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和结论是由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组成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儿童演绎推理特点再探——假言推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掌握这种能力一般认为是在儿童发展的后期。其实这种从已知推到未知的思维在幼年儿童身上早已出现,只是由于未能摆脱有限的具体感知经验的局限性,因而往往得出一些荒谬可笑的“结论”。例如影片《以革命的名义》中,一名儿童从“生过伤寒病会落发秃顶”推断“这个人(列宁)秃顶一定是生过伤寒病”的结论。类似这种逆向推理的思维过程是往反于单一的联系之间:A(?)B。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却是复杂的,多枝的,A 不仅可以与B 有必然联系,也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12)
<正>语言是联结意识和世界的桥梁,我们不仅用意识来思维世界,而且用语言来谈论世界。佛教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概略言之,"三界唯心"是讲唯识性(法性),"万法唯识"是讲唯识相(法相),唯识宗和法相宗的差别就在于对此二者各有侧重。唯识学的核心内容是对构成世界的诸境相做意识分析,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意识哲学。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切  相似文献   

18.
有些逻辑书流传着一个大约源于苏联塔瓦湼茨的说法(参阅《判断理论问题》,中译本,1958年,第122页),这个说法是:有时带有“如果,那末”的句子并不表示假言命题。《普通逻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说巴枯宁在理论上一窍不通,那么他在干阴谋勾当方面却是颇为能干的。  相似文献   

19.
12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富熹  唐洪  刘彭芝 《心理学报》2000,32(3):269-275
以三类不同题目(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与生活经验相悖、与生活经验“脱离”),探查了12岁普通儿童与数学成绩优异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测查成绩的聚类分析,可将被试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显示出同一年龄儿童不同的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通组儿童有关推理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但推理过程仍经常受其具体内容的束缚;数学成绩优异组儿童假设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协调发展,“形式”从“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理思维活动能较好地符合有关逻辑规则。这两组儿童假言推理能力的差异可能跟智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在刑事侦察中,不乏这样的情况:侦察员在对某些盗窃案的侦察时,发现作案目标选择准确,作出“此案可能是内盗”的判断;发现盗窃物品数量较多,作出“此案可能是两人或两人以上作案”的判断。在侦察某些凶杀案件时,发现死者的财物同时被掠去,作出“此案可能是谋财害命”的判断;发现死者有多次致命伤痕,作出“此案可能是报复杀人”的判断。上述等等,侦察员都是从侦察过程中所得的全部或部分材料出发,根据事物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规律以及经验认识,作出的可能性判断。用逻辑形式把这种判断表示出来,可以写成“如果P,那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