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殊信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对中国人的信仰具有重大影响。中土文殊信仰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密教对推动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主力作用。2-8世纪密教在中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陀罗尼密教、持明密教、真言和瑜伽密教,而文殊信仰在中土则经历初传、兴起、兴盛以及中土化等四个阶段。密教与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密教借助文殊宣传本宗教义和壮大自身的同时,又对文殊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发挥着巨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文殊信仰随着密教的发展而逐步在中土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
黄阳兴 《宗教学研究》2008,10(1):107-112
四川是唐代密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自盛中唐密宗兴盛以后,密教也随之大量流入四川.如成都僧人释惟上,闻其名而北上长安,从青龙寺著名僧人惠果学密,虢州僧洪照从大兴善寺惠则受五部灌顶,后又入川弘传密宗,为当地密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一些佛教艺术家入蜀,图画密教题材,玄宗与僖宗避乱入蜀都带来了长安的佛教徒与诸多佛教艺术工匠,其中不乏密教成分,因此唐末四川一地之密教信仰也较为丰富.宿白先生等前辈学者已对石窟遗迹有过一些整理.笔者本文仅就僧徒入川传播密宗的情况以及蜀中密教信仰做一简单梳理,以有助于四川密教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界对普贤菩萨的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普贤菩萨的来历、普贤信仰的内涵、民间的普贤信仰、普贤道场、普贤造像等诸多方面有所探讨,对华严的普贤、密教的普贤、净土的普贤都有所阐发。但对于普贤信仰演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普贤哲学的内涵、普贤哲学与普贤信仰的关系、华严中的普贤与密教中的普贤的关系仍是空白。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因传为文殊化现道场成为佛教一大圣地,其中与密宗有很多重要的关系。在密宗还未成立之前,印度密教早已流传于唐,它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本来并无联系,只因“一乘典语,兴在中华”(不空语)。新译《华严经》固然是五台山为文殊化宇的主要经典依据,但密教经典为此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菩提流志译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以住世罗汉信仰为切入点,通过汉、藏佛教传统之间在信仰实践与图像文化层面上的交流,探讨藏传密教修习中来自汉地佛教文化尤其是密教修习的启发与影响。首先,我通过汉、藏文佛典及相关仪轨文献初步勾勒出藏传十六尊者(gnas brtan bcu drug)传轨在图像、成就法修习与经典依据等方面的多重灵感来源。其次,我转向达摩多罗与和尚这二例藏传配置中的新增身份,表明二者的图像身份是藏人对已有汉式图像的仪式性挪用,并强调这一过程深厚的河西密教背景。基于以上分析,我将在结论中探讨以祝祷供养为主导的密教修习仪轨对于了解和丰富汉、藏佛教间的互动图景所具有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星辰信仰的神秘化、道佛二教的北辰北斗信仰、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等几个方面 ,对道教与日本古代北辰北斗信仰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 :日本古代的北辰北斗信仰 ,虽不是直接受道教影响而形成的 ,但它是把折衷了道教的密教北辰北斗信仰作为媒介 ,间接而持续地接受了道教影响而独自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索南才让是西藏民族学院的研究人员,从80年代以来一直在潜心探究本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西藏的密教。他撰写的《西藏密教史》是一部总字数达55万的大部头作品,也是迄今为止最全面和系统介绍西藏密教的著作。 密教也称怛多罗教,它是大乘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  相似文献   

9.
密教对弥勒信仰的影响被学者认为是"有限"的,但语焉未详。二者的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经典、仪轨、造像等。弥勒信仰与密教的结合,产生了密教化的弥勒形象和密教化的弥勒经典,拓展了弥勒信仰修持方法的新途径。但弥勒信仰与密教的融合根本说来还是修持法门的结合。王雪梅,历史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人员。  相似文献   

10.
密教盛行的中唐,伴随着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兴盛,出现了一种形象类似千手观音的千钵文殊,但与之相应的本经《千钵经》却并非译自梵本,而是中土所造之伪经。文章通过考察佛钵、释迦及文殊三者间的关系,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佛钵信仰及传法思想是促使文殊手持佛钵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能海法师的行迹、著述、蜀地信仰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能海法师与普贤信仰的关系,或有助于理解普贤信仰的流传情况及能海法师本人的信仰取向。能海法师由显教入密教,以普贤信仰沟通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毕生苦行实修,身体力行,圆满地体现了普贤菩萨的大行精神,堪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2.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密教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很快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佛教文化现象。辽宁海棠山普安寺现存五尊清代十一面观音雕像,以其完整的保存和强烈的个性诠释着藏传佛教十一面观音的文化特色。而佛教经典中有关十一面观音的记载则涉及十一面观音信仰的起源、形象、功能、道场、修法等丰富的内涵,堪称一种完整的佛教信仰形态。这种信仰形态在印度、中国汉藏地区的传播也充分说明十一面观音信仰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信仰感召。  相似文献   

13.
文献记载龟兹自古多小乘学。由于缺乏标明洞窟部派属性的题刻,迄今关于龟兹石窟寺部派问题的讨论应属推测。既往研究认为龟兹石窟寺主要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有关。一种部派认识如若合理,相关洞窟的典型的考古学特征当与锁定部派独有的理念相应。龟兹石窟寺有大乘及密教遗迹。结合文献可知大乘信仰或于公元3世纪即在龟兹出现,密教信仰亦长期酝酿。龟兹历史当是大小乘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我国密教研究开始兴起,以佛教界学僧和居士研〉-7者较多,观点大多古今思想相杂,按己意发挥较多,纯学术性科研较少。80年代以后,我国的密教研究取得较大的进步,在密教历史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密教文献整理、文物考释研究取得较多成果,地方密教研究、密教的社会影响、密教与其他宗派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都已有一定成果积累,但仍存在诸如对密教思想、密法的研究严重不足,对国外密教研究成果较为欠缺,密教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密教经典<诸星母陀罗尼经>不间版本的比较研究,解读并分析了<诸星母陀罗尼经>中的密咒即陀罗尼的内容.从全文内容分析得知,该经是原始密教(陀罗尼密教)向早期密教(持明密教)过渡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密教在唐代和吐荞的传播步伐基本一致.同时该经典在天文学、星占学方面也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存世的敦煌写本《盂兰盆文》,分析了唐五代时期敦煌举办盂兰盆斋之时斋文的名称、性质及其所依据的经典版本。《盂兰盆文》作为盂兰盆斋仪轨中的一部分,不仅涉及佛教内容,更与荐亡追福、丧葬习俗、密教、汉藏佛教交流等关系密切,是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历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普贤延命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贤延命菩萨是密教中普贤菩萨的衍生形象之一。它具有延长个人寿命、祛除自然和人为灾难、升官发财甚至国泰民安等世俗性功效,故而广受信奉。本文在胪列有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普贤延命菩萨的源头、相貌,延命之修法;并特别指出,普贤延命菩萨的信仰目的、神灵本身乃至于具体修习方式,皆具有浓郁的民间信仰因素。这是首次全面考索该菩萨的成果,因而具有相当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0.
檀丁的长篇梵语小说《十王子传》中透露了不少密教信息。从中可以感知,公元7世纪后半叶的印度佛教已经比玄奘访问印度时进一步衰落,而密教修行却在民间迅速发展。悉陀、苦行者等是主要的密教修行者。念诵咒语、运用手印、实行火祭等是其主要修法,获得法术是其主要目的。当时的密教修行已经与湿婆崇拜相结合,也与性力崇拜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