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明代董其昌提出并对其历史传承关系作了初步阐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家黄子久、王叔明、倪云林、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点,画家的身份及历史渊源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利霞 《美与时代》2006,(11):40-41
中国的“文人画”是历史形成的,它的萌芽、发展、成熟和演进同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有极密切的关系。文人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个专称,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山水、树木、竹石、花鸟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淡设色写意为多,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讲究诗书画印的结合。文人画以其独特的审美倾向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说是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独有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一直是艺术领域中特别的存在。文人画是随着民族文化进步而发展,随着时代发展而加深新的内涵,它将在中国画艺术范畴中生存,并流传和发展。因而今日重读也是必要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简议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它在创作上强调作者的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的手法。作者多是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文化修养的多才多艺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何松  姚冰 《中国道教》2008,(2):35-38
一元代道教盛行,文人们多受其影响,有的还加入了道教。元代也是文人画兴盛的时代,文人画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的发展终于确立了在画坛上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道教的密切关系,表明文人画与道教的兴盛有共同的时代因素和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胜超 《美与时代》2013,(12):95-95
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中的特有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如何在不断发生、衍变的文人画历史流程中,理解和把握文人画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认清文人画这一艺术形式自身的规定性,从而为文人画艺术批评和审美评价提供标准,对文人画及其审美价值取向进行客观评价和批判地继承。这样,我们才有理由对文人画进行合理诠释。  相似文献   

7.
8.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广大乡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空间正在受到挤压,生存环境也逐渐恶化并面临诸多困境。民众的思想不断开放,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被瓦解,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正日益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吞噬和同化,失去了原生性,它的活态传承势在必然,传承就必须创新,以创新促进文化生产与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市场消费,以创新带动传统民间美术的活态传承成为当下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国画、戏曲等一系列独具民族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巨变,传统艺术形式逐渐没落,当下国画创作面临着继承还是变革的抉择。  相似文献   

10.
传统玩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表现的是民众的习俗和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材料、造型、色彩和结构的随意、主观,使之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并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传统玩具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吸取其传统审美特点,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并且把它传承下去。但民间玩具的再创造不能以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民间玩具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引起购买者共鸣的卖点,丧失了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卖点。许多民间玩具诞生于民俗事像之中,与民间习俗、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上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传统玩具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促进了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同时也给人以慰藉和温馨;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拜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1.
诸种超越模式,或从道德目标着眼,或从人格理想入手,或者追问时间,或者追问生死,或者强调人与自然合一,或者超脱一切挂碍达到“色即是空”……,背景不同,重点各异,但是始终是在“一个世界”的范围内实现精神超越,皆可归入审美超越。而西方那种指向彼岸世界的形而上超越,没有在中华大地上成为主流意识。这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审美超越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创作中那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心境;以情结境、以境构景、借物抒情的思维方式;以意造型,直抒作者心境的抽象笔墨,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美形式,奠定了文人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独特地位。唯有用历史与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其得失,才能有益于中国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坐具设计全球化的时代,明式坐具固然仍是中国坐具的典型代表,但随着时代向前推进,站在未来与过去之间,不能固守明式坐具而不再发展中国现代坐具。通过对往昔中国坐具发展历程的回顾,发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对坐具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在未来面前,美学思想的积淀仍是最好的资源,引导着现代中国风格坐具跻身于历史与世界之间。  相似文献   

14.
张鹏 《美与时代》2006,(8):88-89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积淀之厚、涵盖之广历来为世界各族人民所瞩目。其中,自先秦以来至中国近、现代各家对审美教育思想的论述更是异彩纷呈、咳珠吐玉,因此在当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对诸家审美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烛幽辨微、去芜存菁,批判性地加以继承,使其在中国当代审美教育中重放异彩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深厚,中国的古代建筑独树一帜,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建筑文化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的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充分吸收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绘画艺术是表现我国文化内涵的重要形式,而且古代的绘画作品是我们了解古代风俗人情、政治和历史的一个主要途径。所以应该积极传承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让其推动我国动画的发展,帮助人们站在艺术欣赏的角度了解传统文化及其存在的人文内涵。因此文章主要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动画传承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剧毋宁是审美与伦理并存的文化存在物。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统一性,传统戏剧在审美怡情的同时,兼具民风教化、善德培育之功用;因审美与伦理具有矛盾性,传统戏剧的审美只可能是在伦理规定的"可以然"之域的审美,所谓"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受传统伦理的影响,传统戏剧在有关价值主题的宣泄上,自觉将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忠、孝、仁、义作为审美关注的重点,这也导致传统戏剧审美将愚忠愚孝、贞洁观念、皇权思维等封建糟粕掺杂其中。审美与伦理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传统戏剧在对名教经学不断的质疑和反叛中彰显人的价值和力量,最终接近审美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18.
苏丹 《美与时代》2004,(9):60-61
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社会文化,如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是长期的积累,具有相对固定的性质.中国舞蹈审美形态的传统,是在中国舞蹈数千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与中国其他艺术门类一脉相通的传统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的制约下,中国舞蹈在表演和审美形态方面的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马蕾 《美与时代》2014,(1):55-5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色彩信仰和审美习惯,但是作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观念,仍然是影响各民族色彩审美的最主要因素,以“五行说”为核心的色彩体系影响深远而又广泛,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建筑装饰上也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20.
巩绪发 《管子学刊》2006,(4):117-119
篆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早存在形态。篆书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的不断发展,从大篆到小篆,由草而工,最终达到了和谐、规范和整饬的形式美的极致。然而,艺术形式雅化到极点的结果却往往是此种艺术形式的终结。当高度法度化、完美化的小篆在秦代登峰造极之时,随之而来的却是篆书艺术的僵化并直至为隶书所取代。篆书艺术的发展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