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民居、榕树、竹丛以及村井不仅是越南乡村文化的象征,还是越南北部三角洲人民的骄傲。越南北部三角洲传统民居是其乡村文化的一部分,与水稻种植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越南北部三角洲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价值体现出以下特征:传统民居与乡村空间整体非常和谐;民居形式简单,符合当地风俗习惯、气候;布局对称,装修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只用天然材料;社区性;地方性。这些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对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借鉴价值,值得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乡村现代建筑与乡村传统建筑的区别、联系出发,分析乡村现代建筑的在地文化发展模式,以材料、技术的不同到功能主体、历史文化的联系,阐释在地文化的地域性与时间性,乡村现代建筑为何要传承在地文化,其意义与内涵的作用,再以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乡村现代建筑中运用在地文化。  相似文献   

3.
装饰是基于人类对美和幻想的双重追求这一本能而产生的。装饰往往通过其艺术表现形式来传达情感。地方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及时代特征,文章针对吉安地区宗祠门楼装饰艺术研究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并力图通过对江西宗祠门楼装饰的艺术角度分析其审美特征及成因。宗祠门楼装饰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和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特有的历史文化则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宗祠门楼装饰艺术,传递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各地区文化在长期交融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在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被闲置的旧建筑空间。它们类型各异,有旧厂房、旧诊所、旧住宅等。因为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建筑都面临同样一个结果,即被闲置。政府更多的是保留一些有文物价值的旧建筑,而其余的都会拆除。研究者通过在台湾的经历发现他们对待旧建筑的态度与我们有些许不同。在各种阶层、各种风格的旧建筑都会被改造再利用,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才值得被保留,而是每个时期的每种不同风格的建筑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建筑本身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的瑰宝,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蕴含了丰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及民族特色,将这些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与环境设计中,能够有效改善现代建筑单一简约、没有特色的问题,使现代建筑更具地域特色。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文化符号时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更要融入当代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6.
越南民间文化中,公鸡和其洪亮的叫声是妖魔的克星。越南民间画如东湖画、鼓行画、金黄画、生村画中,都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公鸡形象。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民间艺术家无尽的创造力,还反映了越南人的世界观,为亚洲文化贡献出一个独一无二的鸡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中越两国文化源远流长,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中越两国民间都有福神信仰之说。与中国的福神信仰相比,越南的福神信仰有其独特之处,如形成的路径及种类与中国不同。本文主要论述越南福神的起源、发展及对越南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信仰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乡村也受到城市化发展的波及,乡村中原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大量的乡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使乡村中滞留了很多的废弃建筑,然而这些乡村废弃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使其存在的矛盾不断激化。文章通过把乡村中废弃建筑在保持原有乡村建筑古朴特色的同时改造成为活动中心,充分利用乡村现有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基础和源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各地区建筑逐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去维持地区建筑的文化特点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以绿色建筑在美丽乡村中的运用为主题,重点探析豫西地区建筑文化存在的特点,首先以绿色建筑和美丽乡村的概念着手,逐渐深入地研究豫西典型建筑窑洞的背景及环境特点,最终为构建"美丽豫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未来的21世纪里,人类和每个国家的生活水平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的各个方面也将发展到空前的程度。为了迎接这个世纪,每一个国家都要把培养新人做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儒学是人类最悠久的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学说之一。儒学的价值观对21世纪新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作用。对越南来说,这种作用更有意义。1、儒学是越南传统文化和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元一世纪,汉人把儒学传到越南来。此后,在越南领土上的一些地方先后创办了培养儒学人才的学校。一些聪明的越南人很快就掌握了儒学知识。他们在中国内地参加了各级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地貌特征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台山位于汾渭地堑北部,是典型的断块山地。古滹沱河和古清水河侵蚀新生代以来隆升的五台山,而形成和缓的夷平面和深山峡谷的地貌特征;五台山高海拔的特征,又为冰缘地貌和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发育提供了基础;这些不同的地貌类型组合在一起,叠加上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了五台山独特的景观。谷底开阔、地形和缓的台怀盆地成为佛教建筑和文化集中分布的区域,保留的重要的佛塔、寺庙建筑、佛像和壁画等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设计存在于人类整个发展史之中。无论是建筑、雕塑、服饰、音乐、美术,还是书法写意、文学故事等,都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其中都包含了设计的元素。因此,设计包含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之中。因此可以这么说,整个人类社会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一部宏伟的设计作品。由于每个时代的背景、文化、道德、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赋予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13.
越南文化遗产是越南民族的宝贵财富,是越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越南的地理位置非常便利,方便与各国进行交流,有足够的条件发展陆路、水路、空路交通,这些为越南旅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越南发展旅游潜力无穷,因为越南全国各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丰富多样,其中越南文化遗产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是核心内容。文化振兴视域下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方案时要审时度势,保证发展乡村文化的同时,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的文化、经济以及建筑的一体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就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居环境的概念以及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乡村人居环境设计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传统建筑装饰是建筑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直接记录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和艺术文化。文章主要研究鄂东南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促进乡村的发展。文章以鄂东南建筑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深刻地概述了鄂东南建筑的特点,从大量的资料中了解其特征及文化内涵,从多方面了解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建筑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如何把乡村振兴与鄂东南建筑的传承与创新改造结合起来,并深度了解了国内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建筑传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正>一、引言越南是个多民族的国家(54民族)。在越南的历史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族群)的文化是与越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族群文化研究多年来受到民族学乃至各个社科领域的关注。大部分研究指出越南历经一个世纪的历史变革后,近几十年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使得越南民族文化乃至族群文化也随之变革,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民族融合与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挥与保存之间的不同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建筑和拜占庭建筑艺术中,基柱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基柱通常包括三个:柱头、柱身和柱础。文章旨在探讨两种不同建筑文化中的柱语言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实际上诉说了中国与西方在建筑理念、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建筑技术、不同的文化理念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系统。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长期和谐相处的产物,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其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一个地区演变与发展的传统印记,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物质的乡土文化包含景观环境、建筑、传统工艺品、传统服饰、传统节日、气候、土壤、材料、色彩、图形纹样等元素。非物质的乡土文化包含思想观念、方言、宗教、道德观念等元素,它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人们对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日渐消退,很多的古村落都遭到了破坏或者面临重建,昔日那些具有中国乡土文化的村落渐渐没落。从朗梓古村落的乡土文化元素出发,对建筑形式与材料、装饰纹样等方面进行调研,唤起原住民对于乡土文化的重视及传承。  相似文献   

19.
襄阳北街是目前中国历史名城中规模最大的一条仿古街,其主要建筑物包括古城门楼、仿古建筑群、牌坊等.这些建筑物与著名的古襄阳城墙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既有传统风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街区文化.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部分传统村落在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分析1949年以来国家有关乡村建设的系列政策,探索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与实现路径,并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