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美国的著名建筑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是"有机建筑"的倡导者。赖特崇尚自然,其设计的建筑充满诗意,流水别墅是对"有机建筑"最好的诠释。时至今日,他的设计思想也引领着未来设计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期,远古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更为强壮的物种的侵害,挖穴筑巢,开始了人类最早的建筑。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极度的落后,所建造的巢穴也极度的简陋,但是对于人类的建筑和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却是非常的重要。当时的人类为了方便建造栖息之地,往往要借助自然的先天条件,例如,以自然界中的树木为依靠,筑巢而居,或在先天形成的自然洞穴的基础之上挖穴而居,受自然和人工技术的限制,当时人类所建筑的巢穴往往隐蔽与周围的环境当中。而在拥有先进生产力的现在,又有许多的建筑师、设计师想要像那远古人类一样将人类的建筑空间回归到自然之中,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生态建筑以及负建筑。在生态建筑与负建筑理念成为约定俗成的建筑概念之后,对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依然没有停止,隐形建筑空间的声音在学术界慢慢发声。  相似文献   

3.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城市的符号,优秀的建筑是唯美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完美结合.本文运用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中"和"的思想结合赖特的"有机建筑"理论,对当前部分居住社区规划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为建筑设计的规范化、合理化、人性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处广西桂林生态自然景区的愚自乐园是一座以当代雕塑为主的地景艺术公园。如今,它安置于酒店度假村中成为景观装置艺术,建筑与空间艺术的结合起到了调节的作用,现在的愚自乐园是城市的避难所,给参观者一个舒适的空间并给我们建造了物质与精神上的保护屏障。这样的一个原创性的经验独立于白天景象展开了空间的另一种维度。  相似文献   

5.
三维空间有上下、左右、前后三个维度,建筑的空间更多在讨论另一个更重要的维度:内外。文章从建筑空间最重要的维度内与外论述,阐明建筑的虚构性:建筑的内外是注释出来的;建筑的空间是一个社会文化体共同接受的一套虚构。建筑如同小说戏剧一样是虚构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场景。这就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的角度和设计建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开篇先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其主要作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归纳出赖特的设计思想。最后在赖特的设计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加以创新,探究设计出一套自己的商业酒店空间方案。  相似文献   

7.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的本质不在于其四面墙与屋顶,而在于其内的空间"。所以"建筑不惟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细部,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的主要建筑创作呈现出了为皇权服务的设计特色。用"华美"的装饰以达到"重威"的目的,也彰显"团结"的气魄。所以,这一时期内部的主体建筑是金碧辉煌、雕刻绘涂的装饰风格。汉代是一个崇尚"大"的时代,"以大为美"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顾云涛 《天风》2016,(4):18-19
正苏州高新区基督堂是一座可容纳千人同时礼拜的教堂,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玉山路170号,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基督堂集天时、地利、人和建造而成,是上帝在苏州这块土地上的荣耀见证。2012年,基督堂主任牧师许恩杯牧师,在一些弟兄姊妹的鼓励支持下,发起了"基督教文化学术沙龙"活动,由培训部的同工具体  相似文献   

9.
人工合成生命触动了生命的自然性、主体性、自主性与内在价值,给认识人工合 成生命的伦理属性带来了诸多困惑。原有从目的论出发对生命伦理地位得出的认识不能直接 适用于人工合成生命,而只有依据目的论的推理逻辑对人工合成生命的目的性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其目的的有无或程度如何进行重新判断才能得出合理结论。从发生目的的维度看,人 工合成生命是自然物和制作物之外的“制作的自然物”,具有自然物的属性;从功能目的的 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过程中“自下而上”的建造留下了生命自组织的空间,使其主体性在 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从行为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仍然具有“有目的的行为”,决 定了其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整体目的的维度看,人工合成生命和生物圈其他部分具有发生 多种联系的可能,体现了其内在价值的存在。因此,从总体上看,应当将人工合成生命作为 与自然生命相同的伦理对象看待。  相似文献   

10.
刘钊  强薇 《美与时代》2014,(12):33-33
现以工业设计心理学为基础,结合现有材料和前沿科学技术,打破现有的建筑与设施设备独立思维、分别建造的传统观念,创建一种新的建筑架构,探索和研究出一种更符合人们生活习惯、心理活动、人机关系的和逸性智能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大学图书馆"新空间"设计研究,得出对未来图书馆在建筑空间上的服务价值和服务品质的升级的方法。目前国内一些图书馆建造时在空间设计上想颠覆传统观念,寻求新突破,不断创新,寻找一条未来图书馆发展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环境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数个建筑物通过组合形成一个建筑群,而建筑群又以某种方式逐步形成外部空间,外部空间的组合又形成了城市形体环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筑物的整体形象决定了城市的形态空间。因此,在实现建筑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反映建筑物的内在功能和结构造型,另一方面也要将建筑物以及所处的总体环境结合在一起,实现二者的有机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纵观当代城市建筑空间的建造方法及发展趋势,无论其具有怎样的建筑风格、建筑样式,都有其独特性和建筑空间的完整性。基于此,结合南京“梧桐文化”的地域特色,提出了“破碎与重生”的设计理念,并将其运用于当代城市街区的建筑空间中,其目的是桥接过去与现在,打破建筑的室内外关系,使之交融共生,打造出既基于“破碎”老建筑之上,又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特征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4.
隈研吾是日本50后建筑大师,他的建筑创作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的影响,他是日本本土建筑院校培养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师,同时又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的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隈研吾设计的作品类别多元化,除了建筑设计,还包括建筑外围设计、展厅和装置类设计等,创作上强调根据建筑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等去构建设计思路。他巧妙地将混凝土与木材、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材料的选用上烙下了鲜明的独创性。隈研吾深受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在设计语义上能明显感受到他的作品中颇有禅意。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广受国人的喜爱,其设计思想为中国建筑界探索回归了传统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初,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提出了"有机建筑"一说.很快这个"道法自然"的新鲜事物成了对现代建筑较有影响的建筑流派.百年后的今天,随着人性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遭到了更多的质疑.基于此种现象,"有机建筑"似乎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投入到居住条件上,更关注居住的舒适性、美观性、灵活性、利用性等。为了建造能够让人们满意的建筑空间,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对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建筑的技术、艺术与生活存在的联系出发,探讨三者在当代的发展情况,从材料的创新、传统房子的改造、闲置空间的利用以及可移动性多方面举例说明当代建筑可能发展的方向,让建筑设计更好地为人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1903年之前,在加拿大魁北克,只有乘坐渡轮这一种交通方式跨越圣劳伦斯河。于是,魁北克铁路桥梁公司请来了特奥多罗·库帕设计建造一座大桥,虽然他刚刚从加拿大工学院毕业,却已是当时最有名的桥梁建筑师。为了建造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库帕采用比较新颖的悬臂构造,并将预设的桥长由500米延长到600米。当工程进入到后期时,一名现场巡视员发现大桥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系统观点考察乾卦,不难发现它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诸特点。 (一)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特点。乾卦是由六爻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言之,以同一动物——龙的六种状态和六种空间位置为基本元素,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初九,“潜龙”,“潜”,潜藏,指龙的状态;龙,水陆空三栖动物,潜龙,潜藏于水中,处在空间的最低层。九二,“见龙在田”,“见”即现。显现、显  相似文献   

19.
美国建筑师F·L·赖特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不仅设计了大批优美且饱含意义的建筑作品,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哲学,为现代建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建筑思想在他死后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却显现出一种人类思维与追求的恒久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别墅建筑景观设计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别墅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别墅景观设计与环境保护,重点从别墅建筑景观设计、庭院设计、色彩与方位、植被与铺装、布局与造景等方面论述了别墅建筑景观设计的表现与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