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四大名园可谓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的典范,其造园技艺巧夺天工,造园手法十分精湛,虽都是古典园林中的翘楚,却又各具特色,留园的空间关系处理得变幻莫测,沧浪亭借景巧妙,拙政园不同于传统私人宅院,更加深远旷达,而狮子林在置山处理上则妙趣横生。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园林,而在四大名园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对四大名园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的分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豫园作为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山水意象与意境体现了力求顺乎自然之势的造园思想,舒展的空间形态,幽邃的山水景色,诗情画意的意境为其赢得了"东南名园冠"的美名。  相似文献   

3.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相似文献   

4.
旧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的苏州留园是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留园以其精湛的建筑与空间艺术著称,布局紧凑,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山石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五方面简要分析了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包括"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漏景之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借景之美、"光影斑驳、变幻莫测"的光影之美、"变化与统一"的图案之美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之美,对认识与欣赏苏州园林的漏窗之美有一定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读《园冶》一书,对明代的造园理论与方法实践进行探究,提取其“体宜、尚雅、时尚”的造园理念、实践原则与审美意趣,与粤中庭院所体现的时代性、简洁性与现代性进行对照与印证,以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东莞可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造园立意、建筑布局、谋篇理景等方面,多角度理解粤中庭园营建之法与造园之道。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唐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造园艺术家,其作品给人一种"澄淡空寂"的禅意之境,他以超越世俗的审美心胸追求着"心物融合"的高妙境界,其中他的造园思想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艺术思维并完美地呈现出来,也对后来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书写了完美的篇章。文章以王维营造的园林作品《辋川图》为例,结合相关诗集《辋川集》里描述的意境,试分析其表达的禅意意境以及朴素、静寂、空灵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宋元易学对墨梅艺术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易学的理学化实现的,主要体现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方面。影响到创作论上,一是在创作技法上宋元墨梅艺术创作讲求由象数阴阳推究作梅神理,二是在创作主旨上借《梅花太极图》批判佛教的世界观。影响到批评论上,一是借气化原理来解释墨梅"清美"和"生意"的风格,二是借"周子太极图"来比附扬无咎所创空圈之法。宋元墨梅艺术所受易学之影响本于《易》而超越了《易》,具有借易学发扬儒学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析了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首先对意境的概念进行阐述,意境的精神内涵是物象、心境、情怀的交替融合,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在分析了意境的审美方式"计黑当白""情境交融""道法自然"之后,对工笔画意境的体现方式进行了阐述——虚实相交并着重造型的艺术与用线技法。最后论述了工笔画意境的开拓,融合传统技法并结合当地丰富的材料与肌理,打破传统束缚,在视觉上给人强烈冲击力,生动地传达出现代工笔画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0.
汉代象数易学包含两种不同的形态,其一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占之学",其二可被称为"汉代象数易注之学"。卦爻辞作为后者的主要训释对象,几乎不在前者的理路之中占据位置。而前者中的象数思想,在后者中则被转化成了训释经传文辞的体例。总体而言,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远小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王弼批评"存象忘意",是在评价后者。吾人不能认为"存象忘意"也可被用以评价前者,更不能认为"存象忘意"是对整个汉代象数易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因借体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我国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文章着重研究其中"借"的思想,探索国内乡村民宿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湖北省阳新县妹思湖乡村民宿整体规划设计,探索民宿建筑空间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手法,从借地、借光和借物三个方面以及人文艺术隐喻的角度,分析乡村民宿的建筑景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造园与中国山水画在艺术表现上都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叠山置石是造园中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园林土建工程。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即山的脉络气势,通过不同的皴法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之理。文章通过研究古代山水画对古典园林掇山叠石的影响,为现代掇山叠石提供一定的创作灵感和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绘画历来讲究意境之美,追求"象外意","意"体现了一种品格,"意"之高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高低。艺术作品意境的高低也体现了创作者艺术修养之高低。风景油画作为艺术家表现风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创作出一幅优秀的风景油画并使观者与之达到共鸣,是风景油画创作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佛教域东与传中之华后本在土思文想化、不艺断术交等融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其中以禅宗为主的美学意蕴被化用到古代诗歌理论与创作领域,进而开拓了诗歌艺术的视野和哲理意趣,拓展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促发了以禅喻诗的诗论传统,成为历代诗歌意境中不可或缺的美学类型。盛唐"诗佛"王维以大量充满禅意的诗作享誉诗坛,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南宋严羽  相似文献   

15.
繁花似锦,林木绝胜--谈拙政园的种植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淡雅的风格闻名于世,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的拙政园占地5.4万平方米,是苏州园林中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名园.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是全园精华所在,约成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成横长形,水面堆出两座小岛.在水池西北、西南和东南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  相似文献   

16.
《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造园理论著作,其造园思想可以总结为"道法自然"的生态平衡观、"因借体宜"的生态保护观和"当要节用"的生态节用观。在当代园林设计中,仅仅考虑人类自身利益和需求,孤立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唯一准则所产生的误导,是园林设计中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潜在危险,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7.
枯山水庭院是日本园林体系当中最具特色的园林形式之一,之所以被称为"负之庭",在于其营造常常是运用简朴的材料和极简的手法,给人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稍微移动其中的元素都会破坏整体效果。意境的营造是通过人们的观赏、静坐、冥思、顿悟等内心活动,达到对世间的人生感悟,枯山水庭院处处体现出"留白"山水思想和禅宗美学意境,传达了现代园林的极简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境与意的统一,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这是偏重于意境"实"的方面;意境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境生象外,强调其空间美、动态美和传神美,这是偏重于意境的"虚"的方面.虚实结合,方得意境.  相似文献   

19.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朱德群是当代一位著名的旅居法国的华裔抽象艺术家。他的绘画色彩绚丽、气韵生动,将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的"象外之象"境界演绎至极致,为西方绘画注入了新的生命。特别是他对抽象绘画中的西方油画色彩语言的运用,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创造出了一种诗意空灵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