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设计是自然介入人生活的一种途径,也是人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探寻,站在设计角度去理解与反思,应以创意设计的思维去维护二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实现,更多地要改造"人"的思想观念,将自然融入人的生活,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无论是作为设计师还是消费者,都应反省自身,自觉地关注自身与自然的共存发展。同时,通过绿色设计协调人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通过仿生设计使更多自然观念融入人的生活,不断倡导环保、绿色、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求达到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代表性构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它所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土木结合的建筑体,更是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的直观表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传统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的兴起,斗拱在建筑结构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在建筑装饰上的应用却逐渐增多。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理念的改变,斗拱不仅不会消失,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的审美发展的理论中,特别强调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我国古镇的发展中总是运用“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学观来构思、设计、选址的。建筑是直接影响人接触自然的最为密切的生存方式之一,也直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居住环境是人与自然的中介。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是人按《易经》的整体和谐理论来谋求自身发展的,洛带的街道正是依据这一理论形成人文、历史、生态的整体和谐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主要是道教宫观园林和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与淡泊超然的人生哲学,能赋予当下艺术与设计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价值。在禅宗美学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做到自我清净,心中有念,使主体(心灵)与客体(自然)处于同一、恰当的状态下。其自然本体论所强调的心性化的自然美感,是由观到感,观中生感,感中生观,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理解,来对自然美的和谐作出反应,从而展现出内在的生命之美,实现人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诉求。在形态的设计上,禅宗美学注重"万物归一"的整体观照,即全面地知晓,完整地观察,更多是以一种创造性的和谐方式"组合"在一起,从而使人发现或创造出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和谐,并以此作为欣赏的前提或分析的依据,从而体验到特定"画面"背后生命韵动的和谐之美。只有如此,对自然生命和人类情感的体验之妙才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唐三彩作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不仅体现了恢宏壮观、热烈昂扬的盛唐气象,也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所追求的一种尽物性与尽人性相得益彰、"造乎自然"的艺术观念。纵观唐三彩的整个流变过程,它是以日常生活为摹本,在色彩、造型上又加以人的主观创造,使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注重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显现,使"人"与"自然"交融合一,成就了造物之美。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建筑环境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完善城市规划,稳定城市经济发展,保证居民生活质量。装饰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装饰艺术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摆脱以往单一的追求经济发展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更多地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对当代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装饰艺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9.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建筑,见证并承载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根据文史资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建筑为考察对象,探究佛寺建筑的美学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佛寺建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建筑形式的美学探究,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头脑中艺术思想凝结的结果,通过对形式的探究深入研习其所要表达的内在内容;对佛寺建筑"意"的思考,给现在佛教寺院设计中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陈玲 《美与时代》2013,(1):69-71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常见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土家人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创造了没有脚基悬于半空的建筑样态—吊脚楼。作为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吊脚楼也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经过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当地人居环境、价值观念和民族审美情趣。本文运用现象学,从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出发,通过对吊脚楼的分析,探讨建筑和居住,建筑和存在本性之关联,揭示只有在语言的家园才得以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是包括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及人的身心和谐几个方面在内的"普遍和谐",为人文奥运的理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人文奥运所包含的倡导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与包容、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和谐、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等内容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具有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具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存在的自觉认识和主动构建的历史演进轨迹,就其所探讨和阐发的理论而言,它主要包括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人的存在的行为方式、人的存在的价值完善等方面的内容。由于人学思想是以人类自觉认识到了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为其核心特征的,依据这一特征来审视中国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西周宗法礼乐文化的建构形成,标志着中国文化的人学思想已经上升到了初具系统的理论形态。虽然西周文化的人学思想,在其外在表层特征上还依旧笼罩于天命神学的束缚制约,但在其内在本质特征上则鲜明地体现出了对于人的存在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觉醒发现。这种觉醒发现是以西周文化所彰显的道德精神为其标帜的,而道德精神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因此,深入揭示西周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与如今时代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建设与河道堤坝等建筑的建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形式,而是更多地趋向于多目标、多元化、生态化的发展。从原来简单的河道治理逐渐转化成关注恢复河道生态系统、滨水区的景观化、功能化设计,趋向于关注动植物栖息地的合理保护、城市建设设计、大众审美及社会美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部分,国内的城市建设与河道规划管理并没有着重体现出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盲目跟风套用其他成功案例、不进行实地考察探究、不结合当地自然风貌与自然气候就进行模式化的套用等现象普遍。不仅如此,对河道的大肆改造,不合理利用,以及为迎合政策性的工业化社会面貌要求,对河道的改造更多的是趋向于"改造"性的"破坏"。我们要以尊重自然、改善环境为原则,从生态生存的角度出发,改善设计的景观形象,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开资,改造出更实用更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河道规划的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4.
蝙蝠在中国汉字中谐音通"遍福",即"遍地是福",可表祈福纳吉之意,因而在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蝙蝠装饰纹样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蝙蝠纹样文化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古代权贵的住宅建筑中应用极广,恭王府就是蝙蝠纹样在建筑装饰中应用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各式各样蝙蝠纹样的灵活应用,将恭王府打造成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福之地"。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道德基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为我们从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从道德的意义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是道德主体,承担着全部道德责任,其行为是道德评价的对象。人对自然的适应与改造、尊重与利用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刘晗 《美与时代》2007,(6):27-29
"物"、"象"、"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考察其历史演变过程,探讨其与人类主体意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展现之关系,提出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在尊重物的自然本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个体经验,与之进行对话、交流,以形成和谐、自然的生存样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园林的本质在于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它更多注重在建筑上消除自然与人的差异与隔阂,而不是强化人为的因素。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的今天,它可以为当下的宗教建筑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建筑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一“宗教园林”,是指具有宗教意义或者与宗教生活密切相关的园林,它是园林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宗教园林,  相似文献   

18.
城市历史街区集中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是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属于可见的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求人不仅需要具有高度责任心,还需要对历史街区有很深的历史知识及了解。改造需要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历史风貌不仅包括文化的部分,还包括了通过具象的物质体现出来的环境。文章通过对山塘街历史街区的"物质环境"进行调研分析,探讨在建筑景观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澍是中国当下最富有人文气质的建筑师之一,在其旗下完成的作品中,历史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许多作品总能够超越论争,并演化成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永不过时的,甚至颇具世界性的生态建筑。似乎"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艺术学",才是他的根本旨趣;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则正是他真正带给我们的一条返归庄子的至美之境的回乡之路。在致力于本土化营造的王澍的建筑理念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应相互平等。这种"叛逆",就是要回到世界最基本和最初的状态,重视人和自然、人和物、人和思想之间的源初关联,达到建筑与世界的生态平衡。这也正对时下建筑界风行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反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