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建筑现象学及场所精神为探索背景,叙述了场所及场所精神的概念,并从建筑场所现象学出发对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部分建筑作品进行赏析,探讨了场所精神在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建筑与场所精神之间的联系和所产生的现实效益。  相似文献   

2.
伍艺 《天风》2003,(1):57-57
<正> 这位木匠出身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在80至90年代建筑界,是一位引起世界建筑界产生巨大反响的人物。 他的一组以“风”、“水”、“光”为主题的教堂将人带入赞美上帝的美善和奇妙中。安藤忠雄的教堂建筑蕴含着他对建筑内质的深悟,如同许多建筑大师的评论感悟到他充盈租驿动之心,凸现了建筑与人对话的追求和张力。当我们细细品读安藤的教堂建筑,都有如此感触。  相似文献   

3.
安藤忠雄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建筑师,他所设计的作品体现出成熟的设计理念,随着其实践范围的逐渐扩展,对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更加丰富多样,创造性地设计出了多种具有独特环境形象的建筑.集智慧和艺术天赋于一身,他所建的房屋无论大小,都非常实用,有灵性;他有超强的洞察力,摆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及其建筑风格的影响,使他的建筑设作品的形式美与实用性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安藤忠雄是一个把建筑设计得美观又舒适的艺术家,在很多时候,他更像是一位哲学家,不断思考建筑与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间的关系。文章对他在中国设计的台湾亚洲现代美术馆、上海保利大剧院、顺德和美术馆等三座建筑进行分析,三件作品分别用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理解日本建筑文化、建筑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结合对安藤忠雄光之教堂中传统文化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探析我国本土建筑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缺失。以这种方式,为我国建筑赋予新的活力,为我国建筑提供传承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荷兰建筑设计师Rein借由参数化设计软件,最终将参数化元素转化为建筑的线条。意大利设计师阿玛尼在成都创新设计出了兼容西方与东方、艺术与生活的阿玛尼公寓,实现了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创新交融。日本的设计师安藤忠雄把建筑当成一种媒介,让人们从中感受到自然的温度,从而唤醒每个人对纯粹生活的渴望。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及设计师克劳迪奥·塞博斯丁用细腻的思考丰满设计细节,打造直击人心的低调奢华设计作品。这些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创新,推动了现代艺术设计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上海保利大剧院开创了一个国内建筑与城市建设融合的新方式,不仅成功体现了嘉定新城规划的基调和标准,也为国内其他新城区的开发提供了借鉴。从城市基调、自然环境、公众情感三个方面介绍安藤忠雄的建筑设计案例——上海保利大剧院,分析其内在要义与细节,探究其设计要素及"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建筑模式。  相似文献   

8.
隈研吾是日本50后建筑大师,他的建筑创作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的影响,他是日本本土建筑院校培养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师,同时又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他的作品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的融合。隈研吾设计的作品类别多元化,除了建筑设计,还包括建筑外围设计、展厅和装置类设计等,创作上强调根据建筑物及当地的人文特征等去构建设计思路。他巧妙地将混凝土与木材、现代和传统的关系结合在一起,在设计材料的选用上烙下了鲜明的独创性。隈研吾深受日本禅宗文化的影响,在设计语义上能明显感受到他的作品中颇有禅意。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广受国人的喜爱,其设计思想为中国建筑界探索回归了传统提供更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现代化的到来,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个性鲜明的建筑大师们,正用他们的建筑经验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大量的设计作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思想。怎样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建筑?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出现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他们在同一问题上贯彻着自己的理念,虽然在思想上多少擦出些火花,但都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并影响着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建筑设计理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永井一正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多变的风格是其不断钻研设计的成果,不变的是其一直对于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尊崇。从日本文化背景与日本设计总特征入手,以几何抽象、禅意空寂以及自然生命三个主题为依托,结合实际案例解析永井一正的设计理念,分析永井一正的海报设计作品,对比永井一正海报设计的主题与创意,学习其优点,为中国本土平面设计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这样,中国平面设计会更具文化多元性,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1.
福田繁雄福田繁雄,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1951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1967年于IBM画廊个展(纽约),1997年获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1998年被聘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曾任日本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四川大学、东京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福田繁雄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  相似文献   

12.
哲学现象学在建筑领域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建筑现象学是现象学重要的分支。在建筑现象学思想结构下,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背景,同时探索其设计思想中关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依据以及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通过分析从其反射出来的现象学的理念,利用建筑现象学精神,以此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要满足人们居住使用的目的,还应该有其特有的精神特质和设计哲学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只有使建筑外观、关照心理的室内设计和建筑的精神三个方面都具备"以人为本"的建筑要素,才能做出人性化的建筑,才是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建筑。  相似文献   

14.
阿尔瓦·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重要创始人之一,其成长与设计活跃于现代主义运动时期。随着当今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发展,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与批评,阿尔托却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更体现出其对平民的关怀、鲜明的地域特色、贴近景观和自然的风格特点。阿尔托的建筑作品主要倡导人性与自然的理性主义,主张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与当地建筑特色、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结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起源,讲述阿尔托对人性化与地域性概念的诠释及其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与表达,并结合他的建筑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进行思考,以更进一步了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阿尔瓦·阿尔托的建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宁  邸小松 《美与时代》2014,(12):89-89
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设计师们设计出来的书籍会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杉浦康平作为日本的书籍设计大师,在中国出版界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东方气息。中国的书籍设计从鲁迅开始到现在,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针对中日书籍的装帧设计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差异,在此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由建筑大师密斯设计,他采用了"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文章以巴塞罗那德国馆为调研对象,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空间体验的空间构形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进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运用坚固的混凝土构筑,使得教堂实现了一种雕塑般的效果,通过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细部装饰以及光影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光影的运用在朗香教堂随处可见,建筑设计方式大胆新奇,处理光影的手法细微打动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细腻的空间氛围和独特质朴的设计造型为后世建筑重新定义了光与建筑的关系,对现代教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稷 《法音》2000,(1):78-83
福建佛教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广泛地开展对外弘法活动,并在海外有众多的廨院,这是福建佛教的显著特点之一。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福建佛教与日本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天宝十二年(753),历经挫折、双目已经失明的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的九州。他在平城京东大寺设坛传戒,圣武天皇以下四百余人,均从其受戒。鉴真大师后被日本佛教律宗尊为始祖。追随鉴真大师赴日的14位弟子中,有福建泉州超功寺僧昙静。昙静在日本担任戒师,辅佐鉴真大师弘扬戒律,为鉴真弟子中显名于后世的18位名僧之在日本长崎,明崇祯元年(…  相似文献   

19.
田中一光作为日本国宝级的平面设计大师,将日本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观念糅为一体,创造出一批单纯简约又不失优雅的作品,用独到的艺术构思和表现形式传递出了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的文化气息,开启了日本设计造型新时代。田中一光作出的贡献远远不止他所设计的优秀作品,还有贯穿于这些作品始终的基于民族传统不断挖掘探索而凝结的艺术理念与情怀。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览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