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国利  陶佳雨  孟珠  姜琨 《心理科学》2019,(4):997-1003
聋人听觉受损后,在低水平的视觉认知任务中,表现出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这种增强效应是否也会发生在高水平的汉语认知加工任务中?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探究副中央凹注意增强效应对聋人读者合体字N+1预视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能聋人读者,可以获得合体字N+1语音和语义预视效益。研究表明,副中央凹注意增强促进了高技能聋人读者N+1预视信息的获得。  相似文献   

2.
自曼德维尔提出“私人的恶德,公共的利益”的悖论后,美德因妨碍经济发展而被驱除。亚当·斯密尝试给自利自爱正名,但仍未给仁爱的经济意义正名。陈焕章认为缺乏道德根基的放任主义只给强者带来利益,必致社会分裂和崩溃。为了阻止经济的去道德化,陈焕章认为社会经济秩序应该建立在道德和经济双重动机之上,并建构了以美德为中心的儒家经济学。向善的人性预设、美德主导分配、政府调节、适度竞争是其经济学的主要特征,这一新形态的经济学可以称作美德经济学。陈焕章美德经济学虽显粗略,但在理论上重启了经济的道德化进程,并与数十年后兴盛的经济伦理学和社群主义遥相呼应,可以说潜在地具有引发一场“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毋丝雨 《美与时代》2023,(12):116-11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城市形象传播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些旅游城市如西安、云南、长沙和淄博等,率先抓住了这次机遇,通过利用第一波互联网热潮,成功开拓了城市形象传播的新局面。然而,其他中小城市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始终难以找到突破城市形象传播壁垒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河南焦作城市形象传播应把握新机遇,借鉴其他城市形象传播经验,拓宽传播渠道,健全城市形象管理机制,进一步解决城市形象传播中的难题,为焦作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助力增色。  相似文献   

4.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竖是它,一横也是它,站不改姓卧不改名的,只有它。 做“1”霹雳数坛,做“一”销魂文坛,能兼上这两条的,该不该敬重,你说吧。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沈阳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进行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分析沈阳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建设的现状和不足,基于沈阳特色文化,依托“文化+”模式,对沈阳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提出合理性意见,着力推动沈阳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城市特色品牌效应,实现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晓文 《学海》2011,(3):193-197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乡土文学现代性的产物,两者具有统一与断裂的现代性关联。从革命现代性的角度切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能够相对准确地做出文学史定位与文学评价,弥合乡土文学史叙述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聚集地,纵观世界各国城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城市景观更新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传统工业城市正在找寻着新的发展道路,在转变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各种问题。从“双碳”视角出发,结合城市遗留下来的工业场所,在传统工业城市景观更新设计时把低碳理念贯穿其中,在保留传统工业场所精神的同时,缓解温室效应,建构低碳城市,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陈常燊 《世界哲学》2012,(5):122-130
在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一书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发生在其身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他提出的"河喻"、"轴喻"、"墙喻"和"石喻"这四个隐喻中可以窥见这次哲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在一个信念系统内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由作为"河床"或"地基"的基本信念来支撑整个信念系统,而是相反,由不那么确实无疑的整个信念系统来支撑相对而言确实无疑的基本信念。这个信念系统、世界图景或思想框架的相对确实性由语言游戏规则所规定,进而由行为方式和生活形式所规定。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表明内隐韵律能够促进书面文本的理解,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重音节拍语言,而较少关注汉语这类音节节拍语言。为了探究内隐韵律作用的普遍性,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句子阅读中“N的V”结构加工的韵律制约。研究发现,“N的V”结构加工中存在稳定的韵律形式效应:动词为单音节时比动词为双音节时的注视时间更长,回视更多。韵律形式和语义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在受事语义关系条件下,在反映早期加工的凝视时间上,单音节动词条件长于双音节动词条件。但这种交互作用在晚期加工阶段则不受语义关系影响。表明“N的V”结构加工中的韵律形式效应稳定且持续。研究支持内隐韵律假说。  相似文献   

11.
设计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成功的设计管理可以最大化的发挥设计的作用为企业服务。驰名中外的剪刀品牌“张小泉”,在历经了350年的市场洗礼后仍生机盎然,并至今在刀剪行业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李华 《哲学动态》2020,(12):89-97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实质并非将客观主义简单扭转为主观主义,而是使主体、客体都回到作为它们基础的先验结构上去。正如康德的自述所表明的,这一思路的先驱是文艺复兴科学观,后者在对抗亚里士多德主义目的论宇宙观的基础上,集群体之力,建立了一套"从知识到知识"的先验理性化科学观。这种科学观在科学的要素、整体关联、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相当完整的建构,成为了现代理性化世界观的开启者。梳理这场变革的真正内涵及其文艺复兴前史,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整个近代哲学史,并洞察对该变革进行批判的种种当代"实在论"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公案”及其“参公案”是禅宗的特色内容之一。究竟什么是“公案”以及如何“参公案”,这是人们所感兴趣的,也是人们所迷惑而急于想知道其底细的,但是,历来的禅宗研究基本上没有满足这种需要。本文对“公案”的形式、“公案”的来历、“公案”的名称以及“参公案”的目的、过程和作用作了适当的梳理和论析,以期对人们了解禅宗的“公案”和“参公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地铁文化既可以是城市文化的具体物化和缩影,也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城市文化,从而成为一张城市“名片”。以地铁为载体,以中原文化为底本,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郑州地铁1号线1期工程的8个“文化墙”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壁画,是郑州地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运营,地铁“文化墙”在展现其强大的文化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反映出了郑州地铁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是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新唯识论》的出版,标志着其思想体系的成熟。考察该书,熊氏虽然借鉴了大乘佛教境、行、果的次第,将释家成佛之路置换为新儒家的成圣之路,但其"本心"论思想却并非是对佛学的发展,而是一种根基完全不同于佛教缘起论思想的"基体说"。事实上,"基体说"在中国古代儒道思想传统中一直占据主流地位。熊氏构建自己思想体系时牢牢立足于此,对大乘佛学进行了融摄和吸收,从而实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濮荣健 《天风》2003,(3):21-21
使徒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1:16);因为神不偏待人(罗2:11)。  相似文献   

18.
《秋水》篇以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为缘由,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而指向返归于"真"的。"美"、"乐"之存在以"真"为内在规定,又以"顺""游"为实践方式而达至美乐之境,从而整合成以"真"为本体,"真"、"美"、"乐"相统一的超越之域。  相似文献   

19.
万事万物各具其理,其本原又与天地同归一气,气绵延统贯于万象,道承载于“天地之气”,“道体”亦即内在于主体的故有本性、规律。万事万物的本体自性俱足,无须孜孜向外求道,只需求诸于内。“自性”即主体自我反省时的迥然一念明觉,自性呈露既是“天道”,又是独具的“生成之理”,是“道”与“理”的统合。万物但能清虚自守,复归自性,“万物一体”之“道”即如如显现。纵然天地间万事万物各有所待,但当境自足,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万象归复自性,又实则趋向于“道”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论模态与本体论体系。由自我本性之朗现,人之自性与物之自性和谐感应,故凡天下之物皆无不好,意见皆无不对,而得出万物齐同平等,主体精神生命“自由”实现的圆融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伦理学不是已有伦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而是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交叉学科群。应用伦理学运用描述、分析和规范的方法 ,试图面向问题、决策和行动 ,从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宏观体制与超宏观全球四个角度系统研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应用伦理学既涵盖了传统的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 ,又和其他学科发生了直接的关联。对于很多应用伦理问题而言 ,不存在惟一正确的解决方案 ,对它们的把握和解决需要新思维、新综合和新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