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观现代建筑运动,"风格派"的代表作品施罗德住宅,作为当时探索新建筑运动中的前卫建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以时间线索对建筑活动进行比较研究,试图通过对施罗德住宅相较于现代建筑的生成逻辑和最终形态的表现,探讨其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发展存在的历史定位和批判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穿等生活需要,还开始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生活环境、建筑规划方面,对住宅小区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选择房屋时,人们不仅要考虑室内环境,还要考虑社区的整体环境。自然优美的环境可以为居住的人们创造一个宜居的空间,因此,在现代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中,要更加重视城市现有资源的利用,同时协调和整合房屋的建设和城市的整体环境。文章从住宅建筑规划布局、外部空间环境、单一商业配套设计等方面阐述了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3.
文章将住宅空间的设计置于地域主义手法的理论下,通过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的阐释和对住宅空间和建筑地域性的结合来探索住宅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王澍设计的自宅和三合宅为例,分别分析住宅空间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讨论传统文化与场地回应思想下的住宅空间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消费社会与建筑空间、超图像建筑的空间生成以及超图像建筑的传播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超图像建筑的现状,了解其空间生成手法、传播规律以及与传统建筑的不同,从而为创造与传播超图像建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整体均衡对称的布局,严谨的等级秩序排列,体现了南阳府衙的建筑特点,同时也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衙署建筑的艺术。南阳府衙的建筑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循山林的思想,将用于政余休憩娱乐、会友处所的庭院和园林,建造成为富于自然野趣的自由式布局形式。在府衙组群建筑中一系列敞、闭相间的空间,通过过厅、甬道、回廊将其连接,组成一个富有变化又具有内在统一感的空间序列,使徜徉其中的人,可以感受到建筑空间的韵律美与节奏美,从而使建筑的空间具有了艺术品味与趣味,这些充分体现了南阳府衙建筑中庭院与园林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模块化建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模块化建筑的理念就是希望建筑能够摆脱材料和结构的限制,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改变而调整建筑的空间与结构,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功能诉求,也能节约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文章以模块化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导向,探讨了如何对住宅建筑空间进行标准化设计,结合我国当前的工业化程度,提出建立600mm模数系统,以"面积模数组合法"作为住宅户型模块化设计的原型来指导设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CCRC养老社区为对象,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其特征。针对CCRC养老社区建筑设计,从服务内容、建筑形式、设计原则对公共功能空间及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不同住宅单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从课题设计来源、设计项目的现状分析、设计的总体思路、设计方法与技术运用等方面对该项目分析与研究设计说明。该方案为拟定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丰泰观山碧水别墅区的住宅设计方案,设计主题为绿色生态住宅设计建筑,即主要通过设计住宅空间,传达生态、环保以及节能的空间理念。  相似文献   

9.
绿色住宅建筑是一种顺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筑形式。文章从绿色设计相关理念出发,结合关于优化住宅建筑的理论,并在了解绿色住宅建筑的标准和它的设计原则后,从综合的角度分析、总结并学习绿色住宅建筑设计理念中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0.
美术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教育,而美术馆的建筑及空间结构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在1964年,科林·罗与罗伯特·斯拉茨基提出透明性理论,其中空间透明性更具有的特征是物理透明和现象透明,即物理穿透和多种空间位置能够相互融合且空间具有变化性。文章将空间透明性与美术馆教育相结合,在近现代建筑里体现空间融合与多变的特性以达到对我国美术馆教育的启示。文章主要探究了美术馆中空间透明现象的运用,对比国内外美术馆运用空间透明性对展览布局和对学习者个性化教育的影响,以及多种空间融合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有哪些重要的意义。美术馆应该融合多种空间功能,创造出具有整体视觉艺术展览形式,增加学习者与建筑空间的互动,学习者在观展的同时应该充分探究美术馆的各种资源并加以运用,从而使美术馆教育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主要用象征生命的木材建造房屋,人们仅仅将建筑看作遮风挡雨的工具,而不会把人生之精神、永恒价值寄托于建筑上。同时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反映在建筑上,使建筑呈现出内向性、秩序性、生物性的特征。庭院住宅,是我国使用较广泛的建筑形式。系统地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许能够探寻到"学校文化"的根,从而为教育的创新找到新的发力点。  相似文献   

12.
何伟 《美与时代》2014,(11):27-28
中国建筑在高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也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很多人都在寻找一个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民居建筑精髓融合互补的方法,延续中国住宅的文化精髓并且同时具有丰富的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文化生活与居住的关系,住宅建筑本身和室外环境的关系为基础,探索社会和文化及风俗习惯在现代居住形态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往往同巨大的经济效应结伴而生,这导致了城市空间聚集现象产生。受我国经济快速、繁荣发展的影响,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空间结构集中的聚集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这类新型城市的不断发展,让原有的建筑形态以及建筑空间被打破,高层建筑被视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空间聚集现象的主要标志。从现阶段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城市的建筑均以高层建筑为主,并且这些高层建筑布局较为复杂,基本上得不到有效控制,高层建筑布局方面的理论知识也不完善,所以无法进行切实有效的深入研究。因此,文章对城市建筑的当下状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单体住宅与集合住宅的现实区分与共同夙愿进行探讨,并以人居传统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为基础,去探索居住传统的新可能,从而实现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SOHO群体的生活居住模式对居住设计的影响入手,研究国内外SOHO群体空间的发展脉络,剖析我国SOHO群体的生活习惯及其家庭模式。从关联环境设计、空间布局设计、家具设计以及色彩设计等方面分析SOHO群体的需求特点,并将住宅空间的高效利用,办公空间的高效利用以及复合空间的高效利用,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实验性设计创作,从设计视角出发,关注居住者及消费者的内在诉求,关注极小空间可适性空间的高效利用途径,探索更加多元的健康生活空间。针对SOHO群体的极小户型住宅展开分析与设计,试图从住宅空间设计的角度来探讨极小户型住宅与空间高效利用设计的关系,分析SOHO住宅设计与空间节约性设计的相关问题,从而探讨如何在满足人的舒适度基础上高效地利用、整合空间,并保持居住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5.
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机器美学开始渗透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在建筑中,勒·柯布西耶首先用"居住的机器"定义住宅建筑,这使得机器美学首先在建筑领域得到确立,随后建筑的机器美学形式不断成熟,"高技派"的出现将这种形式发挥得更为纯粹。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对不同时期机器美学的代表建筑师的建筑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具备直接功能目的的建筑成为主流,"功能主义"思想在当时逐渐得势,占据空间设计思想高地。"功能主义"这一空间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他和他的追随者们认为"只要功能不变,形式也就不会变"。在沙利文看来,建筑功能是具有确定性的,例如谈及住宅,一定要先想到通风、光照、卧室客厅分布等具体而实用的问题。"功能主义"主张建筑的设计应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先要规划和满足建筑的功能之后,才考虑与之相吻合的形式外观,从而达到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在"功能主义"的众多拥趸之中,包括后来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的勒·柯布西耶等,甚至当时的博物馆建筑实践者,也都强调博物馆空间中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一批又一批强调功能价值的博物馆建筑落成。  相似文献   

17.
在存量规划背景下,现存空间用地越发显得珍贵,这也使得建筑顶面的空间利用率不断增加。基于此,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形式和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功能型屋顶空间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第五立面”的功能形式及发展历史、未来演变趋势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因此,对国内外各时期建筑“第五立面”的空间形式及功能发展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建筑“第五立面”功能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并对未来建筑“第五立面”空间和功能发展进行新的探索,使“第五立面”在未来的发展中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建筑的建成到寿命结束有百年之久,但是当今社会变化飞速,固定的建筑形式和变化的人群使用情况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建筑空间又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该如何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成为了设计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文章通过探讨建筑空间形式设计的主导因素来辨析该如何进行建筑空间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北京故宫建筑为世界五大宫之首,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象"与"意"的概念源自于《周易》,也是中国古代美学史艺术精神的总括。在建筑中,建筑的"象"是指其形式,"意"则可以理解为建筑所表达的精神。从北京故宫建筑的整体布局、色彩特征、装饰特征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更好地解读北京故宫建筑中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及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与建筑空间在被结构剖析之后呈现出同源性。文章以情境体验为线索对戏剧与建筑空间的叙事性进行解读,从二者的叙事类比、叙事体验和形式迁延三个角度阐释主题,指出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叙事载体与建筑学相互交叉,形成建筑空间体验的多元性与场所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