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文艺作品中关于家庭伦理问题的描述经历了一个从空中到人间、从外部到内部、从局部到全面、从肤浅到深入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总是有形无形地左右着人们对家庭伦理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诗与画虽分属文学和艺术两个范畴,但二者的创作均运用形象思维,在描绘生活、构思立意上有相同之处。由于特殊的文化渊源,中国的诗与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从画里取,画从诗里悟。  相似文献   

3.
证的概念包括证据与诊断两方面的含义,诊断是证据在头脑中的意识反应,两者不能割舍.用有形无形、客观主观来统一证的理论内涵,认为无形之证是有形之证的意识概括,两者总是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4.
秦红岭 《伦理学研究》2012,(5):59-63,113
营造具有伦理性叙事的建筑空间,是从古至今建筑艺术体现其精神功能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以有代表性并具有明显伦理意蕴的叙事性建筑,即纪念建筑、宗教建筑和政治建筑为例,探讨了建筑的叙事现象,阐述了建筑的伦理叙事主题及其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6.
苟波  彭博 《宗教学研究》2023,(6):137-143
一切“有形”的事物皆源自于“无形”的“神秘力量”并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始信仰,是人类早期“超越性”的宗教-审美思维的来源;为了实现从“有形”到“无形”的跨越,特殊的物质和行为被运用于巫术-仪式以激发参与者的“狂热情感”并获得“超越性”的宗教-审美体验;在记录和阐释巫术-仪式的古代神话中,“有形-无形”的“超越性”思维和体验则通过高山、通天树、飞鸟等特定的意象以及飞升和游历“另一世界”等象征性情节表现出来;原始信仰、巫术-仪式和古代神话所对应的,也正是“无形”的原始信仰和神话思维通过宗教和审美等“有形”的手段来获得生动表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一个人所具有的资本,一个人的资本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有形资本主要是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包括健康程度、体力、年龄等,无形资本也叫智力资本,主要是他的知识、智慧、创新能力、社会关系、时间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一个人仅靠他的有形资本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而应在无形资本上做文章,努力增加自己的无形资本,充分发挥无形资本的作用,那么,他的发展和作为将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玩具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元素不光包含了有形的物体,更是蕴含着文化、艺术及哲学等无形的内容.而现代玩具设计的核心也不仅仅是造型与风格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了造型和风格中蕴含的艺术性、文化内容及其功能性.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玩具设计中的运用并不是简单肤浅地移植和嫁接,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传统文化元素精髓,并运用现代设计思想赋予它时代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是研究舞蹈还是宗教,都无法忽略它们彼此共生的关系。佛教与舞蹈,都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有形的佛教活动与有形的舞蹈形态,其中蕴含着无形的佛法与无形的精神诉求,共同构成了"佛舞一体"的虚实共生之美。一、千手观音,千手舞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诵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为了让信徒更加明白教义,一些艺术化了的手部动作逐渐在僧人诵经的过程中产生。这些具有印度佛教风格特征的手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艺术伦理研究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历史上有一些涉及艺术伦理思想的阐述,近期也有少数将艺术伦理作为特定对象而进行的论述,但大都是侧重于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之层面来论述的.对于艺术伦理的实质与核心、艺术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包括其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方法的探讨还未得到学界专家的普遍关注,更没有形成明确有效的艺术伦理规范准则.本文在对已有的艺术伦理研究进行现状考察与哲学反思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开展艺术伦理研究做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希望引发学界对艺术伦理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在人类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可穿的服饰上所表达的内涵,越来越成为一种艺术。艺术是再现,艺术是表现,艺术是模仿,艺术是生活,艺术家的作品可谓是"发乎意,止于形",简单的说就是从无形到有形。1989年出生的可穿艺术设计师王清,在艺术道路上摸索的过程中,深受美国著名艺术家Nick Cave的启发,致力于将艺术和服装结合起来,北京工业大学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习和Nick Cave的五年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有形的世界里,不管是城市景观还是置于其间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忽视构成了公共领域本质及内核的无形的社会文化形态。目前,国内公共艺术家开始逐步关注艺术创作与公众文化的相互关系,显现了艺术的当代性和公共性。艺术迈向公共领域,对公众生活的整体关照,使其公共精神成为了建构城市文明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线条作为现代建筑的造型元素和美学因子,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逐渐成为高效快捷的代名词,代表了由功能引发的审美变迁。建筑设计也一样,如何运用线条来承载现代建筑艺术中的美学理念并将其纳入到美学范畴,以及如何排列、布局线条才可以产生建筑美感,是现代建筑在语言表达上所遇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乡村环境是带有浓厚乡土色彩和地域气息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之总和,红色资源是今天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的热门话题。有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主要以建筑(一般是标志性的建筑,如革命遗址等)、物品(如文件、武器、用具等)等为载体,无形的红色文化元素一般需要借助复杂构思重现经典的历史场景及过程。文章以广东梅州兴宁市"两镇五村"为例,阐述了乡村环境规划设计中运用红色资源的思路和理论方法 。  相似文献   

16.
孔红艳 《现代哲学》2001,(2):110-113
超越是人类精神的根本追求。人是具有精神和肉体的二重化存在,一方面,作为肉体存在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律的决定和支配,因此,肉体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精神的本质是追求无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人及其历史就表现为为消解这一矛盾而不断进行超越的过程。超越一般有如下特征:1.它是超感觉的,无形的东西,与感觉、有形相对;2.它是无限的东西,与有限相对;  相似文献   

17.
理学太极论与后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金元医家朱丹溪开始引入理学太极观念,导致后期中医学理论发生了嬗变.朱丹溪以太极来解释具体的医学问题,到了明代医家孙一奎则开始以命门来理解太极,突出了先天之本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意义.循此思路,赵献可将命门太极拓展为一个无形统摄有形的先天命门太极系统,不仅凸显了命门太极对人体生命的统摄作用,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张介宾将太极观念运用到自然观、人体观与认识论三个领域,提出太极三说,使理学太极观与医学的结合达到了逻辑的终点.  相似文献   

18.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信仰的一大特点。早在道教还未形成有形的宗教形式之前,在汉民族中,就已广泛地流传着神仙之说。道教继承了这种神仙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变成道教独有的神仙信仰体系,从而产生了反映这种神仙信仰的道教造像艺术和建筑艺术。这些精湛的造像艺术和规模宏伟的建筑,一直是中华氏族文化这座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为世人所赞叹。道教神仙信仰与造像艺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甘南拉卜楞寺建筑色彩的案例分析,结合寺院发展的时代背景与艺术传统,探讨了不同色彩在寺院建筑中的运用形式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拉卜楞寺中的不同建筑以及相关材料进行了类比,论证了其色彩艺术在藏传佛教建筑色彩艺术体系中存在的共性与不同,进一步总结了拉卜楞寺建筑色彩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