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全盲儿童的人格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耘 《心理科学》1999,(6):557-558
1前言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已迅速发展起来。特殊教育的发展,为心理学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探讨残疾人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前人在盲童的感知觉方面做过不少研究,而对于盲童的人格特征则较少涉足。为此,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调查表试图对盲童人格特征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并比较他们与正常儿童人格方面的异同,以便更好地了解盲童,帮助、教育盲童。2研究方法2.1被试盲童组:广州市盲校11—16岁的全盲儿童52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2人。对照组:52…  相似文献   

2.
问题提出盲人由于视觉被剥夺,触觉就成为其非常重要的补偿手段。研究盲人的触感知觉,对其行走、定向和接受训练都有重要的意义。早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心理学家就对盲童与正常儿童的触觉阈限作了比较。结果是盲童的优势手指指尖的触觉绝对阈限值低于正常儿童。7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斯曼对盲童的触感知应  相似文献   

3.
余冰  张卫 《心理科学》1992,(4):24-27
本研究通过动作模拟、动觉定位、触觉一动觉定位四项实验,探讨了盲及运动定位童动觉特点及其与明视儿童的异同。得出结论认为,学龄期盲童与同龄明眼儿童在动觉能力上无显著差异,性别和年龄并非主要影响因素,而家庭指导训练对盲童动觉能力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对盲童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娟  张丽芳  李永在 《心理科学》2002,25(4):493-494,505
盲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引起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盲童是视力残疾最为严重者。根据我国视力残疾的标准,视力残疾包括盲和低视力两大类,但由于习惯上称视力残疾教育为盲教育,其教育对象也就统称为盲童。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现有视力残疾者755万,其中0—14岁的有18.1万人,其中有49.2%为盲童,6—14岁学龄阶段的盲童有7.81万人。在容易产生的心理缺陷中,孤独感是盲童非常典型的心理特点。由于与外界交往较少,容易形成内向性格、自卑心理及消极生活态度,但是国内盲童研究却较少注意盲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对盲童的孤独感缺乏深入的探索。因此,盲童孤独感应该作为心理学界的重要课题加以探讨,这对我国的盲童教育工作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感知外界事物时,视觉及触觉都起着重要作用。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人们仅仅凭着触觉也能对物体形状及大小进行知觉,但精确度要较之视觉的为低。在实际生活中,失去视觉的人,凭着听觉也能对物体的质地和大小及远近距离进行辨别和判断。在本实验中,比较了正常儿童和盲童的听觉、触觉对物体大小的辨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盲童通过触觉辨别物体的大小的能力是相当高的,正确率达82.6%;通过听觉(声音)辩别同质地物体的大小的正确率也达61.1%。这两者均明显优于正常儿童(视觉正常儿童)的结果。作者认为,盲童由于失去视觉,而加强触觉和听觉能力的发展,是感官补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美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对生活的乐趣,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美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对儿童进行美的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在特殊儿童的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两种理论假设,即所谓的一般的和局部的儿童发展理论.由于这种理论观点上的分歧,使许多研究者在特殊儿童的研究构思、方法以及对结果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本文着重从弱智、天才和学习无能这三类特殊儿童的定义、理论以及研究方法这三个方面来讨论特殊儿童研究中所存在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增修  佘凌 《心理科学》1997,20(4):369-370
1前言当人们试图在短时间内按照给定的顺序回忆某些语言材料时,不管这些材料是用视觉方式还是用听党方式呈现的,一般认为.它们主要是以语音编码的形式存贮在短时记忆系统中,主要证据是语音相似的字容易使被试产生更多的干扰,而字形和字义则没有这种相似性的混淆作用。Yik(1978)证明,虽然语音相似性对汉字短时记忆的作用比视觉的作用大,但视觉相似性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对于盲童尤其是兼有智力残疾的盲童而言,短时记忆的广度将是怎样的呢?因此,我们对上海市盲校的这两类盲童与正常儿童的记忆广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希望本研究能为…  相似文献   

9.
所谓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指相对认知(cognition)和再认(recognition)更高层次的心理加工形式。有人把它看作是关于自己认知系统如何工作的知识水平(lesgold,A.1989)。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较多,为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所重视。美国NotreDame大学心理学家Borkowski,J.G.(1987)基于大量对特殊儿童(包括天才、弱智、学习无能儿童)的研究,给出一明确实在的元认知模型。他把元认知理解成几个互相依赖成份的组合体,证明这些成份均具有独特(唯一)的发展规律,它们分别接受经验和教育的影响,它们对解释常态和特殊儿童学习和记忆操作的差异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个体审美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卫 《哲学动态》2001,(6):14-17
美育的任务 ,就其特殊性而言 ,是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对我国来说 ,“审美发展”(aestheticdevelopment)是一个从西方英语国家引进的美育理论概念 ,个体审美发展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审美心理学和美育理论结合的产物 ,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 2 0世纪各种心理学理论中 ,发展心理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可谓最大 ,目前我国也已经拥有不少发展心理学方面的论著和实验研究报告。但是 ,无论是在美学界 ,还是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界 ,我国对从儿童到青少年的审美发展研究却几乎是空白。目前我国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依据皮亚杰…  相似文献   

11.
“美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是“美的价值教育”的简称,是“全方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校开设美育课程及进行美育实践,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塑造大学生的完美人格,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盲童心中的颜色概念及其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白、红、橙、黄、绿、蓝、紫、棕、灰、粉红11种基本颜色词为材料,运用颜色概念测试和颜色词分类的方法,研究了盲童的颜色概念及其组织。被试是85名盲校学生。结果表明:(1)盲童的颜色概念测试通过的顺序和明眼儿童的颜色命名的顺序既相似,又存在着差异;(2)盲童的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空间中有两个维度:①“彩色/非彩色”;②“实物色/背景色”。(3)盲童的颜色概念组织具有主题关联和slot-filler联系的性质,即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强调事物的功能、语境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正>幼儿美育也被称为“幼儿审美教育”,以审美形态和美感熏陶幼儿,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之发展,是幼儿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对幼儿美育之开展予以目标规定:“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强化和引导幼儿对美的感悟,让幼儿对美的感觉逐步萌生,才能让幼儿的美育开展得以渗透和强化,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幼儿美育之开展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特殊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弹性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特殊儿童的心理弹性又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对学习障碍儿童、身体功能障碍、情绪或行为问题儿童等特殊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进行梳理.厘清其研究框架及问题范畴,寻找和明确促进儿童弹性发展的保护性因素及危险因素,并据此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促进特殊儿童的弹性发展之策略,以期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关于儿童对公私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儿童正确认识公与私的关系,促进公有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有必要对不同年龄儿童理解公私关系,形成公有观念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发展的研究。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皮亚杰(J.Piaget)曾经研究的课题(1932)。皮亚杰用假设道德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以越来越广泛的使用系统观为特征的。使用系统观可以查明学前儿童发展的主线。具体表现是,从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般问题体系中研究儿童的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问题。这种一般问题包括:第一,儿童个性基础结构的形成问题,如儿童的动机意志方面,这是儿童个性的核心;第二,基本能力(艺术的、智力的和实践的)的形成和发展问题;第三;儿童创造性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智慧》2009,(6):I0001-I0002
绘画是儿童普遍喜爱的一种活动。这项活动在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丁永祥 《美与时代》2004,1(9):14-15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美育对提高人们素质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传统的教育中,人们主要通过知识、道德、技能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美育在人素质提高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审美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其活动过程对人素质的提高也有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我们要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同时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名人谈美育     
美育是要培养对艺术的美、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习惯的美、大自然的美的充分感受和正确的理解力,培养爱美和创造性地美化周围现实的能力。“美育”和“艺术教育”通常是作为同义的术语来用的。但是美育这个概念比较广泛些。美育本身的含义是不仅借艺术手段来培养美感和创造美的志趣,也借着现实本身——大自然和周围环境——在这方面所提供的和可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来进行。——凯洛夫《教育学》第32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年版名人谈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